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不要脸”

 朝晖图书馆 2020-06-30

中国的骂人方式有很多种,各地的风俗不同,骂人的习惯也不尽相同。比如,上海人喜欢说“小赤佬”,贵阳人喜欢说“ 私儿”,河北人喜欢说“ 摁娘个脚(发jio音)”, 四川人喜欢说“你龟儿瓜娃子”,不过,要说全国通用的骂人语言,除了问候对方女性直系亲属的那句国骂之外,大概就是“不要脸”了吧。

习惯是个很有趣的东西,最妙的地方在于,不管是事物还是语言,一旦形成习惯,就没有人再去追求背后的因由。从各国的骂人语言来看,恐怕不会有“no face”这样的词语,可见“不要脸”这个词大概率是中国特色。

论“不要脸”

其实,脸面问题古已有之,可算得上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

三国时期,曹操在一次行军途中看到一块墓碑,上面写着“黄绢幼妇 外孙齑臼”八个大字,曹操问杨修:“卿知否?”杨修神气十足的说:“当然知道。”曹操说:“且勿言,待孤思之。”于是让杨修把答案写在手掌心上。一直走到三十里外,曹操才想明白其中的关节,两人把掌中的答案展开一看,均是“绝妙好辞”。曹操不禁感叹:“我比杨修差了三十里啊。”

众位看官当是何解?原来黄绢乃是色丝也,这是‘绝’字;幼妇乃是少女也,此为‘妙’字;外孙乃是女之子也,此为‘好’字;齑臼乃是受辛也,此为“辞”字,所以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

这段掌故出自孝女曹娥碑:

论“不要脸”

曹娥碑

杨修虽然赢了一场,却犯了曹操的大忌,加上后来的“一盒酥”等事件,让曹操觉得很没面子,于是便杀了杨修。你看,面子问题居然闹到了人头落地的境地,实在是不值当。

当然,曹操身为一方霸主,自然是要面子的,不过,凡事总有例外,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就不怎么好面子。

孔夫子一生于建功立业上没有什么成就,到了晚年依然是高不成低不就,不过,他对这些却全然不在意,依然驾着一辆破牛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即使四处碰壁,他也完全不顾别人的冷嘲热讽,依然乐在其中,就算是吃不上饭时,他也能鼓琴而歌。孔子难道不好面子吗?他当然也好脸面,不过,他的脸面和普通人的不同罢了。

有一次,原壤叉着腿坐在地上等孔子,孔子看到后十分生气,骂他说:“老而不死是为贼也。”说完之后,还用手杖打他的腿。在孔子看来,不讲礼仪才是真正的不要脸,至于世俗的富贵与地位,于他只不过是浮云罢了。

论“不要脸”

孔子为什么这么重视礼仪呢?因为中国从周朝开始,就是靠礼仪维持国家制度的,从祭祀中使用的礼器,到乐器和乐器,再到吃饭时使用的容器,根据等级不同都有严格的规定,作为礼制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孔子认为,破坏了礼仪就等于破坏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论“不要脸”

画像石上的钟鸣鼎食

让我们继续往下看。到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儒家思想正是成为正统学说,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朝廷通过律法和道德教化百姓,百姓自然也要把道德放在首位。

汉代是没有科举制的,如果没有祖上的蒙阴,普通人想要做官只能通过举孝廉的方式。什么是孝廉呢?顾名思义,就是孝顺而又清廉,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直接和他的地位划上了等号,那么,评定的标准在谁手上呢?自然是名声了。如此一来,哪个人如果被贴上了“不要脸”的标签,一辈子恐怕都和富贵无缘了。

即便到了唐朝以后的科举时代,一个人的成就也直接与他的名声划等号,一个人官做得再好,如果不孝顺父母,那就是不要脸,依然无法有所成就。所以,古代的官员最怕的就是被人弹劾不孝,就连皇帝也不能例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封建社会的权力和财富传承,全都要依靠血缘关系,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个道理,生不出儿子的妇女,甚至会被丈夫直接休掉,而古代的法律是明确支持这种做法的。作为权力掌控者的父辈,往往最怕一件事情:自己老眼昏花,儿子等不及要造自己的反,譬如隋文帝就是活生生的的例子。不过,千防万防,这种事情还是避免不了,所以要把孝道渗入到每个人的骨髓和血液中。从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到后来的《二十四孝故事》,莫不是如此。

论“不要脸”

二十四孝图

久而久之,不要脸就成了对一个人最坏的评价,人人都畏之如虎。当然,上面说的只是一个部分,随着时间的发展,不要脸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以至于凡是违反道德的人,都可以冠以不要脸三个字。

孔子曾经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换一句话说,一个人的专业水平和他的道德修养没有必然关系,这当然没有错,不过,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只要某个人的道德出了问题,等着他的基本上就是身败名裂,不信你看看那些闹出丑闻的明星,有几个还能过得滋润的?

不过,凡是总有例外,社会上总有那么些人,仗着自己不要脸的精神,无所不用,无所不为,他们的信条只有一个:只要我没有道德,就没有人能用道德约束我,法律能奈我何?在这里要送给这些人一句话,不要脸的人最终只会被社会抛弃。

只有尊重规则,才能尊重自己,这是理,也是道,各位读者共勉,一起做个“要脸”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