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想——《城堡》及其他

 馱夫 2020-06-30


驮夫原创



    《城堡》,80年代初在大陆一翻译出版,就买了,可从一买来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读了N次,都无法读完。直到退休后,才终于读完。 

    木心说: 

    "城堡的现实意义,是指奥匈帝国。永久意义:所谓真理、自由、法律,应该都是存在的。可是荒诞的世界总是设置种种障碍,永远达不到。想尽办法,以为得到一点点可能,结果又有障碍,永远达不到。"  

    城堡,指的是什么?它是寓言。我的理解是,它是生活、生命、社会的寓意,人自以为活在其中,活在当下,其实却仅仅是活在边缘,活在浑浑噩噩,努力迈进、探寻,却始终寻不到途径,达不道它的真像。 

    因为人是不可能达道生活、生命、社会本来就是没有的东西的。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对于"城堡",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思维。木心认为是指奥匈帝国,指永久意义的真理、自由、法律都应该是存在的。我认为,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城堡”式的思维:在没有之中,设定了一个“有”。

    卡夫卡,现在已被目为《百年孤独(马尔斯克)》、《午夜之子(刘凯芳译)》等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先驱。 

    那年,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刘凯芳先生翻译的《午夜之子》在他病逝之前刚刚一出版,厦门新华书店还没上市,凯芳先生的家人就送我一套。说来惭愧,我也是费了好长时间,断断续续才读完的。记得过后对亲人说,凯芳怎么会去翻译这类书籍,缺乏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可惜浪费了他的才华,可能是走先锋路线罢。

    现在想起来,认识一个人,理解一个人,需要时间、过程、知识,更需要认知自己的无知与自大。

    但我还是喜欢现现实实的作品。喜欢《战争与和平》,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以及《静静的顿河》、《癌症房》、《日瓦戈医生》等。 

    不喜欢《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安娜只是贵族少妇与一个花花公子的婚外恋情,没有什么深刻的社会意义。而晚年的《复活》,只是臆想了一个夸张了的、不太现实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不伦不类的、缺乏宗教意义的反思。晚年的托尔斯泰有着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界于虚幻与现实之间。他的之所以虚幻,是他毕其一生追求真、善、美,他的现实,在以始终脚踏俄罗斯实地。在虚虚实实之间,始终注视着俄罗斯的前方。 

    我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用鲁迅的话说,他拷问人的灵魂。痛苦,激烈,无助、无望,而后升华。那是一种內心自虐的甜蜜的痛楚。一个人的痛苦,也是时代的痛苦,精神的痛苦。 

    我还是和木心一样,喜欢现现实实的作品。



卡夫卡的两张画作

                      

                          ——2020年6月30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