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神秘与美丽交织的地方,也是幸福和感动同在的地方—— 阿勒泰,一生不能只去一次

 深夜爱报社 2020-06-30

一见钟情的感觉是什么?有个很浪漫的答案——从见你的第一眼,就想好了未来孩子的名字。    

有些地方,也是一眼万年。    

今年9月下旬,中国报业协会和阿勒泰地委联合主办“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全国党报践行“四力”走边疆暨百名社长、总编走进“净土喀纳斯·雪都阿勒泰”联合采访活动。作为参加该活动的记者,从中国“雄鸡”地图上的“鸡腿”海南岛,第一次跨越5000多公里来到“鸡尾”新疆的最北部——阿勒泰。短短五六天的行程,已是惊鸿一瞥。人还没离开,就开始盘算下次什么时候来了。如歌里唱的一样,“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传奇——功勋矿

我们的第一站是富蕴县。这个因“天富蕴藏”而得名的地方,格外被大自然所眷顾。据统计,在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矿产中,富蕴县就拥有92种,其中,白云母、铍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钾长石、镍、铯、铂族等10种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    

位于富蕴的可可托海,在1980年之前的中国地图上是看不到这个名字的,只有一个代号“111”,进出需要边防通行证,外界对它知之甚少。它的神秘,书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段艰难而光荣的传奇。 

可可托海三号矿脉。阿勒泰地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来到可可托海“三号矿脉”时正值下午,阳光倾洒在一个上大下小的漏斗状大坑中,一条13层的环状运矿车道盘旋而下,直至坑底。坑底积了一小滩水,平如镜面,像是镶嵌在矿山中的一块碧玉,又像是西域姑娘美丽深邃的眼睛。

“三号矿脉”在世界地质界中,素有“稀有金属地质博物馆”“中外地质教科书”之称,是世界级超大型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矿脉,盛产铍、锂、钽、铌、铯等稀有金属。要了解这座矿脉的故事,不妨走进矿区里的地质陈列馆看看—— 

陈列馆分为两个展厅。一个展厅主要陈列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开采出来的大量珍贵矿物标本。有通体黝黑的钽铌单晶矿标本,有富含锂、铀的可可托海独有的“阿山矿石”,有用来制作航天器涂层的富含铍的绿柱石等,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原本没有的7种稀有元素,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在众多珍贵的矿物标本中,一块指甲盖大小的半透明石头静静躺在衬着红色金丝绒的展盘内。这就是镇馆之宝、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矿物——“额尔齐斯石”。 

在另一个展厅,则陈列着见证老一辈矿工峥嵘岁月的历史照片和实物。“苦我们也不能苦国家,卡我们也不能卡国家,难我们也不能难国家”“人人做爬犁、上山拉石头”……豪言壮语的背后,是可可托海工人为国分忧的爱国热血。 

讲解员告诉我们,上世纪60年代,为了替国家偿还前苏联外债,可可托海展开了“保出口大会战”。当时可可托海的粮食供给也很有限,吃的只有糊糊、粗粮馍馍就萝卜、白菜、土豆。可可托海各族职工克服严寒、饥饿、生产条件落后等困难,以马拉爬犁、毛驴背驮、人背肩扛的方式将矿石一袋又一袋运了出去,为国家偿还了47%来自前苏联的外债。 

除了偿还外债,可可托海也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和“两弹一星”成功发射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铍,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所使用的锂,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升空所使用的铯,1971年第一艘核潜艇联合试验所使用的钽铌,均出自这里。可以说,可可托海矿区是名副其实的“功勋矿”“英雄矿”。

本世纪初起,可可托海逐渐封矿转型,如今矿区变成了景区,“三号矿脉”附近的阿依果孜矿洞也成了游客参观的通道。走进湿冷幽深的矿洞中,随处可见裸露着的云母矿石在暗处闪着点点光亮,如同诉说过往的辉煌。

多彩——“调色盘”

走出矿区,沿途的色彩逐渐丰富起来。白桦树树叶金黄、树干雪白、亭亭玉立;沿途草原上转场的牛羊,三五成群,远看像草地里长出的白蘑菇、棕蘑菇;大片的向日葵地里,饱满的葵花盘整整齐齐地仰望天空。咦——怎么几乎都朝上,没有一个花盘低垂?    

“这些都是收割过的。当地人把花盘插在原来的向日葵杆上,就地晾晒。”同行的当地干部解释了我们的疑惑。    

来到五彩滩,更感受到这里的斑斓。 

布尔津的五彩滩,一半是“沙海”,一半是绿洲。 

海南日报记者 吕岩 摄

五彩滩位于阿勒泰布尔津县的额尔齐斯河北岸,是一个以雅丹地貌著称的河滩。沿着木质栈道行走河岸附近,只见清澈的河流如同一道分界线,划分出两岸迥然不同的风光,这边橘黄、棕红相间的丘陵如起伏翻滚的沙海,那边茂密的胡杨林织成了美丽的绿洲。若是到深秋,胡杨林变得金黄;若是到傍晚,丘陵被夕阳镀上金色,这片瑰丽的色彩将更加绚烂奇幻。    

如果还嫌“醉”得不够,那就再往北走,到喀纳斯转一转。  

晨光下的禾木村。通讯员 李常大 摄

喀纳斯景区地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的黄金地带,包括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白哈巴国家森林公园、原始图瓦村落等自然景观区和人文景观区。乘车行进,沿途景色大疏大密,有时巨大的草坡起伏绵延,鲜见树木、人烟,十分空旷;有时茂密的森林密得只露出尖尖的树梢,远看只是一片黄色的、墨绿色相间的小点点。疏密交界之间会散落一些零星的树木,它们随意一站,更点缀了风景。

喀纳斯禾木村白桦林。海南日报记者 周元 摄 

“树叶金黄、树干雪白的是白桦;树叶火红的是欧洲山杨;树枝向上生长的是云杉;树枝向下生长的是冷杉;树枝上下交错生长的是落叶松。”看大家对路边的树感兴趣,讲解员教了一个认树的小窍门。    

来到喀纳斯湖,泛舟湖上,碧波荡漾,两岸层林尽染。据说在不同季节,这里的湖水还会呈现不同颜色;爬上“观鱼台”,翡翠般的喀纳斯湖、星星点点的村庄、远处积雪的高山、近处泛黄的草木丛林,尽收眼底。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喀纳斯水怪”——淡水巨鱼哲罗鲑游过的痕迹。

阿勒泰的深秋,色彩斑斓。阿勒泰地委宣传部供图

在附近的喀纳斯河,还有三道著名的河湾:神仙湾常年云雾缭绕仿若仙境,月亮湾极富曲线和韵律美,卧龙湾泥沙堆积状如卧龙。长长的栈道将三湾相连,如果兴致好、体力好,游人大可以步行慢慢欣赏。    

一年四季变幻的丰富颜色,让喀纳斯成为被造物主打翻的“调色盘”。然而,斑斓的并不仅仅是大自然。    

阿勒泰聚居着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等20多个民族,其中,喀纳斯的禾木村就是蒙古族图瓦人的聚居地,目前中国的图瓦人仅有2000多人。在村里的百年老屋,图瓦小伙米尔吉介绍了图瓦人传统的生产生活工具,包括古老的皮毛滑雪板。据了解,专家通过文物、岩画等历史遗迹发现,早在旧石器晚期,阿勒泰就出现早期的滑雪运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地域。    

随后,米尔吉与来自哈萨克族、蒙古族、俄罗斯族的4名乐队成员一起,演奏了富有民族风情的歌曲。 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乐器不同,但美好的旋律却将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奏出了多彩又和谐的音符。

幸福——新牧歌

聆听了传奇,欣赏了美景,也得放缓一下脚步。    

在可可托海,我们吃晚餐的地方是塔拉特村。这个位于额尔齐斯河源头的村子,被称为“额河第一村”。夜幕降临,村子里五彩的灯光勾勒出童话般的轮廓,圆润的是毡房、尖顶的是木屋,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院子,院门口挂上木质牌匾“老阿帕”“黑走马”“额河人家”……这些都是当地哈萨克族牧民自家办的客栈。    

走进“老阿帕”的院子,里面既有毡房,也有木屋。圆形的毡房可以打通铺,睡上20人都没问题;木屋是套间,卫生间、客厅、卧室一应俱全,有床也有炕,可以容纳近10人休息。    

到屋内后,桌上已摆满了奶疙瘩、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及油炸食品。不明就里的我们,准备放开肚皮吃。热情的主人赶紧让我们悠着点,说后面才是正餐。果然,一会儿热腾腾的手抓羊肉、手抓饭、炒菜挨个上来。    

吃腻了肉,喝一口咸味的奶茶正好解腻。这时,主人又拎了一个壶进来,“要不要尝一下骆驼奶?”    

好奇的我,要了小半杯,喝一口,凉凉的、酸酸的,还有一股刺舌头的感觉。这种发酵后的驼奶就像是酸奶兑上了酒,口感特别,第一次喝还是从小杯试起吧。    

吃完饭,在院子里转转,里面已经摆上了小摊,卖主人家手工做的奶疙瘩和黑加仑酱。“这家做的奶疙瘩是全村最好的,旅游旺季时,一个月光奶疙瘩就能卖3000多元呢!”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金斯古丽告诉我,塔拉特村以前以种养殖业为主,生产生活水平低,现在村里依托旅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每户村民一年能收入数万到十多万元。    

虽然当天不在这里休息,还是打听了一下住宿的价格。每个毡房或套间,旺季一晚800多元,淡季一晚500多元。“喀纳斯那边的价格更贵。”金斯古丽说。    

很快,我们就体会到了这种“更贵”。    

在喀纳斯禾木村,当地的汉族大姐吴红星与人合伙开了村里最大的客栈——禾盛山庄,一共有108间客房,9月21日当天每间客房每晚1280元,且全部住满。不仅如此,村里其他客栈也是一房难求。“6月来看遍地野花,9月、10月来看秋景,冬天来赏雪、滑雪,喀纳斯一年四季都有看头。”吴红星笑着说。 

喀纳斯禾木村,很多游客登上小山,穿上哈萨克族民族服装留下美丽一刻。海南日报记者 周元 摄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喀纳斯当地牧民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我们客栈招了40多个员工,绝大多数是阿勒泰本地人。服务员管吃管住一个月3500元工资,厨师一个月8000到10000元。”吴红星说。    

结束当晚的工作,刚端完菜的哈萨克族服务员那瓦提顾不上脱下工装,就循着音乐往客栈的一块空地上走。那里,她的几个同事打开音响,放起了欢快的哈萨克歌曲《黑走马》。“一起来!”那边的姑娘也向我们打招呼。很快,空地上便热闹起来,外来客与当地人尽情舞动,草原深处飘出了幸福的新牧歌。

本报道首发于2019年10月14日的《海南日报》,系原文原图分享,感兴趣的读者记得收藏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