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面】江南金器玉器海南“斗靓” 金玉良缘尽道来

 深夜爱报社 2020-06-30

新石器时代玉琮。

西汉初的金兽,重达9100克, 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重的金质文物。

清道光白玉雕龙双耳活环瓶(左)和清中期白玉篮。

清乾隆仿古龙钮白玉炉。

新石器时代玉璧。

清嘉庆仿西蕃白玉碗和清嘉庆白玉圆筷。

清银镀金点翠项圈锁。

清中期寿字碧玉象。

清中期寿字碧玉象。

明嵌宝石金镯。

明镶玉嵌宝如意云形人物纹金分心。

明嵌宝石金头面一套。

扫码看视频 视频拍摄:宋国强 视频编辑:吴文惠

       是金子总会发光,也总会让人为之惊叹。

  金子在这片土地上的悠久历史无需赘述,从古时帝王将相们的至高推崇到如今普通人也常为自己添置金饰以增加生活中的仪式感,中国人对于金的钟爱无可替代。

  2017年新春之际,一批来自江南的金器亮相省博物馆,与之同抵的还有来自南京博物院的一批玉器。“金玉良缘:璀璨——来自江南的古代金器,温润——南京博物院玉器精粹”这一展览荟萃480余件(套)珍贵文物,再配上“一机难织两样锦——云锦和黎锦”展览,很快就在椰城掀起观赏热潮。

  “我们以这两大精品展览让改造后的省博一期展厅重新亮相。”海南省博物馆馆长陈江介绍,去年12月下旬展厅改造刚刚完成,工作人员就紧锣密鼓着手策划新春展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省博物馆为公众带来了如此惊喜。

  金镶玉、玉包金,自古以来国人对这两种材料的迷恋、对器物的审美与制造的工艺就让它们密不可分,正因如此,在策划金器展览时,工作人员决定同时推出玉器展示。

  镇院之宝领衔 数百金器展风华

  经过百年洗礼,无论其外形如何憨态可掬,全身耀眼的金依旧闪着它的霸气。静卧在暗紫色的陈列台上,这只“金兽”——南京博物院镇院珍宝之一,让海南观众近距离感受着那深埋于历史中的奢华与夺目。

  1982年,一对兄弟在江苏盱眙县南窖庄垦地时,挖到了这只金兽。这件纯金的金兽长17.8厘米,高10.2厘米,重达9100克,为西汉时期的文物。它是目前为止,国内发现的最重的金质文物。

  金兽全身布满斑纹,这斑纹是其整体铸成后,工匠特意用工具捶碟而成,每个斑纹大小相当,呈不规则的圆形,制作工艺相当细致。据了解,金兽是整体铸造而成,也是青铜铸造工艺与金器捶碟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它将两种技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实属罕见。

  如此“重量级”的金兽又是作何用的呢?金兽是中空的设计,内壁上刻着“黄六”二字:黄代表着黄金;六则是序号。金兽的背面粘附着一些青铜的痕迹,原来,当年发现金兽时,它被盖在一个铜制的陈璋圆壶上,而壶内放着完整的金版和金饼等黄金铸币。有几块马蹄金还嵌在金兽底部的凹陷处。现如今金兽“盖”与下面的铜壶已经分开。

  这场金器展展出了宗教祈福、权贵货币、珍馐食器、流光配饰以及部分反映皇家精致生活的实用工具等。丰富的展品、金子本身的光芒、文物巧夺天工的造型都让观赏者们目不暇接。

  “这次金器和玉器展览上的大部分展品都来自南京博物院,这也是南博有史以来,对兄弟博物馆藏品出借规模最大的一次。”陈江说。

  皇宫传世尽显帝王风范

  金器展所展出的文物既有出土文物,也有皇宫中的传世品。这些皇宫中的珍贵器物都来自北京故宫。

  1933年山海关沦陷后,故宫博物院决定将故宫的部分文物分批运往上海,数以万计的运输箱内装满了书画、玉器、陶瓷器等,开始了南迁之路。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迁文物加上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今南京博物院)等单位的文物向四川运送;1946年,分散在四川多个县城的文物在重庆集中,并于1947年运回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后来,其中的一部分文物被运至台湾。上世纪50年代初,一部分又被运回北京故宫博物院,剩余的文物则划归南京博物院。

  皇宫传世品因为是历代流传下来,其品相与出土、出水文物相比更加完好。不仅如此,为皇宫制造的器物其工艺技巧、材质等也都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准。

  一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两侧整齐排列的佛像。这些皇宫中的传世之品原为清宫旧藏,体现了精美的制造技艺。这些佛像中有20件鎏金铜像大小规格、风格外形相似。每一尊佛像神情自若,惟妙惟肖,兰花玉指各执宝物。另外有几件稍大的佛像上清晰地刻印着“大清乾隆年敬造”。

  在几件大型展品中,有一七级金佛塔很是耀人眼目,不光是因为它依旧璀璨的光芒与色泽,更因一尊小小佛塔竟可被雕琢得如此别致精妙。据工作人员介绍,在摆设这件文物时,塔上每一层悬挂的小风铃依旧有着具有穿透力的响声。不仅如此,佛塔每一层都还摆设了小佛像。整件作品足以让人感受到当时人们强大的精神追求。

  生活小物 透露古人情趣与审美

  “这些手镯和耳坠就是今天戴出去都美得惊艳,样式完全不过时。”不少女孩子在看到展出的首饰品时不约而同地感叹道。

  镶嵌着宝石的发簪,做成葫芦状的掐金丝玉石耳环和耳坠反映着古人审美的同时,更道出了那时人们的考究。一对小小的人形耳坠都在细节之处凝聚匠心,令人惊艳。精心雕刻好的袖珍人像需要用一条细细的金线将其与后面的金属耳坠钩固定在一起,工匠们将这根仅是起到固定作用的细金线竟出其不意地弯成了人物的腰带,玲珑有致的造型让腰带的“随风而起”,动感飘逸,仿佛这摆动在耳垂下的人像都活了起来。

  在多件发簪中有一件草虫簪,簪首荷叶上趴着只蟾蜍,如此小的创作面积内,蟾蜍活灵活现,格外玲珑精致。草虫簪也有它古老的渊源,便是节日里女子为了辟邪、图吉利而戴的各式节物。特别以一个“俏”字取胜。

  除了女性饰品,不少达官显贵们日常使用的物件也很显生活情趣。挖耳勺与牙签是我们今天都常使用的小玩意,用金或银将二者打造在一起也不足为奇。可一件由苏州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金镶玉玎珰七事”却将这生活里的物件“升华”成为了阳春白雪般的艺术品,最上端的玉佩下坠着中间的金链,金链中间仍是玉器,最下端才是挖耳勺和牙签,两侧的金链上坠着水果形状的透明玛瑙。这样讲究的饰物常常被主人别在腰间,叮当灵动。

  还有清光绪“德宗景皇帝金发塔”,形如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这座藏传佛教佛塔造型的发塔专门用来存放光绪帝梳妆时掉落的头发。它的顶部有可以打开的盖子,底部一侧有两扇对开小门。

  “这两个展览中很多文物出自皇宫,文物珍贵、做工精细。”国家南海博物馆筹建办业务组组长张健平介绍,展览水平不亚于2009年时国家博物馆带来的“国家宝藏”展。

  金玉良缘闹新春,富贵吉祥喜迎新。这两场将展至3月中下旬的展览让公众大饱眼福的同时,也以古器的珍稀与寓意向人们送去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