分享

科举舞弊,大清朝怎么处理?斩立决!

 流浪的行囊 2020-06-29



古代的科举,作弊一旦被发现,不仅仅是不予录取或者开除公职这么简单,那是要杀头的,严重的会祸及全家、甚至主考官等所有相关人员,一个都逃不掉。
还是讲个故事吧。

雍正十二年(1734年)三月十二日,正是春忙之时,有个人被判斩立决。一般犯人都是秋后问斩,但这次却在耕种时节就处决犯人,听听就不简单。

此人确实不简单,他是大清的河南学政俞鸿图。

在清朝,一省学政虽然主要负责的是一省的学校政令和童子试、乡试等,可那是高官,级别相当高,与一省主官巡抚同级。

自隋朝建立科举制度以来,科举成为朝堂官员队伍最重要的来源,历朝历代对科举都高度重视。到了清朝,每到科举之时,由学政担任主考官并出题,掌握全省学子的命脉,可谓位高权重。

学政通常也是进士出身,由朝廷在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属等官员中选派。能充任学政者,那都是极受皇帝器重的臣子。

河南贡院遗迹

俞鸿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雍正十年,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大多数时间在京任官。为人正派,为官清廉。

先说段闲话。在到河南做学政之前,俞鸿图曾外放到江西,做乡试副主考,主考官就是后来被满门抄斩的查嗣庭,也就是金庸先生的先祖。

查嗣庭出的考题"维民所止",被雍正帝认为,"维"和"止"二字,是"雍正"去掉头部,有砍头之意,引发出了血腥的文字狱"查嗣庭案"。

在"查案"中,俞鸿图也受到牵连,幸得雍正帝相信,革职留用后,不久便复职了。

有了这次惊险,任侍讲学士的俞鸿图,再次被外放为河南学政,非常谨慎。但是万万没想到,又出事了,还是一件大事。

俞鸿图为了防止人抄袭作弊,不但对考生进行了严格的检查,甚至将自己的仆人都分成了两组:考场内的仆人和考生一样,接受严格检查,绝不能有任何夹带,而且考试这几天不能出考场;考场外的仆人只负责送吃的和换洗衣物,也绝不能进考场。

看似天衣无缝,但问题却出在俞鸿图的身边人身上。俞鸿图的小妾林氏和仆人贪财,被考生贿赂,勾结串通起来。俞鸿图命好题后,林氏把题目和答案誊抄一份,贴在俞鸿图要换洗的衣服上,外面的仆人送进去,里面的仆人再悄悄递给考场里考生。

这一切,俞鸿图都被蒙在鼓里。

果然,得到答案的考生们,尽管学识不佳,却成绩力压他人,引起了整个河南考生的不满,但俞鸿图却以为,这只是落榜考生发发牢骚而已。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年后,王士俊以河东总督身份署理河南巡抚,知道了这件事,立即上报朝廷,弹劾俞鸿图。

王士俊可不简单,河东总督兼河南巡抚,这可是封疆大吏。加上科举案在清朝是大案,雍正帝派户部侍郎陈树萱,会同王士俊办理。

经过半年时间的取证调查,在铁证面前,俞鸿图的小妾和仆人便招认了。俞鸿图有口难辩。雍正帝暴怒,科举舞弊,就是动了国本,直接判俞鸿图斩立决!

俞鸿图的父亲户部侍郎俞兆晟,也被朝廷革职问罪。
野史中,也许是因为百姓对科举舞弊的深恶痛绝,俞鸿图的斩立决演变成了最残酷的刑罚——腰斩。

故名思议,腰斩,就是将犯人拦腰斩断。

腰斩可怕的地方在于,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斩断后并不能立即致死,要承受巨大痛苦,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因为大量失血才死去。

行刑后,俞鸿图痛苦不己,上半身在地上打滚,他沾着自己的血,在地上连写七个"惨"字,才气绝身亡!

在野史中,雍正帝得知后,也觉得此刑过于残忍,便废除了腰斩,俞鸿图成了最后一位被腰斩的大清官员。

为何连谋反都不一定会处以如此残忍的极刑,却用在了考试作弊上?

因为科举作弊,动了国家的根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