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

 天道酬勤之人 2020-06-30
   临近期末考试,有些家长、教师,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孩子是有差异的,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学生,要求个个达到优秀,这种不求实际的妄想,必然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课业负担。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两个人不会生活得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天赋。”今天起我们就谈谈孩子的个体差异。
智力差异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某个学生聪明,某个学生迟钝;某个学生记忆力好,某个学生记忆力差;某个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某个学生擅长形象思维,这些评价和描述都是学生在智力方面的个体差异表现。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主要是指学生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方面所表现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觉类型,有的学生对事物的概括性和整体性强,而分析能力差;有的学生分析能力强,对事物的细节能够清晰地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却差;也有些学生兼有上述两种特点。  
记忆类型差异有四种:一是视觉识记效果好,如达.芬奇十几岁就能墨画。二是听觉识记效果好,对音乐有良好的感知能力。三是运动觉识记效果好,即在运动技能记忆方面有良好表现,如邓亚萍对乒乓球的落点位置有超人的记忆能力;四是混合型,只有运用多种表象时才能有好的识记效果。 
言语和思维类型差异:有的学生在言语和思维中有丰富的形象和情绪因素,属于生动的思维言语类型;这类学生比较容易发展艺术活动能力;有的学生善于言语和思维中的概括和逻辑联系,属于逻辑联系的思维言语类型,这类学生有利于发展数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还有的学生是这两种类型的综合。  
个性差异  
个性又称人格或者性格,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理论分歧复杂,心理学中的个性理论多达数十种,但是现代心理学普遍认同艾森克(J.Eysenck)的“人格特质差异理论”。艾森克将个性分为四大类:抑郁质、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在以倾向(内向、外向)为纬,情绪(稳定、不稳定)为经组织成基本的32种个性特征。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学生个性差异现象从身心各方面来看,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这在个体的性别、年龄、容貌、体能、能力、兴趣、爱好、态度、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以下从三方面例举学生的个性差异:    
(1)乐学生与厌学生的个性差异:我国学者运用自编的“乐学与厌学程度量表”和艾森克的个性问卷对乐学生与厌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个性的学生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和行为。 
(2)学优生与学差生的个性差异:学优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学差生,在学习成绩归因方面,学差生倾向于把学习成绩与自身的能力和运气联系起来,而学优生则更强调努力程度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学优生与学差生比,更具有自觉性(学习有目标、计划,行为有自制力)、坚持性(能克服外部环境障碍和自身的身心障碍)、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学习好)、主动性(积极努力倾向)和独立性(在学习行为和评价目标上对他人的不依赖态度)。 
(3)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的个性差异:很多学者对创造型学生的个性进行研究时发现,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一般具有这样的个性特征: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这是因为,低乐群性的学生更专注于某项发明创造本身,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高独立性使他们不为传统观念、习俗、权威观点所禁锢,敢于直面问题本身,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高自律性使他们对自己和事物有清晰的认识和较高的自制力。   
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分为场依存型与独立型、冲动型与沉思型、具体型与抽象型三类。
(1)依存型学生,他们的态度和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愿意从他人处获得标准,行为常以社会标准为定向,爱好社交活动。这类学生善于听老师讲解,喜欢与别人讨论等,适合于那些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而独立型学生不易受周围因素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不善社交,喜欢独处。因此他们不适合那些“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学习。 
(2)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是急于给出答案,不习惯对问题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没搞清楚就开始解答。这类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这类学生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例如,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通常能够快速浏览全文,把握大意。而沉思型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总是谨慎、全面的思考。虽然速度慢,但错误率低。这类学生在解决高层次问题中占优势,例如,他们善于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分析、鉴别,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具体型学生善于比较深入的分析某个具体观点或情境。这类学生在结构化教学方法(如演绎法和讲解法)之下,易于接受。而抽象型学生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问题的多个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能够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这类学生在非结构教学方法(如归纳法或者发现法)下表现得更好。总之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教育者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无论教育者以爱心和智慧在孩子成长的事业上做了多少工作,他所教导的学生们最终仍然会表现出极大的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差异?心理学家给予了不同的解释:受遗传、环境、种族文化差别等等的影响。个体差异是也客观存在的,它是教育的结果,同时它也是教育的依据。只有研究学习差异理论,了解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心理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了解学生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施“差异教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