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南周刊 随笔

 深夜爱报社 2020-06-30
闲话文人 傅斯年的爱

鲍海英

傅斯年一家。

大凡大师,除了具有很强的学术精神外,在他们的身上,往往还闪耀着仁爱的光芒。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专家傅斯年,著作等身,成就斐然,他对身边人的仁爱,读来让人万分感触。   

1950年12月23日,一代国学大师傅斯年逝世后的第三天,一群好友和学生依旧围坐在奠堂,久久不愿离去。傅斯年的妻子俞大彩被这份真情所感动,哽咽地讲起丈夫的往事。    

那是在傅斯年逝世前的一个冬夜,天气很冷,他带着病躯,穿着厚棉袍在伏案写作。因为次日还有会要开,她催他早点休息。他搁下笔说,我正在为董作宾先生刊行的《大陆杂志》赶文章,急于要拿到稿费。他继续写,又说,等钱到手后,你尽快去买几尺粗布,一捆棉花,为我缝一条棉裤。我的腿怕冷,西装裤太薄了,不足以御寒。    

傅老一贯桀骜不驯,张扬洒脱,临死前夕竟要为一条棉裤而赶稿,着实令人吁嘘。众人感叹起来,一旁的董作宾再也坐不住,含泪掏出一个装满钱的信封,塞进俞大彩手中,说,其实先生答应我写稿,本是让先给稿费。他盘算着一半留作家用,一半做棉裤,后来测算出棉花的料子太贵,舍不得做,让我把钱存着,日后留给你们母子。先生说你嫁了他,从没过过舒心的日子,这笔钱一定要留给你,算作是最后的爱。    

俞大彩手捧装满钱的信封,泣不成声。这时,有个学生又走过来,搁下一叠钱说,它们才是先生最后的稿费。先生视我们为自己的孩子,领到稿费后本想用来做棉裤,听到学校最穷学生的境况后,就捐出了大部分,只留下这二十块,打算请我们吃锅贴。如今先生走了,我们哪里还吃得下呢?

都说是傅老的最后一笔稿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众人错愕不已,董作宾却缓缓地说,因先生在爱人前要表现出爱自己,在朋友前要表现出爱家人,在学生前又要表现出爱弱者,为了教育和温暖不同的人,他才把稿费给“用”了三次,这可是他最后的爱呀。   

终于明白,傅斯年在最后时刻,念念难忘的,是对朋友,对家人、对学生的仁爱,读来让人温暖不已。

市井烟火  一片汪洋

孔见

在我的想象中,家乡的概念总是跟一条河流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波澜壮阔、淘尽千古英雄的大江大河,卵石间一脉涓涓流淌的小溪也是可以的。连一脉溪流都不经过的地方,叫做家乡就有些差强人意了。至于挖井安家,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海南岛上有一百五十四条河流,它们都发源于中部隆起的山脉,然后向四面八方流去,最后在大海的深处同归于尽,化入鱼的呼吸。在这些水系中,最适合作家乡的,恐怕要数万泉河了。我这么说,不是因为它已经出了名,被南腔北调地唱进歌里,而是它时刻散发着一种母性的情怀,能够哺育万物,不会有枯竭或断流的担忧。万泉河原本是海南第三大水系,现在,如果不在乎长度,从流量来计算,已经是海南第一大河流了。雨季的时候,河水丰沛,以排山倒海的气势穿过琼东大地,萦绕着一个个古老的村落。其中有个叫霞朗的村子,就是王锡均先生引以为豪的家乡。种满槟榔树的院子,一进进用青砖砌起来的房间,一种挥之不去的湿气与乡愁,在咿呀的水声中千丝万缕萦绕在他的心头。他的写作就从这里开始,至今都无法终止。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就在报刊上看到王锡均先生的文字。那是地气充盈的写作,使用的都是自己切身的经验,记叙的也多半是山水风光、民俗风情,还有一些人文往事,不少是散落在万泉河两岸土地里的,当然,也有南海上捕捞作业的事情。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一篇题为《做海》的散文,讲的是渔民到南沙捞取海参的故事。一个邓姓的年轻渔民潜水作业超时,发现氧气耗尽,慌乱之中紧急上浮。由于上浮速度过快,出海面时候,七窍和指甲缝出血不止,旋即气绝死亡。同船渔民为他沐浴洗身,用木板钉成一个简陋的棺材,在尸体周边裹上厚厚的盐层,然后轮流上香守灵,穿越千里波涛送其回归故里。事情的过程闻所未闻,可谓惊心动魄。这篇作品,被发表在我所服务的《天涯》杂志上,还收入了多种选本。尽管我已是一个相当资深的海南人了,但阅读王老先生的作品,还是让我眼界大开,长了不少见识。    

人如其文。还是二十多年前,我就有幸结识了王锡均先生,他是个谦和且有趣的人,不温不火,门户洞开。或许是吸纳了岛上过剩的阳光,他的面庞显得有些黧黑,但性情相当舒朗,看起来是一个可以讲道理、商量事情的人。只是带有浓重琼海口味和鼻腔的普通话,间夹着三二声咳嗽,听起来有些费力。作为琼海作家协会的创办人,他热心公共事业,办杂志,组笔会,搞采风,把地方文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卸任之后,一度看不到他驼背的影子,打听起来,说是回老家去,身体不好,甚至已经很不好很不好了,似有万泉入海之意。没想到,这两年他又从地里冒了出来,咳嗽变成了哈哈哈哈的笑声,极具感染力,想必是活出一些境界来了。年近九旬的他,不仅要写作,而且要出版文集。 

近日读了这本文集(《王锡均文集》),面对年近九旬的王老先生,面对他身后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的万泉河,我就像和尚吃肉,破了不为他人写序的戒。

岁月慌忙,草木争春。举目望去,万泉入海之处,波光潋滟,一片汪洋啊。

百味书斋 隔代之亲

明斋

家乡谚语:“人老隔代亲,爷奶疼小孙。人间天伦乐,咱是中国人。” 午后观书,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我的祖父祖母》,恰好可作诠释与印证。   

一般情况下,祖母对于孙儿的疼爱,更为感性一些,除却衣食冷暖方面的关注之外,还在于心理的慰藉与灵性的启迪。汪曾祺的祖母谈氏夫人,出身于诗书之家,知晓礼仪,勤劳善良,吃斋念佛,友睦邻舍,由于汪曾祺的生母英年早逝,她给予孙儿的慈爱也就格外深厚。汪曾祺在文章中回忆说:“祖母很喜欢我。夏天晚上,我们在天井里乘凉,她有时会摸着黑走过来,躺在竹床上给我‘说古话‘(讲故事)。有时她唱‘偈’,声音哑哑的:‘观音老母站桥头……’这是我听她唱过的唯一的‘歌’”。寥寥数语,笔墨素淡,而场面历历如绘。可以说,就是在这样的寂静安详的夏夜,在祖母的絮絮叨叨的述说以及咿咿呀呀的吟唱声中,汪曾祺完成了文学艺术的最为原始的启蒙。 

相比之下,祖父对于孙儿的疼爱就会含蓄一些,洒脱一些,宏观一些,他会把满腔的爱意与浓厚的情感紧紧地控制起来,不轻易外露,不随便张扬,更多的是以其自身的行动与修为,默默地给孙儿树立懿范,施加影响,如春雨洒向大地,如清流灌溉园圃,绵绵柔柔,润物无声。首先,他需要考虑的是孙儿的健康成长,那关系到家族血脉的延续。汪曾祺幼小时体质较弱,祖父汪嘉勋整天担心他活不长,于是,就按照传统习俗,为孙儿认了好几个干妈,还在和尚庙、道士观里寄了名,拜老道士为干爹。每年端午节,老道士就会派小道士送“符”到家里来,并亲自张贴在堂屋的门楣上,藉此达到消灾避邪的功效。到了晚年,汪曾祺还在其散文《端午的鸭蛋》中饶有兴致地回忆这一习俗道:“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 避邪与否,现在看来确实没有深究的必要了,但是,这一举措中,实在是寄托了祖父对于孙儿的美好的愿望和绵绵的爱意啊。

其次,祖父还要考虑孙儿学业的提升与情趣的培养,这关系到家族中文化的传承与门楣的光耀问题。汪嘉勋虽然出身民间,靠着自己的精明与勤劳,把全家领进了小康生活,说到底他还不失为一个气度恢弘、格调雅致的人物。

据汪曾祺回忆说,祖父是当地有名的眼科医生,家里有两千多亩薄田,开着“万全堂”和“保全堂”两个药店,由于药品齐全,品质上乘,童叟无欺,信誉度高,所以生意特别红火,就连城里其它药店的伙计“生了病,配方抓药,都不在本店,叫家里人到万全堂抓”。而祖父本人,则性情淡泊,洒脱超然,“并不到店问事,一切都交给‘管事’(经理)。只到每年腊月二十四,由两位管事挟了总账,到家里来,向祖父报告一年营业的情况”。祖父的兴趣在于古董字画,并且很舍得掏钱购置。汪曾祺直到晚年,对其祖父的珍藏,诸如明代的“大霁红花瓶”、明代的御造“浑天仪”、马远绘的四幅小屏条、吕纪绘的“报喜图”、郑板桥绘的六尺大横幅兰花、陈曼生的隶书对联、汪琬的楷书对联、蕉叶白大端砚、《云麾将军碑》拓本等,还能够一一道来,详加评点。祖父对于古董字画舍得掏钱,而对于自己的生活需求则俭朴寒素,一枚咸鸭蛋须分两顿吃完,最大的享受也就是晚间小酌以后,乘着酒意高声吟诵唐诗名篇,藉以抒情骋怀,怡志养心。因此,汪曾祺曾下断语说:祖父很有些浪漫主义气质。有一天,祖父喝了点酒,忽然同孙儿说起他年轻时的一段风流韵事,说得老泪纵横。虽然,年少的汪曾祺不谙世事,不明白祖父为什么要跟一个小孩子说起他的艳遇,但是他凭着直觉,“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性情的活生生的人,不装,不端,不假,不伪饰。

读史侧翼 落榜没什么大不了

黄卿

1961年,汪曾祺全家在北京中山公园。

高考分数一出炉,结果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面对高考的失败,很多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有人选择复读,有人就此放弃,有人悲观失望……甚至有人自杀轻生。此时的学子不妨漫步唐诗宋词的宫殿,看看古人的落榜经历,就会明白:金榜题名固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名落孙山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妇孺皆知的《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落榜后所写。诗人参加科举榜上无名,心情苦闷就跑到苏州旅游散心。一个秋天的夜晚,他乘坐的小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落月,啼鸦,寒霜,江枫,渔火……引发了他无限的忧愁。一夜无眠中,苏州城外的寒山寺钟声杳杳,传到了他的小船上。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便写下了这首言浅意深、意蕴丰富的小诗。张继也因此诗一举成名。可见,是金子总会发光,机会总在某个角落等着你。 

无独有偶,宋代著名词人柳永曾在落榜之后做词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你皇帝老儿不让我进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在词坛上叱咤风云,难道不是一样的辉煌?考试的失利恰恰成全了他,后来正因为词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专心致力于“奉旨填词”,才使他成为中国词史上具有转折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词家。他的作品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相当普及的程度。他死后的确获得了“白衣卿相”这样重要的历史地位。由此看来,柳永考场失意换来文学上的得意,正是“有失必有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科举落第后写的《不第后赋菊》。黄巢用最简洁朴实的语言,写出了豪气冲天的气魄。落第不但没有使诗人伤心惆怅,反而激发出令人心潮澎湃的豪情壮志,可谓是愈挫愈勇。黄巢后来领导农民起义,一度自立为王,建立大齐政权,对唐王朝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实现了他“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豪言壮语。    

实现梦想的道路有千万条,高考只是其中的一条。此路不通,大不了我们另辟蹊径,只要你不放弃努力,成功就在前边等着你。高考分数一出炉,结果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面对高考的失败,很多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有人选择复读,有人就此放弃,有人悲观失望……甚至有人自杀轻生。此时的学子不妨漫步唐诗宋词的宫殿,看看古人的落榜经历,就会明白:金榜题名固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名落孙山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妇孺皆知的《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落榜后所写。诗人参加科举榜上无名,心情苦闷就跑到苏州旅游散心。一个秋天的夜晚,他乘坐的小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落月,啼鸦,寒霜,江枫,渔火……引发了他无限的忧愁。一夜无眠中,苏州城外的寒山寺钟声杳杳,传到了他的小船上。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便写下了这首言浅意深、意蕴丰富的小诗。张继也因此诗一举成名。可见,是金子总会发光,机会总在某个角落等着你。 

无独有偶,宋代著名词人柳永曾在落榜之后做词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你皇帝老儿不让我进士及第去做官,我不做官,又奈我何!在词坛上叱咤风云,难道不是一样的辉煌?考试的失利恰恰成全了他,后来正因为词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专心致力于“奉旨填词”,才使他成为中国词史上具有转折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大词家。他的作品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相当普及的程度。他死后的确获得了“白衣卿相”这样重要的历史地位。由此看来,柳永考场失意换来文学上的得意,正是“有失必有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科举落第后写的《不第后赋菊》。黄巢用最简洁朴实的语言,写出了豪气冲天的气魄。落第不但没有使诗人伤心惆怅,反而激发出令人心潮澎湃的豪情壮志,可谓是愈挫愈勇。黄巢后来领导农民起义,一度自立为王,建立大齐政权,对唐王朝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实现了他“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豪言壮语。   

实现梦想的道路有千万条,高考只是其中的一条。此路不通,大不了我们另辟蹊径,只要你不放弃努力,成功就在前边等着你。

新媒体编辑\实习生 黄雅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