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总有人望尽天涯想归家?

 杏林守望者 2020-06-30

之前我和大家一起说过黄昏之美,尤其是黄昏的群体意象让我们对黄昏之美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渔舟唱晚”、“日暮人归”这样充满画面的意象。让人倍感凄凉的日落黄昏,在文学的世界里,堪称别致的美丽

“行人自趁斜阳急,关得归鸦更苦催”、“江近夕阳迎宿鹭,林昏残角促归鸦”,在这些诗句中,太阳的回归也催促着飞鸟和行人的回归。

所以我们在看待“日暮人归”这个意象时,不能简单将它看做一种景观,因为其中涉及到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很深刻的主题——返归故乡、找寻家园。

在神话的世界中,太阳是有家园的,屈原《离骚》中写道:“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这里的“崦嵫”就是太阳休憩的地方。

而这里太阳回归的意象使我们很容易就将其与人类回归故乡、寻找精神家园联系起来。

我国古代的“农耕生活”一直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随着太阳的西沉,人们结束劳作开始回家,这样的生活模式也使得夕阳在人们的印象中成为了回归家园的象征。

再者,人类在其发展历程中,总是相当矛盾的,我们一面在不遗余力地开辟着文明的道路,却一面在深深怀念着过去,渴望返归故乡。

当现在的生活变得日益繁杂、喧嚣,我们便会越发地向往原始的宁静生活,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日暮人归”意象看作是现实家园的回归,也是精神家园的回归!

而在许多诗词中也都有描写到“归来”

  • 人的回归: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 鸟的回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 云的归来:溪流碧水去,云带清阴还(储光羲《游茅山五首》其四)

  • 牛羊归来: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 春潮归来:九江春草绿,千里暮潮归(刘长卿《送李二十四移家之江州》)

这些归来的行人、飞鸟、牛羊等在这黄昏日暮中共同谱写了一曲归家之曲,让人读来只想趁着黄昏的微光踏上归家之路!

要说写以回归为主题的诗词最多的当属是田园诗人了,而在田园诗人的笔下,黄昏晚照中的田园常常被他们描写地淋漓尽致。

据不完全统计,陶渊明现存的120多首诗中,有35首就是描写黄昏景象的,而在孟浩然的220多首诗中,描写黄昏之境的竟然高达101首。

之所以田园诗人们如此青睐黄昏中的自然,正是因为太阳的回归与田园的暮归在情感和结构上有着一致性。

如此富有诗意的黄昏田园景象就成为了诗人们摆脱外物束缚的理想追求。

这里对这种理想的追寻存在着一个日之归-人之归-心之归的逻辑,当人们的行为举止和暮归结构相适应时,那么我们就会从中获得心灵的愉悦感。

下面我们结合田园诗人王维《渭川田家》来看一看:

为何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总有人望尽天涯想归家?王维《渭川田家》

在这幅夕阳晚照的田园图中,也契合着日暮人归的意象结构。

斜阳笼罩下,牛羊晚归,田夫荷锄,从辛苦的劳作中返回休憩的田园,也是从生命的喧闹走向诗意的宁静。

关于“回归”,我们也有另一种理解,就是诗人在厌倦了功名利禄的官场生活之后,倾慕着田园生活,这里可以结合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来理解:

为何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总有人望尽天涯想归家?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在孟浩然看来,儒道两家虽然在入世与出世的人生主张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留恋田园、寄情山水的,他们的田园理想是一致的,都是在“雨后宜返照”的黄昏照映下体会出一种“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的人生愉悦。

一般来说,田园诗人笔下的人与黄昏的回归结构是朝正向发展的,因而它带给我们的感受就是温馨自得的。

但倘若当黄昏与暮归结构做逆向运动时,它带给我们的就是无限的哀愁了,这就形成了人与夕阳归去的反题。

下面总结一下日暮人归反题的几种意象:

(1)黄昏闺怨

关于黄昏闺怨的诗篇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就在于它恰当地利用了日暮人归的正题与反题的对比。

正题是“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反题是“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正题的回归与反题的不归构成了情感的矛盾,在这首诗中正题的意义是作为陪衬的,而反题的意义才是诗的中心所在,由此整首诗反映出一种伤感与惆怅。

于是这类“黄昏盼归”成为了黄昏闺怨的常见模式,比如温庭筠《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2)斜阳羁旅

既然有在黄昏中盼心上人归来的闺中思妇,那么就有日暮时分尚未归家的羁旅行人。

不管是驻守边疆的征夫士兵,还是在外追寻仕途的游子行人,他们都因在黄昏时分尚漂泊他乡而感到悲凉,因为身居异乡与日暮人归的生活模式是背道而驰的。

如果说黄昏日暮的正题意义是回归的美满与和谐的话,那么它的反题就是遗憾与失意了。

这种斜阳羁旅的诗词也有很多,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日暮送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在古代诗词中描写送别的场面非常多,离别本身是伤感的,如果是在黄昏时分送别,凄凉感更是倍增。

比如王维的《欹湖》就是描写的日暮送别:

为何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总有人望尽天涯想归家?王维《欹湖》

在黄昏时分分别其实并不是说古人喜欢在黄昏时送别亲友,而是这种艺术表现能巧妙地将此时的送别与黄昏人归构成一种矛盾。

黄昏本是昭示着归家,可是远去的行人却踏上离家之途,当反题与正题的矛盾越激烈,诗所表现的内容也就越有张力。

由于向西沉沦的太阳和人们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我们的文化中形成了一种“日暮催归”的文学主题。

其中正题是归,反题是不归。

正题的表现形式有渔樵晚归、空中归鸟等意象,而反题的表现形式常常是黄昏闺怨、斜阳羁旅和日暮送别。

正题能够带给我们温馨愉悦的心理感受,反题则让人感受失意与悲凉。

下面我们将日暮催归的文学主题做出如下表示:

为何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总有人望尽天涯想归家?

总结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虽说没有明确的指出黄昏的艺术作用,但是我们的诗人却能敏锐地发现黄昏的美、黄昏的艺术特点,并用诗词为我们表现出来。

黄昏象征着归家,归家的人心中是喜悦的,心情是满足的,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我们总是想归家的。

那些尚在旅途中的人,望着天涯路,心中无限感伤,我想,在他们心里,总是期待着有那么一个黄昏,他们也能顶着夕阳,踏上归家的旅途!

毕竟,天涯虽大,心中却总是想回家!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