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山 (景德镇陶瓷馆)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我国陶瓷的鼎峰时期,而能代表整个制瓷业时代水平的也只有瓷都景德镇。在当时的景德镇制瓷业中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如臧应选、刘源、郎廷极、年希尧、唐英等。这些人以他们在制瓷业上的突出成就,被写进地方志,陶瓷史和一些有关著述中,至今仍被后人景仰。但笔者近年来在整理阅读家母生前遗留的有关清朝档案史料中,发现了在这一时期还有一位被遗忘的人--老格。 有关“老格”这一历史人物在乾隆御器厂的有关史料中被发现后,笔者就专意寻查有关文献,却所获无几。然而仅此寥寥记叙,却已将老格在制瓷业方面的功绩跃于纸上,引人遐思。 一、老格到御窑厂的原因及年限 老格因其职务卑微为官书所不载传,因而其名、字籍贯、生卒年月及生平功绩均无法考证。乾隆五年(1704年)十一月当时的督陶官唐英①奏请派员往景德镇御器厂,监造瓷器。“因江西瓷厂监造乏员,具奏折请派员着往烧造。”(见唐英奏折)故而“老格于乾隆六年,经内务府总管海望保奏引见,派到景德镇御器厂任笔帖式,而无烧造之责。”(见台北故宫档案)老格走出宫廷 ,来到山清水秀的江南景德镇,这是老格生活中的一大转折。从此老格一直被连续留任在御器厂供职二十八年,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老格不能办事……当即照例饬令离任。”(清档殊批奏折)老格把一生都献给了陶瓷、献给了御器厂、献给了景德镇,使得老格成为在乾隆御器厂工作时间最长的管理者。 二、老格是如何由制瓷的“外行”变为“内行” 老格一到景德镇就同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被这一方热土,这火的艺术所吸引陶醉。平时老格就以工匠为师,深入实际学习陶工的生产技能,吸取陶工的制瓷经验。而督陶官唐英已于乾隆四年调往九江任关使,虽仍兼理陶政。却只有每年春秋二季自九江关赴御器厂两次经营烧造之事,每次在御器厂停留半个月左右。这样以来唐英就必须要有一位能全面管理御器厂又能长期留住在御器厂监造御用器物烧造的官员。所以每次唐英来御器厂查看釉水、颜色、出样、定款的时候。唐英就“与彼(老格)细加讲究,老格亦留心学习,颇能领会。(见清档殊批奏折)在老格 到御器厂后不久唐英就“……将笔帖式掣回,改换协造之员,负有监造之责。”乾隆七年十月唐英接渝旨将御制诗一首烧造在轿瓶上。“唐英率领催总老格敬谨监看”(见唐英奏折)。乾隆八年唐英携带养心殿造办处来文及恭录御制诗一首,赴御厂与协造之催总老格敬谨制造。(见唐英奏折)同年九月唐英奏折中谓:“所有厂内应造瓷器与老格逐件细加研究。” 唐英精品集 从以上史料的字词句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初,老格是在唐英的率领下完成御用器物的烧造,一年以后,对制瓷“渐就熟谙”这样以来御窑厂完成御用器物的烧造随即变成了唐英与老格一起共同“逐件细加研究”之后“敬谨制造”。由此也可以看出老格是在唐英直接关怀、帮助教导下,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与实践,使得自己对陶瓷原料的选择,物料的性能,造型的设计及制作,烧造时对火候的掌握及釉料的事宜,渐渐由能领悟到拿握得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成为唐英的得力助手。可以这样说:他像唐英一样也是一位通过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和实践由制瓷的“外行”变为“内行”的。 清乾隆景德镇窑唐英款粉彩人物图笔筒 三、老格在御器厂的作用 关于老格在御器厂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几位兼管窑务官员的留任老格的奏折中可以看到。 乾隆十年(1745年)老格来御器厂供职三年期满时,唐英奏请朝廷留任老格:“老格来厂迄今三年渐就熟谙。故奴才虽不能常在窑厂而近年瓷务亦得稍免歧误。”而且老格“为人安静、办事谨伤。不但烧造钱粮经手无误,而于造作事宜渐致娴熟,在窑厂实有裨益。奴才为瓷务起见,仰恳圣恩可否免其更调,仍留窑厂协造。”(见请档殊批奏折)三年之后,也即乾隆十三年(1748年)六月唐英进京面奏请旨准将老格仍留窑厂(见台北故宫档案)。由此可以看出,短短的三年,老格不仅“于造作事宜渐致娴熟。”而且他那“办事谨饬”的作风,已经使他成为唐英督陶时一位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正因为如此,他“在窑厂实有裨益。”正因为如此,老格他才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留任窑厂协造。正因为如此,乾隆十六年(1751年)任九江关监督兼管窑务的惠色,不 奏折留任老格,而且要求给老格晋升品级:“老格留窑厂办事前后已经十载,奴才兼管窑务以术,细加留石察看,凡制造御器老格悉查敬谨办理,于钱粮并无贻误。若令仍在窑官于瓷务询为有益。仰恳圣恩念其当差扩久且才具可用,就催总应升品级赏以职衔,以示鼓励。”(见台北故宫档案) 霁蓝地描金粉彩诗句花卉纹大瓶 有关史料中可以知道,乾隆六年至乾隆二十一年老格在御器厂供职的这段时期正是唐窑的鼎盛时期也是清代官窑瓷器的最高峰,而唐英本人反而并未驻厂督造,只是由他遥领指挥,具体事物由老格主管和烧造。所以作为唐英的得力助手的老格对‘唐窑’瓷器在釉色、绘画、造型、制瓷工艺等方面的新创造以及‘唐窑’仿钧超钧仿汝超汝把“窑变”瓷器变成有规律可寻的技术等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七月唐英退职(乾隆十六年唐英由粤海关复调九江关兼理陶务)。尤拔世继任九江关监督兼理窑务。他在奏御器厂费用情形折中“循例奏请老格留任。”(见清档殊批奏折)到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内务府员外郎兼佐领管理九江关兼管窑务舒善在奏请老格继续留任折中称“奴才自乾隆二十四年到九江关任兼管窑务两载以来,留心察看老格,为人诚实,办事勤慎,于烧造事务俱经熟悉。统计老格来厂已经二十年,例应早行更换。仰恳皇上是否就伊应升品级,加恩赏给职衔。再留厂三年。”(见清档殊批奏折)这样老格在御厂又继续留任了八年直至乾隆三十四年。 唐英精品集 从以上史料可知,老格在唐英退职及去世后仍然留任于御器厂长达十三年之久。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唐窑①”的延续。那么老格之所以能在御器厂连续任职近三十年,笔者认为这主要在于老格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在几任兼管窑务的官员的留任老格的奏折中均提到“老格为人诚实,办事谨慎”“烧造钱粮经手无误”“烧造事务俱经熟悉”等类似评价即为证明。同时还在于老格通过实践掌握了一套御器厂。生产管理的经验,使得老格“工作不一,匠役众多,皆驾驭有方,裨各爱戴慑服”(见台北故宫档案)。老格能在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连续在御器厂任职长达三十多年,无疑对我国陶瓷史做出了贡献,对人类事业作出过贡献的人,人们是不会将他忘记的! 注:①唐英:唐英(1682-1756年),清代陶瓷艺术家,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沈阳人,隶属汉军正白旗,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任景德镇御窑厂协理官,乾隆元年(1736年)起先后管理淮安关及九江关并兼理窑务,直至二十一年(其中十五、十六两年一度中止)。管理景德镇御窑厂的前后二十余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无不精美,深受两朝皇帝的赏识。因此,乾隆年间的官窑也被人们称为“唐窑”。 ②唐窑:清乾隆前期景德镇官窑所造瓷器。因唐英掌管窑务,故名。唐英从乾隆元年到十四年(1736-1749)﹑十七年到二十一年(1752-1756)先后任淮安关﹑九江关监督,兼理景德镇窑务。其时景德镇所造各色釉彩,仿造各种古瓷,以工细着称。所作珐琅彩,尤为精美。模仿剔牙﹑竹木刻﹑牙角雕,俱逼真。 本文作者:朱山(景德镇陶瓷馆),本文编辑:涂重阳,发表于《陶瓷史论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