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经不调针灸治疗及名家医案

 chi_ping 2020-06-30
【概说】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质的改变而言。月经不调在临床上一般多表现有“经早”、“经迟”和“经乱”三种类型。月经周期每月提前八、九天,甚至半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经早”或“月经先期”;若月经周期每月推后八、九天,甚至四、五十天一潮,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经迟”或“月经后期”;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超过七天,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经乱”或“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是由于机体受垂体前叶及卵巢内分泌激素的调节而呈现的有规律的周期性子宫腔流血。如垂体前叶或卵巢功能异常,就会产生月经不调。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与肾、肝、脾三经及冲、任二脉有密切的关系。肾气充盈,则冲、任二脉调和,月经正常,如肾虚而致冲、任功能失调,或肝热不能藏血,脾虚不能生血,均可使月经的周期及经色、经量发生变化。经早的发病机理有二:一是血热,平素阴虚阳盛,或肝郁化火,或冲任受热,迫使经血先期而下,血量增多;二是气虚,因劳倦过度,饮食失调,以致脾虚气弱,统血无权,故月经先期来潮而量多。经迟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机体营血不足,或气血运行受阻,因而月经后期;如行经之时,过食寒凉生冷,冒雨涉水,寒邪侵袭,客于胞中,血为寒凝,经脉不畅,或因久病体弱冲任不足,血海不充,故月经来迟而涩少;或因肝气不舒,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以致月经后期而量少。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若情志不遂,或忿怒伤肝,以致肝气逆乱,故月经愆期;若平素肾气不足,或因房事不节,生育过多,冲任受损,以致肾气失守,闭藏失职,而致月经不能定期来潮。

【临床表现】
经早: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两次。月经量多,色深红或紫红,经质粘稠,兼见心胸烦热,面赤口干,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实热证。月经量少色红,经质粘稠,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虚热证。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或夹有瘀块,经行不畅,或胸胁及乳房作胀,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口干,舌苔薄白,脉弦数者为郁热证。月经量多色淡,质地清稀,神倦肢疲,心悸气短,纳少便溏,小腹下坠,舌淡苔薄,脉弱无力者为气虚证。
经迟:月经周期推迟七天以上,甚至四、五十天一潮。经期延后,月经色黯而量少,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脉沉紧者为寒实证。月经色淡而量少,经质清稀,小腹隐隐作痛,喜热喜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者为虚寒证。月经量少色淡,经质清稀,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少,脉细弱者为血虚证。月经错后,经量少,经色黯红,夹有瘀块,小腹胀痛,胸胁乳房作胀,舌苔薄白,脉弦者为气滞证。
经乱:月经不能按周期来潮,或提前或延后,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黯,经行不畅,胸胁乳房胀痛,嗳气不舒,喜叹息,苔薄白,脉弦者为肝郁证。经来先后不安,量少色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弦沉弱者为肾虚证。

【治疗】
(一)毫针治疗
1.经早
治法:清热调经。取任脉和足三阴经穴为主。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气虚者针灸并用。
处方:关元、气海。
实热配太冲、曲池;虚热配三阴交、然谷;郁热配行间、地机;气虚配足三里、脾俞。
方义:本方取穴的主要作用是清热和血,调理冲任。关元属任脉经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冲脉起于关元”,故关元是调理冲任的要穴;合气海以调血。冲任调和,经血则按时而行。
实热者配曲池、太冲以清解血分之热。虚热者,配三阴交、然谷以益阴清热。郁热者配行间、地机以疏肝解郁,清泻血分之热。气虚者配足三里、脾俞益气摄血。
配穴:心烦加间使;盗汗加阴郄、后溪;腰酸痛加肾俞、腰眼;胸胁胀痛加内关、期门;小腹胀痛加气穴;瘀血加中极、四满;月经过多加隐白。
2.经迟
治法:温经和血。取任脉和足三阴经穴为主。针灸并施。
处方:气海、气穴、三阴交。
寒实配归来、天枢;虚寒配命门、太溪;血虚配足三里、脾俞、膈俞;气滞配行间、太冲。
方义:肾气旺盛,月经才能应时来潮。气海是任脉经穴,气穴是肾经和冲脉之会,二穴相配有调和冲任的作用;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会,功能益肾调血,补养冲任。
寒实者灸阳明经穴天枢、归来以温通胞脉,活血通经;虚寒者加灸命门、太溪,温肾壮阳以消阴翳;血虚者加足三里、脾俞、膈俞,调补脾胃以益生血之源;气滞者取行间、太冲疏肝解郁,理气行血。
配穴:小腹冷痛加关元;心悸失眠加神门;小腹胀痛,经血有块加中极、四满。3.经乱
治法:调补肝肾。取任脉和足三阴经穴为主。酌情补泻。
处方:关元、三阴交。
肝郁配太冲、肝俞、期门;肾虚配肾俞、太溪、水泉。
方义:关元与三阴交相配可和肝补肾,调理冲任。冲任调和,经血才能应时来潮。配太冲、肝俞、期门以疏肝解郁;肾俞、太溪、水泉调补肾气,以益封藏,则血海蓄溢有时,经血可调。
配穴:经行不畅加蠡沟;胸胁胀痛加支沟、太冲;腰脊酸软加肾俞、曲泉。
(二)灸法
取穴:关元。
方法:自经净开始,隔姜灸3~5壮,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穴位埋针疗法
取穴:中极透关元,脾俞、肾俞、三阴交。
方法:皮肤消毒后,将针沿皮刺入穴内,一般深0.5~1厘米左右,然后将留在皮外的针柄用胶布固定。热天留置1~2天,冷天可留置3~7天。留置期间,每隔四小时左右用手按压针处1~2分钟,以加强刺激,增加疗效。
(四)耳针疗法
取穴:子宫、内分泌、卵巢、肝、脾、肾。
方法: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留针15~20分钟,隔日一次,也可耳穴埋针。
(五)头针疗法
取穴:双侧生殖区。
方法:左右双手持针捻针,约3~5分钟,间歇5分钟,再捻第二遍,共捻三遍。
(六)穴位注射
取穴:肾俞、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血海。
方法:用5%当归注射液或10%丹参注射液,每次取3~4个穴,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七)磁针疗法
取穴:关元、中极、脾俞、肝俞、肾俞、三阴交、行间。
方法:用毫针刺入穴位后,在针柄上放一磁片,用胶布固定,每次治疗30分钟左右。或用磁场电脉冲机头上的磁块贴在针身或针柄上,使针刺效果与磁、电脉冲效应同时作用于穴位,疗效更佳。每次取3~4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经期可以暂停施治。
(八)皮肤针疗法
取穴:取脊柱两侧、下腹部、带脉区、小腿内侧、关元及阳性物反应处。重点叩打腰椎两侧、腹股沟部、关元、期门、归来、三阴交。
方法:中度刺激,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天,经期暂停。

【古方举例】
1.月事不利……行间主之(《针灸甲乙经》)。
2.月事不利……临泣主之(《针灸甲乙经》)。
3.女子胞中痛,月水不以时休止,天枢主之(《针灸甲乙经)。
4.女子血不通,会阴主之(《针灸甲乙经》)。
5.月事不利,见血而有身反败,阴寒,行间主之(《针灸甲乙经》)。
6.妇人月经不调,刺窍阴三分,此穴大效,须待经完为度(《丹溪心法》)。
7.月经不调:气海、中极、带脉(一壮)、肾俞、三阴交(《针灸大成》)。
8.月事不利:足临泣、三阴交、中极(《针灸大成》)。
9.经血过多:通里、行间、三阴交(《针灸大成》)。
10.血结月事不调:气海、中极、照海(《类经图翼》)。
11.血块月事不调:关元、间使、阴、天枢皆针;石门,灸七壮至百壮(《针灸集成》)。
12.月经不断,奚内踝大白肉际青脉上随年壮。隐白治月事过时不止(《针灸资生经》)。
13.阴包,交信疗月水不调。血海、带脉治月脉不调(《针灸资生经》)。

【注意事项】
1.本病病因病机较复杂,治疗时应辨清寒、热、虚、实,选择相应的方法。
2.治疗时间,一般选择在月经来潮前1周,经期暂停。
3.对于本病,调节情志,注意气候变化、饮食忌宜,适当的体育锻炼都是十分必要的。

【验案选录】
(一)经早
例一 丁××,28岁,医师。于1959年10月初诊。(肖少卿:《现代针灸医案选》)
主诉:婚后月经不调三年多。曾服中西药物治疗,未获显效,现月经周期超前一周,量多,色紫红,伴两乳作胀,食欲差,少腹与胁部作痛。检查:脉弦数。
证属:月经不调。由肝气上逆,冲任失调所致。治宜疏肝理气,清热调经。方用丹栀逍遥散加生地、四制香附、紫降香,嘱服三剂。但患者告此方药已服过未见效果,特求针灸治疗。
治疗:遵《百症赋》所谓“妇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之治疗经验,取用地机、血海,配用三阴交、行间、肝俞,施以徐疾补泻法,留针20分钟,隔日1次。共计4次,其经期、经量、经色等即趋于正常。后生一个男孩。
按:本案例属于经行先期,乃由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胞宫蕴热,是以导致月经不调。治宜疏肝理气,清热调经。故取足厥阴经之荥穴行间配以肝俞,以泄肝火而疏气滞;取血海、地机以和营清热而调胞宫;三阴交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功能疏肝益肾,健脾统血,凉血调经。五穴合用,各奏其效则月事自调。

例二 胡××,29岁。(白璧臣:《临证新悟》)
主诉:一九六三年月经先期,经来腹痛,色黑成块,心烦易怒,已十年未孕。检查:脉弦数,苔黄薄。乃血热血瘀之象。
治疗:中药:加味四物汤。当归15克,川芎9克,生地12克,赤芍9克,丹皮9克,红花9克,元胡9克,柴胡9克,香附10克。水煎服三剂。针灸:曲池、关元、血海、行间、三阴交(均用泻法),一周,停药停针。半月后,经期原症状消失而愈。

例三 胡××,26岁,已婚,干部。于1985年3月27日初诊。
主诉:月水前至已4年。9年前身弱多病时常腹泄,渐渐月水超前,量不多,色淡质稀,白带稀薄,小腹有下坠感,畏寒,纳少,时有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查按:左大横穴、双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均有明显压痛。
证属:久泄伤脾,中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治以健脾升提,调补冲任。
治疗:先灸气海五壮,灸大横五壮,均隔姜灸(姜片厚3毫米,不扎洞),针双侧地机、三阴交、足三里,留针20分钟。
复诊时自述针灸后腹部舒适。仍用原法治疗5次,隔日1次。三诊时自述腹泄明显好转,纳谷香,余症均减,经计算,经水五日后应至。治法同前,三日后诉说经水已至,色正常。又治疗二十次,月经周期28~31天,色量均正常,面色红,精神充,已正常工作。
按:气虚不固,冲任失摄而致经早,应健脾升提,固摄冲任,故隔姜灸气海穴、大横穴健脾升清,温补元气;针地机、三阴交、足三里诸穴,意为健脾化生气血,调补冲任。脾健则气足,血得气固,冲任调和,月水正常。

(二)经迟
例四 秦××,32岁,已婚,职员。于1985年5月16日初诊。(徐恒泽等:《常见病症的针灸辨证施治》)
主诉:月经后期量少七年。初潮14岁,起初月经尚属正常。七年前的冬天,一次在行经期间骑车不慎跌进池塘,此后月经渐至后期。婚后五年未孕。经前畏寒喜暖,偶有腹痛,月经量少,用纸z~3张,色紫黑,有血块,舌淡,苔薄白。
证属:寒凝胞宫,行血不畅。治以温散寒邪,通畅胞脉。
治疗:关元、三阴交、血海、归来。关元单用灸法,其余穴位针灸并施,针用泻法,每日1次。前后治疗三个月经周期,月经周期就正常如前,经量也稍多,继之怀孕。

例五 于××,28岁,干部。于1962年3月15日初诊。(刘洁生:《太乙神针临证录》)
主诉:十六岁月经来潮,每月行经一次。1952年因打蓝球过于劳累,当晚月经来潮,血量多,致神志不清,经医院抢救而愈。此后数月一潮,有时靠药物促使来潮,但量少而色淡,少腹有坠胀感,精神欠佳,白带多,纳差。脉沉细,舌淡苔白。
证属:脾肾虚亏。治以健脾益肾,大补元气。
治疗:气海、关元、三阴交。各针五分,补法,灸五壮,留针二十分钟。复诊(4月1日):上次针后,第二日月经来潮。取血海、三阴交,各针五分,平补平泻。灸关元、气海、脾俞、胞门、子户,各五壮。留针二十分钟。三诊(4月4日):针后白带减少。取脾俞、肾俞、白环俞,各针三分;气海、中极,各针五分。均用补法,各灸五壮。胞门、子宫,各灸三壮,留针二十分钟。四诊(4月8日):少腹胀减,自觉舒适。取气海、中极、三阴交,各针五分,各灸三壮。留针二十分钟。五诊(4月12日):取脾俞、肾俞、胞门、子户,各灸三壮。六诊(4月15日):合谷、气海、中极、三阴交,各针三分,先补后泻。中极、气海、胞门、子户,各灸五壮。留针二十分钟。并给柴平汤加青皮(柴胡10克,半夏6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苍术6克,厚朴6克,陈皮6克,青皮6克,甘草3克,姜枣作引,水煎服。)三剂,以助针效。七诊(4月19日):上次针后,次日月经来潮,量不多,色转红,唯行经时少腹仍有痛感。取脾俞、肾俞,各针三分;血海,针八分,均用补法。关元、气海、胞门、子户,各灸五壮。留针二十分钟。八诊(5月6日):近日精神不好、头晕。取百会,针二分,补法;风池,针三分,泻法;上星,针二分,泻法;太阳,针三分,肝俞,针三分,均用泻法;脾俞、肾俞、期门,各针三分,三阴交针五分,均用补法。九诊(5月9日):前证好转。取关元、胞门、子户、三阴交,各针五分。均用补法。各灸五壮。十诊(5月12日):诸证悉平。继续针灸催月经来潮。取脾俞、肾俞、阴廉、中极、气海,各针三分,均用补法。5月14日月经来潮,量适中,色红,一切均安。

例六 赛依娜·加法尔,27岁,苏丹民主共和国恩图曼医院护士。于1971年8月11日来院初诊。(周志杰等:《中国针灸急症验案》)
主诉:月经错后,半年来潮一次。三年来,每次行经错后,精神郁闷,量少色淡,半年一行。经前乳房发胀,小腹坠痛,两胁满闷不适,嗳气稍畅,腹胀纳差,腰部酸困,经水完后上述症状逐渐好转。检查:舌苔薄白,脉弦细而涩。
证属:肝郁气滞,血瘀肾虚。治以疏肝解郁,活血益肾。
治疗:取穴三阴交(双)、中极、太冲(双)、气海。均以泻法施针刺术,每次留针30水钟,每5分钟行针得气一次。起针后,在气海穴施艾灸50壮。经连续施术治疗第七次后,月经来潮,经血量增,色转红,胁胀、小腹痛亦减轻,惟腰部仍酸困不适,宗上方,加肾俞穴,以平补平泻手法施针刺之,每次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得气一次。起针后,气海穴施艾灸30壮。又连续施术治疗五次后,诸上症状基本消失,第二十九天月经来潮,持续五天停止。

例七 吴××,28岁,已婚。(杨长森:《针灸治疗学》)
主诉:月经不调三年。月经衍期,量少色淡,质清稀,纳食不馨,肢倦无力,心悸,寐差,白带清稀,舌胖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中脘、天枢。每逢月经来潮前针治,每日1次,针刺补法,经过二个月的治疗,月经周期正常,诸症消失。

例八 贾××,19岁。(白璧臣:《临证新悟》)
治疗:一九六一年间就诊,问诊时患者其言吞吐,查有隐情,详问其母得知,因经期行房,后腹痛肢冷,尿频,纳少。经家人非议,恐惧不安。脉象沉,舌苔白薄。别无它症。属经期感寒所致。服中药:“桂枝汤”加味,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6克,大枣5枚,甘草6克,川楝子12克,元胡9克,两剂。针灸: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用补法,其它均用泻法。待后观察,两月后其母告知无恙。痊愈。

例九 余××,21岁,已婚。(王肖岩:《穴位贴药疗法》)
主诉:月经后期,脐腹疼痛,曾作血寒血虚治疗,服中药十余剂不效。舌苔腻,舌边有瘀斑,脉沉滑。
证属:寒凝血瘀。治以散寒除瘀。
治疗:以调经散,神阙穴处加灸。调经散组成:乳香、没药、血竭、沉香、丁香各15克,青盐、五灵脂、两头尖各18克,麝香1克另研。制法:诸药除麝香另研外,其余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先取麝香0.2克,放穴位内,再取药末15克,撒布麝香上面,盖以槐皮,槐皮上预先钻一小洞,穴周围面糊圈住,以艾绒捏炷放槐皮上点燃灸之,一日1次。于月经期贴药五次,至二次月经来潮已正常,腹亦不痛。

(三)经乱
例十 李××,20岁,农民。(陈积祥:《针术临床实践》)
主诉:15岁月经初潮,至今经期不准,时而月经行两次,时而两月行经一次,月经期间头晕乏力,腰酸腹痛,1~2天干净,血色暗,血量少。经妇科检查,诊断为子宫发育不良。
证属:先天不足,肾精虚亏。治以培补先天肾源。
治疗:肾俞、气海、关元、合谷、三阴交。中等刺激,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月经周期约为28~30天,行经期2~3天。自觉症状消失。

例十一 杨×,22岁,营业员。于1981年6月4日初诊。(陈吉生:《陕西中医》1985年12月)
主诉:经期先后不定已2年余。每次月经来潮,小腹有微痛,食量减少,易感疲倦。1979年10月结婚,年余未育,先往某医院妇科检查未发现异常,治疗不效,后转中医服药20余剂亦未收效。脉左细弦,右细缓,舌润无苔。
治疗:详参左右脉象,是木乘土之候。脾土不胜,故食减少;肝郁不达,故气血失调,经脉壅滞而致经乱。取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针入留捻10分钟,纯用补法,继用温针灸10壮,足三里和三阴交,针入留捻5分钟,平补平泻之法。针灸6次后停诊。6个月后随访,治疗后经期准时,无腹痛,并已孕3月。
按:本病例为冲任亏损。《内经》云:“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中脘加温灸,能补脾利湿;关元加灸,能固本调血;足三里和三阴交,有辅助理脾疏肝的作用,诸穴合用,使冲任脉气调和,所以疗效显著。

例十二 张××,45岁,干部。(王建德等:《陕西中医·针灸增刊》1983年)
主诉:经行先后无定期,经量少色淡,淋漓不断,腰痛乏力,头痛烦燥,平素少腹寒凉,带下清稀,畏寒怕冷,纳差,大便稀溏。舌红苔白,脉迟涩。
证属:脾肾阳虚,冲任不足。治以温肾壮阳,调补冲任。治疗:灸神阙15壮(隔盐灸,壮如豆)。每逢经期两次,共治三个月,月水正常。

例十三 张××,31岁。(郭同经:《穴位注射疗法》)
主诉:生第四胎后月经不调,已1年多。
证属:肾虚冲任失调。
治疗:取耳穴的脑点、卵巢、内分泌。药物:维生素B1100毫克/2毫升,或3~5%当归注射液2毫升,也可用3~5%红花注射液2毫升。每穴注射0.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经用耳穴注射维生素B11个疗程,2个月后随访有好转。

(四)经多
例十四 杜×,48岁,工人。于1982年3月11日初诊。(陈吉生等:《陕西中医》1987年12期)
主诉:体质素健,每次月经准期来潮,前10余日,突然月经提前,流连两周不断,并夹血块,头重心烦。脉象细弱,舌苔薄白。
证属:下元气虚。气为血帅,因虚不能摄血,所以持续不断。以其病妇年近半百,天癸将尽,现在经来过多,气虚无疑,须防转崩。
治疗:取气海、脾俞、风池、内关、三阴交等穴。针入留针10分钟,均用补法。复诊头重若失,心烦已平,但月经仍未止,按初治穴位针刺,气海穴加灸10壮。两个月后随访,经过两次针灸,诸感消失。
按:患妇月经过多,源在气虚不能摄血因之流连不断,发生头痛心烦腰紧。治法以补气固经,宁心防崩为主。灸气海穴,补气防崩,针脾俞穴,固脾统血,使血循经而走,风池、内关、三阴交各穴,对宁心平肝益气有辅助作用。中气既固,血虚自愈。

例十五 沈××,21岁,未婚。(严淑珍等:《福建中医药》1959年10月)
主诉:每次经量很多,月经史,头三四天量很多,且有血块。经水刚至,经妇科检查未见异常。
治疗:隔姜灸隐白穴3~5壮,大敦穴3~5壮,次日经血渐减,治疗仅持续四次,经量大减。


▶ 注:文中汇总网络资料,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