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国产动画片 那些承载童年的经典记忆

 深夜爱报社 2020-06-30

传统国产动画片

 那些承载童年的经典记忆

“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风吹雨打都不怕……”近日,这一承载一代又一代人童年共同记忆的经典旋律,随着胡进庆老人的逝世,重归大众视线。人们在感叹“葫芦娃”再也救不了“老爷爷”的同时,也不由得将目光投向了传统的经典国产动画。

记忆深处的经典国产动画

动画片《黑猫警长》

提起“葫芦娃之父”胡进庆,可能很多人并不是特别熟悉,但是提起他的代表作《葫芦兄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可是大众记忆中难以磨灭的经典。  

虽然每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但是收看动画片却是大家绕不过去的生活内容之一。每个时代都有对不同动画片的美好记忆。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90年代则有《奥特曼》《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蜡笔小新》等,那可是日本动画雄霸天下的时代啊。进入新世纪以来,国产动画逐渐崛起,我们有了《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等品牌,但也有《海绵宝宝》《天线宝宝》《小猪佩奇》等海外经典之作来平分市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标准和时代印痕,这使得每个人在提及自己童年的时候,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但是,有没有一些作品成为我们内心深处共同的记忆呢?当然有。在几代人的记忆深处,都给国产经典动画留出了应有的位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物质条件相当匮乏以及影像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一些艺术家经过艰苦探索,最终成就了一批优秀作品,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交口称赞,成为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精神食粮。比如万古蟾的《猪八戒吃西瓜》《金色的海螺》,万籁鸣的《大闹天宫》《神笔马良》,严定宪的《哪咤闹海》,盛特伟、钱佳骏的《小蝌蚪找妈妈》等。这些作品到现在,仍然经常在电视台重播,或者供中小学课堂教学使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日本动画在我国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但是依然有艺术家本着民族担当创作了不少动画精品,比如胡进庆的《葫芦兄弟》《鹬蚌相争》,包蕾的《三个和尚》,诸志祥的《黑猫警长》等。这些国产动画在当时获得很高赞誉,后来也在各电视频道反复播放,成为时代精品,更成为大众的童年记忆。

传统水墨剪纸成就经典

动画片《葫芦兄弟》

《葫芦兄弟》之所以能够成为国产动画的经典之作,是在于胡进庆等老一辈艺术家在制作条件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大胆采用传统水墨剪纸的方式进行创作,加上基本的后期制作,在视听上取得较好的效果。    

水墨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技法,以水和墨为主要原料,通过一定比例的搭配,或淡抹,或浓妆,以彰显表现对象之神韵。剪纸更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一种民间艺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水墨剪纸动画片在融合了水墨画和剪纸艺术的基础上,还广泛吸收皮影戏等民间艺术的特点,加以综合创造,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它是中国动画片的一大创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胡进庆和万氏兄弟(万古蟾、万籁鸣)、戴铁伟、盛特伟、钱家骏、严定宪等人一同开创了中国特色水墨剪纸动画片的时代。水墨剪纸动画与传统动画片、木偶片构成了中国动画的三座高峰,在世界动画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典水墨剪纸动画作品中,大多都有胡进庆的参与。1953年,从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毕业的胡进庆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造型、动作设计,后来担任导演。在《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等在国际上获奖的动画作品中,胡进庆都担任了服装设计、动作设计。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胡进庆导演了不少水墨剪纸动画作品,其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葫芦兄弟》和《鹬蚌相争》。作为导演,胡进庆在《葫芦兄弟》中进一步发扬了自己二十年参与水墨剪纸动画片制作的经验,并且精益求精,终于使得这部源自民间故事的作品华丽绽放,成为当时一部“合家欢”式的国产动画精品,同时还走出国门,获得诸多奖项。    

当然,《葫芦兄弟》之所以大获成功,并不完全在于水墨剪纸动画经验丰富的胡进庆是一个“技术控”。胡进庆在充分发挥水墨和剪纸艺术特点的同时,大胆对故事进行改写,比如将“十兄弟”改成“七兄弟”,并赋予它们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本领,在不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将历险和智斗贯穿于集体主义这一时代精神之中,这才是作品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可以说,《葫芦兄弟》的成功在于民族艺术、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的完美结合。

国产动画路在何方

动画片《大闹天宫》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墨剪纸动画逐步衰微乃至淡出大众视线。这一方面是影视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另一方面也是水墨剪纸动画自身彰显出的某些不足所导致的。水墨剪纸动画制作精细,比如《葫芦兄弟》这部13集、130分钟的作品,每一帧画面都是纯手工制作,背景也都是精心设计,几千个场景、近万个动作整整耗费了两年的拍摄制作时间。这种匠心和持守在大众传播时代很难做到规模化生产,自然难以抵挡市场化冲击。    

随着影视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影视市场的成熟,我国目前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动画大国。但是动画大国并不等同于动画强国。2016年4月,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设立“致敬:九十年中国动画经典特殊颁奖”环节并评选出10部经典国产动画:《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哪咤闹海》《铁扇公主》《宝莲灯》《骄傲的将军》《天书奇谭》《兔侠传奇》。其中大部分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这多少让人有些尴尬。

虽然近些年我们有《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票房口碑兼具的好作品,但是国产动画的疲软依旧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其中最大的悖论便是数量多,精品少,粗制滥造的往往成为主流。    

比如有的作品市场效应挺好,但是充满了粗俗、粗鄙、暴戾之气,对少年儿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的作品更是沦为某儿童玩具的上游产品,甚至是赤裸裸的玩具说明书。和当年的《大闹天宫》《葫芦兄弟》等作品相比,现在的确缺少那种打动人心、老少皆宜、效果持久的好作品。    

相反,海外动画却在国内市场占尽了风头,既有口碑又有市场。如日本的“奥特曼”在中国盛行二十多年而不衰。英国出品的《小猪佩奇》《天线宝宝》更是后起之秀,在国内少年儿童心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衍生产品所产生的巨大市场效应更是不可小觑。    

要由动画大国走向动画强国,合理开发动画片的经济效益是应有之意,但是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或者树立“先作品后产品”的产业化思维。胡进庆的《葫芦兄弟》其实就是给我们树立了“内容为王”的典范。要强化中国动画的品牌,在充分把握影视技术的基础上,将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中国故事。

文\本刊特约撰稿 曾庆江

新媒体编辑\实习生 于昕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