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个父亲在疼》: 守望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深夜爱报社 2020-06-30

《半个父亲在疼》 作者:庞余亮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时间:2018年8月

亲情文学作品当中,母爱题材显然要多于父爱题材,父爱的深沉和含蓄,使之表现起来更有难度,但中外作家们,并没有冷落这一题材,由此也诞生了一些经典作品,如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父与子》、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当我在感动中合上《半个父亲在疼》散文集最后一页后,感到在父爱题材经典文库里,完全可以添上这部庞余亮所著的《半个父亲在疼》。    

被这部作品感动的,还有作家韩少功,他评述道,“以穿心的细节写出了父与子之间的疼痛与悲哀”。一篇篇用心浇灌的文字,不仅是庞余亮为怀念逝世的父亲而写就,而且是他守望生命的一种方式,他的诚挚守望在书海中如灯塔一般醒目,吸引着读者置身在人性的光芒之下,以宁静之心去感受人间真情。    

在阅读此书之前,我也读过不少亲情散文,其多表现的是父母如何关怀爱护子女。庞余亮描述的父亲,很另类,离慈父目标相差甚远,“父亲”不仅不识字,而且“心情不好的时候多于好的时候”,当做农活时,孩子胳膊被“洋辣子”蛰痛大哭时,他不但没有像大多数父亲一样,去安慰孩子,反而把“洋辣子”狠狠地复按在孩子胳膊上,让孩子感受无数的疼痒。    

这样的父亲,似乎是子女成长阴影的制造者,并无太多书写的价值。但庞余亮却发现了父子矛盾对立中的可取之处,发现了父亲潜意识里的护犊之情,他在第一章引首中写道,“我写下的父亲仅是我眼中的父亲,完整的父亲在天上”,他表述的父亲,真实得几近冰冷,但行字间却有温暖显现,这是生活与文学结合后展现的本质力量。    

全书包含了《原谅》《有关老韭菜的前因后果》《糖做的年》《永记蔷薇花》等四十一篇散文,《半个父亲在疼》是书中的核心之作,题目充满悬念,看完文章第一段茅塞顿开,原来是父亲中风了,半身不遂。随后,庞余亮把照料父亲的过程细密地铺展开来,文中有一个特写镜头,是夜里作者在听母亲说父亲“不行了”,赶紧冲到父亲床前,先后握住父亲两只手,但父亲都没反应,最后再挠父亲左脚心后,父亲腿一缩,“父亲怕痒,父亲还没死”。 看似波澜不惊地叙说里暗藏着揪心与隐痛。

在《半个父亲在疼》文里,庞余亮还穿插着对以往的回忆,他想到了父亲之前的堂堂仪表,想到了父亲第一次带他看电影、去澡堂洗澡、吃豆腐脑……在父亲突然离世后,作者又不甘心地再次用挠痒的方式希望能唤醒父亲,但却回天无力,泪光中,作者自责道,“他(父亲)多少次想让我教他走路,我都嘲笑他”。今后“再也没有父亲叫了”。当后来看到有中风老人在路上艰难行走时,作者都会上前扶一扶,或目送他们努力地走远。这种善举,或许是怀念父亲的一种最好方式。

文学和人生的丰富度是成正比的。庞余亮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观感,写出了亲人生死离别的感人场景,《半个父亲在疼》解答了父爱的无限方程式,它既有文学的审美特性,又有积极的社会教育功效,因为里面蕴含着善意的提醒——珍惜与父辈一起的日子,莫给今生留下遗憾。

本报道首发于2019年9月16日的《海南日报》,系原文原图分享,感兴趣的读者记得收藏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