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文创业专家研讨海南文创产品发展之路 文创如何让文博“活”起来

 深夜爱报社 2020-06-30

博物馆文创业专家研讨海南文创产品发展之路 

文创如何让文博“活”起来

(省博物馆门前的卡通“南溟子”)

省博物馆IP人物形象南溟子的上线,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以此为新的开端,海南文博的文创产品开发从此有了一个新的主题词。当下,文创产品在代表地方文化上独具表现力,全国文博系统已经展开了系列探索,衍生出具有“国风”“国潮”卖点及特色的“文宠”,深受青少年、女性等主力消费群体的喜爱。如何让南溟子这个“文宠”走得更远?后续海南的文创产业该如何展开布局?5月18日国际博物日下午召开的研讨会上,国内知名博物馆的文创专家们给出了不少经验和建议。

01

“国潮”“古风”

 吸引年轻群体

无可否认,通过文创产品,人们对文物的兴趣和认知能转化为消费。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全国各地博物馆开发文创及相关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的发展能力,这些国家层面的支持,为博物馆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海南省博物馆是一类公益事业单位,在文创经营模式的探索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南溟子IP形象文创开始,省博的展陈和文创融为一体的步伐将加快,相关的研学、产品开发、与企业高校合作等,将是省博今后一段时间内文创之路的一个方向。“南溟子伞、南溟子背包什么时候能上市?”5月18日的南溟子IP上线发布会上已有不少市民询问。南溟子IP设计师乔乔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对带有中国风的文创产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兴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国风”。南溟子和唐妞一样,也是具有“国风”的代表性IP人物,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应该会得到更多海南年轻人的喜爱。

“南溟子”设计师乔乔接受媒体采访   

海南省博物馆副馆长何凡予表示,省博的文创思路是探索IP授权之路,也就是强调知识产权的授权。省博将艺术形象以版权授权的方式,让更多文化产业参与合作,共同致力于文化产品的开发。文创授权开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一次海南省博物馆IP授权的探索目的非常明确:着眼点不是利润和回报,是将文博特色转变为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文化产品,比如矿泉水、服饰、日用品、文具等。对企业来说,这是拓展产品线的差异化竞争;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消费体验。

02

馆企合作的文创推想

欧美国家对文创产品的开发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何凡予感言,大英博物馆以100件文物整合在一起展开世界巡展,在上海展出时,观众要排队两三个小时买票,可见文化的吸引力。值得思索的是,大英博物馆在中国巡展时,还与天堂伞、晨光文具等中国企业合作,推出一系列的文创产品。文创产品“嫁接”浓缩世界史的文物之后,更具历史气息和厚重感,又一次成为了文创成功范例。    

在国内,文创探索一直走在前沿。故宫博物院曾与稻香村合作,将《乾隆南巡图》这一艺术珍品与食品月饼结合了起来,结合文创之后的稻香村月饼,让消费者有了新的直观感受:月饼也是历史悠久的食品,作为礼品赠送也更有分量。    

“综上种种,我们在文创之路上急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差异化地将海南文化元素融入文创设计,激起新的消费意愿。”何凡予说。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创部主任赵惠很赞同这一说法。他说,与海南省博物馆一样,陕西历史博物馆近年来在文创上的探索,目标也是要将文化特色传播出去。去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全年有270万普通观众的参观量,而在线上,半年的浏览传播量就达到了220万人次。

赵惠也建言,文创运营中,所有的IP授权必须要进行规范管理,文物照片授权要更加审慎规范。此外,文创开发不必完全依靠第三方,也可以有自身的参与,就是“馆企合作”与博物馆自身文创相结合两条腿走路。赵惠说,陕西博物馆目前有500多款文创产品,设有专门的文创部,30多名文创人员在岗。陕西博物馆通过自身研发,目前线上线下文创收入每年约有1200万至1300万,博物馆研发文创产品已经可以实现自身“造血”。另一方面,“馆企合作”模式是提升文创的重要手段之一。近期,百事也找到陕博,尝试在餐厅做文创主题的产品,这种“馆企合作”无疑对于文化的传播是非常有效的。

03

资源碰撞带来广阔未来

浙江省博物馆文创部主任吴越宇对海南文创的发展信心十足。成立于1929年的老牌省级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为众人所熟知的是他们对南宋文化的呈现。但该馆真正从事文创产品开发,是从2009年才开始的。吴越宇曾经也一度感到迷茫,除了在博物馆开辟商店卖文博图书,该如何用文创产品将浙博的文化传播出去呢?那曾是一个艰苦的开始。直到2011年,浙博的《剩山图》与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合璧在台北展出,让包括吴越宇在内的浙博文创工作者们,从台湾文博人那里学到了台湾文创如何传播历史文化的宝贵经验。    

吴越宇说,台湾对于文创产品的认识与开发是具有前瞻眼光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企业授权,这对后来浙博的启发很大。如今,浙博的文创产品销售也已达到了年收入6000多万元,江浙沪等不少企业都与浙博联系,参与企业众多,客观带动了浙博文创的发展。    

后来,浙博自身探索设计《西湖实景》系列文创产品,并通过授权,实现了Q版、动漫版、原图文创产品等系列的成功开发。2014年浙博特展《守望千年》,仅30天,文创图书就销售了70多万元,出版社授权制作明信片的收入高达100多万元,更可见文创带来的文博发展空间。    

“在互相的学习与借鉴中,海南的文创通过资源碰撞,也可预见广阔的未来。”吴越宇对此充满信心。

END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杜颖

图\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新媒体编辑\实习生 于昕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