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路之上 海贸遗珍

 深夜爱报社 2020-06-30

  2019年4月,骄阳似火,时值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以下简称南海博物馆)开馆周年之际,广州十三行清代外销品在南海博物馆展出,诸多外销艺术展品之中涵盖了海南元素,再度让人们将目光投向丝路之上的海南货。

(清代外销画中的珠江口和十三行。(资料图))

  海南岛,上千年来海上丝绸之路的驿站,满载精美艺术品的船只在这里寄泊、避风或是补给后,继续驶向更广阔的大海。他们所带来的商品流通,以及海南在被推动加入贸易体系的这一历史进程,客观上让这个曾经“孤悬海外”的海岛亦得以开发与发展。

 

01

洋船泊靠 商贾云集

  4月26日,骄阳下的南海博物馆,因充满色彩的一周年特展而带来了别样的清凉气息。在古色古香的“源同流异——馆藏清代外销艺术品展”上,包括各种生活用品在内的广州十三行外销品展示中,也暗含着海南元素和琼货踪影。

(清代十三行的景象。)

  南海博物馆为何要展示广州十三行的外销品?这要从十三行本身说起。清朝初期,清政府对外采取闭关政策,海禁之下只允许广州等四处为通商口岸。1685年,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交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它是清政府设立在广州口岸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撤消原设的沿海各关,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作为粤海关属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直至鸦片战争为止,这个洋货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

  对外贸易锁定粤海关一口之后,漫长的时光岁月里,广州口岸都是洋船聚集、商贾使节往来不绝之地。来自各国的商船,每年五、六月间泊靠广州港,带来异地的工艺品、土特产和工业品,在十三行商馆卸货交易后,带着中国丝绸的华贵、瓷器的典雅和茶叶的芳香,于九、十月间乘风回归。这就是十八、十九世纪中国的对外贸易景象,业界也称之是当今每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雏形。一口通商之后,经十三行完成的贸易额实现了迅速增长。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仅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到鸦片战争前,洋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洋船泊靠,商贾云集,殷实富庶”,这是清朝天子眼中的广州十三行。近代以前,这个远离帝京的商埠,以其特有的商贸文化底蕴,与紫禁城内的皇家生活结下不解之缘,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清广作大漆镶螺钿炕儿。)

02

外销品中的海南踪影

  清政府规定广州十三行代表政府、粤海关经营贸易,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税饷、规礼,还负责管束外商及与外商交易的中国商人。这些对外贸易特权,使得广州十三行的业务发展达到了顶峰。

  广彩瓷器、外销扇、通草画、银器、漆器、牙雕等外销艺术品,都是当时受欧洲人喜爱的物品。而像团扇、漆器等制品上,很多雕刻工艺精美的辅助原材料,当时就有不少是隶属于广东的海南来提供,比如海螺、贝壳、砗磲、玳瑁等等。

  扇子在欧洲被女性视为必不可少的服装点缀品,价格昂贵,欧洲宫廷贵妇往往以拥有一把奢华精美的扇子作为炫耀攀比的资本。广州十三行的外销扇自然受到了欧洲贵妇的欢迎,这些外销扇材质名贵、工艺奇巧、纹饰华美、色彩绚丽,广州工匠将“广式”工艺与西洋审美相融合,使用象牙镂雕、玳瑁拉丝浮雕、累丝烧蓝、鹅毛彩绘、宝石镶嵌、鎏金错银等各种令人赞叹的制作工艺,创作出了大量中西风格共融、专供外销的扇子。在南海博物馆的展览上,十三行的精美扇子展出了数十把,其中,一件精致的贝雕骨羽绒折扇非常引人注目,这把扇子骨架都是由内壳材质制成,工匠们在打磨后的贝壳上进行二次精雕、镶嵌,贝壳扇骨本身洁白光润,加之精细的雕琢出花纹之后,脆而薄的贝雕扇就带有了天然的斑纹和华丽的色彩,更加栩栩如生,这样的贝壳扇骨架材料就有很多来自海南的原料供给。

(左图:贝雕骨羽绒折扇。右图:玳瑁骨黑白波浪纹羽毛折扇。)

  广东还出产漆器大量销往欧洲,被称为“广器”,其后又被销往美国、东南亚各地,包括漆箱、漆屏风、漆橱、漆床、金漆木雕、漆盒、女红桌、餐椅等。广东当时最著名的是描金漆器。

  17世纪末期,以“广器”为首的中国漆器出口已经盖过日本所出产的“倭漆”,逐渐挤占了出口西方的漆器市场。18世纪30年代开始,东印度公司进口大量中国漆器贩运去欧洲,同时也往日本运去包括“广器”在内的中国漆器。南海博物馆的展览中,在漆器制品上也有一些原材料的使用,闪现着海南踪影,比如展品“黑漆嵌软螺钿花鸟纹针线盒”和“清广作大漆镶螺钿炕儿”,工匠在漆器上雕镂出花鸟纹样,再用贝壳镶嵌在镂空中,那种自然的五彩光鲜的贝壳纹理在黑色漆器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精致、迷人。除了原材料的供给,具有一定规模数量的海南货、土特产,在那一时代,也是通过广州十三行进行了转销。

 

03

转口贸易中的历史联系

(黑漆嵌软螺钿花鸟纹针线盒。)

  “在整个中国海外贸易中,最具优势且对海外最有吸引力的仍然是瓷器和丝绸等手工业商品。”海南师范大学张兴吉教授曾表示,海南产的沉香、槟榔、黑糖、南药等原材料物产,主要还是向国内输入。在对外贸易中,海南参与的主要是中国大陆与南海诸国间的转口贸易。一方面因其地理位置特别,过往商船往往要在这里补充淡水和食物;一方面当时的贸易多以民间为主,载重几十吨的商船就已经是大船,所以不少商人通过海南岛中转货物进行转口贸易。

  海南岛与广州十三行存在着怎样的丝缕联系?近几十年来在海南岛的考古发现似乎在证实着海南岛作为广东等地货贸的转口地这一主题。在当时海商集散地像陵水、三亚等地,陆续发现了粤、闽、浙、赣等地出产的瓷器和铜钱等物品,这些物品都不是本岛生产,而是从广东、福建等地贩来,从海南岛转口海外的,这其中就包括了相当一部分的来自广州十三行的货品。

本组照片均由杜颖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杜颖

新媒体编辑\实习生  于昕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