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闻慈禧要立儿子为帝,大清王爷当场晕倒,如今看来真高明

 zjshzq 2020-06-30

来源 | 头条号“搞哥读史”

自1644年清军入关,攻占北京后,爱新觉罗氏正式取代朱家,建立了新的大一统王朝。直到1912年,隆裕太后代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为止,清朝共享国268年,历12帝。

清朝初期的皇帝子嗣众多,在康熙一朝还发生过“九子夺嫡”的事件。但随着时间推移,皇室男丁逐渐稀薄,到后来还有多位皇帝没有留下后代。因此,清朝的最后3位皇帝:同治、光绪、宣统,三人之间,是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的。

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儿子,他5岁登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直到17岁才开始亲政。然而过了仅仅不到2年,同治就因病而亡。据史料记载,同治是死于天花,年仅19岁。

皇帝无嗣,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必须从皇族中另寻合适人选。慈禧太后思来想去,最后不顾众多大臣反对,敲定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来继承大统,即光绪皇帝。

光绪

群臣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光绪和同治是堂兄弟关系,大清开国以来,只有父死子继,没有兄终弟及的传统。二、光绪当时只有3岁,主少国疑,当时内忧外患之际,不宜立幼主。

但慈禧之所以力排众议,坚决要立光绪为帝,主要也是出于自身掌握权力的考虑:若立成年君主,她垂帘听政就失去了正当性;若立溥字辈皇族,她成了太皇太后,也不便干预朝政。因此,父亲是忠心耿耿的醇亲王,母亲是慈禧亲妹妹的爱新觉罗·载湉‍,就成为了慈禧眼中的最佳人选。

翁同龢

家里出了个皇帝,听起来像是喜事一桩,但醇亲王听到自己的亲儿子被慈禧相中之后,却犹如五雷轰顶一般,悲痛欲绝。当时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在场,翁在其日记中,记录了这次事件的过程:

戌正,摘缨青褂。太后召诸臣入,谕云此后垂帘如何?枢臣中有言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谕云,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则宣布曰某。维时醇郡王惊遽敬唯,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醇亲王奕譞听到消息后,选择当场晕倒。听到儿子当了皇帝,面露喜色,则野心十足,觊觎权力;面露悲色,则不识恩典,拒绝站队;默不作声,则隐藏心机,厚积薄发,更是不妥,和慈禧玩心眼,要处处小心。醇亲王奕譞选择直接晕倒在地,真是高明!

奕譞五十大寿照片

醇亲王虽看起来为人老实敦厚,也对慈禧忠心不贰,但却是个有大智慧之人。他知道慈禧选中他儿子当皇帝,只是当成傀儡便于操控,届时他这个“太上皇”就更加无地自处。因此此事不但不会光耀门楣,反而会带来灾祸。

为了避祸,光绪登基后不久,醇亲王就给太后上书,说同治皇帝死后,自己悲痛欲绝,听到光绪继位的时候,更是吓得“仓猝昏迷,罔知所措”。自己本来就有肝病,经此一吓,病情更加严重,愿乞骸骨还乡云云。慈禧一听正合心意,也就准了醇亲王的奏请,并送了他一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称号,以示嘉奖。

传说中醇亲王和光绪的合影,但经考证,此小孩并非光绪。

等到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在朝中更加大权在握,醇亲王虽行事尽可能低调,处处讨好慈禧,但还是因为皇帝生父这一特殊身份,经常遭到猜忌,在忧惧中度过了余生。临死前,醇亲王作了一首小诗来规劝后人: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此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后来光绪去世,依然没有后代,慈禧让光绪的侄子溥仪继承皇位,由溥仪的父亲当摄政王。醇亲王府在清末是“两代潜龙,一朝摄政”,一时显赫,历代皇族之中无可比拟。

然此乃福耶?祸耶?从上面这首诗中,可知奕譞心中早有答案。然而,他却没有能力改变这种现状,只能随波逐流,以至于自己一家三代,都被卷入清朝政治风暴的中心,成为了慈禧太后一手导演的大戏中的傀儡,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大清王朝最后的衰落和灭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