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冬对话赵冬梅:急于求成,往往会造成长期的伤害 | 第二期

 为什么73 2020-06-30

全新力作访谈节目《梁品》

 赵冬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01

王安石变法,其实是成功的

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其实没有失败,因为他很好地完成了政府增收的任务,而宋神宗在政府增收的支持下,也确实进行了开疆拓土,卓越治理,直到他去世的时候,国库里面也是满的。

站在宋史研究者的立场上,我认为王安石的增收方式破坏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也就是政府拿多了,给社会留下的就少了。

而一些研究明清史的人则很赞美王安石,因为他的增收手段非常高明,且是非常讲道理的、非常文明的。相比之下,明清两代的增收手段就蛮横多了,我收了就收了。

王安石在变法中,采用一种比较漂亮但也比较受诟病的增收方法——青苗法。那时庄稼收成是按季收取的,这对老百姓来说,会过上一段比较惨的日子,因为在庄稼还是青苗的时候,也就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旧的粮食已经快吃完了,而新的粮食却还没有收割。

这时候他们往往会去借高利贷,放高利贷的人赚了,老百姓就被剥削了。面对这种情况,王安石就同老百姓说,政府可以承担高利贷的责任,而且收的利也不会那么高。

按照王安石所言,政府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对他们发放了小额的信贷,然后等到他们丰收了再收回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民度荒,政府又收了利,实现了增收;另一方面,政府也变相打击了高利贷,是一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茂的两全其美的行为。这是一种说法。

02

为什么王安石会受到抨击?

实际上,当时政府收的利并不低。庄稼是分两季收的,青苗法也是分两季贷的,也就是你春天办了贷款,到了夏天就要还,而这半年就是两分利,这样的利率真的很高。

另外,政府的信贷跟民间的高利贷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借了民间的高利贷,可以用其他东西还上,而且政府不会负责帮它催收,也就是说民间的高利贷不会考虑你的偿还能力,或者说考虑得很少。与之相反,政府贷款贷出去了,就一定要收回来,要考虑借贷人的偿还能力。

而青苗贷款主要针对的是贫苦百姓,但贫苦的百姓又没有偿还能力,所以它在施行过程中,要连带上那些有偿还能力的人。因此,青苗贷款最终实现的是让富裕农民或地主与穷人组在一起,向政府借贷,如果穷人还不上,那就富人还,这样王安石就把矛盾转移到了人民内部。

其中还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中央颁布了命令,地方为了满足上边,就开始不遗余力地收刮老百姓,虽然充足了国库,但改变了官场的风气,这可能也就是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痛心疾首的原因。

北宋前期到中期,特别是中期,也就是仁宗朝的时候,那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群星璀璨的时代。那时的官员水平是最高的,真正有理想的人层出不穷,包拯、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便是其中的典范。

到了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为了快速推行法度,把原来可以能讨论的东西,变得不能讨论。比如当时的老臣韩琦奏书质疑王安石的青苗法,并且真正动摇了宋神宗,然后宋神宗就跟王安石商量要修改一下,王安石一听就不乐意了,直接称病在家。

最终宋神宗还是妥协了,还把包括韩琦所写奏书在内的所有批评青苗法的奏书,一概交给了王安石处置。后来,王安石直接组织了一批人,一条一条地批驳了韩琦的奏书,还把批驳的文书雕版印刷出来,发放各地用来统一思想。这大概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雕版印刷的方式,来统一思想或者传布某种思想,对他人极其不公平。

老臣富弼后来也反对王安石,尽管他已经退休回了洛阳修养,但也受到了调查组的调查;宋神宗原本想留司马光在中央担任枢密副使,但条件是不要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拒绝了,并离开了首都,去到现在的西安做地方官,继续抵制青苗法,最后还是抵制不了,就回到洛阳当了历史学家。

王安石和宋神宗便是用这种专制手法去施行变法,这样虽然达到了短期的结果,但它造成的伤害却是长期的,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修复的。

03

没有底线,欲望便关不住了

在整个帝制时期,没有任何硬性的东西可以约束皇帝,而能够约束皇帝的只有软性的东西,比如士大夫们可以用天变、本朝的列祖列宗、儒家的经典、舆论来约束皇帝。

在政权或是组织中,除了硬性的制度之外,那种非制度的文化因素仍然保持着长期的作用力,是生态的一部分,而且政权、组织越大,它越是重要。

宋朝前期的时候,皇帝是可以被约束的,但后来王安石说了三句话,第一句叫“人言不足恤”,意思是舆论都是流言蜚语,只要反对我们的,都是不重要的;第二句叫“祖宗不足法”,列祖列宗在天上,他们怎么样想,对我们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最后一句是“天变不足畏”,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简单三句话就把之前那些软性的约束,一点一点全化解了,让宋神宗把权利从笼子里放了出来。

如果你只是从实践上去破坏一个东西,那么底线还存在,但你从理论上釜底抽薪地破坏它,那就没了底线。所以宋神宗之后,从宋哲宗到宋徽宗,尤其是宋徽宗和蔡京,他们就是扩大版的更加无拘无束的宋神宗和王安石,愿意倾天下之所有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04

一个人走久了,就容易走歪路

王安石下台,归根结底是因为宋神宗长大了。宋神宗在20岁的时候,见到了王安石,受到了他的指导,在接近30岁的时候,便让王安石第二次下台,永远留在了金陵。

王安石离开后,他原有的事业就被宋神宗继承了。王安石没下台时,朝堂是一个皇帝加上一个宰相的专制,宋神宗在后面支持王安石在前台;王安石下台后,宋神宗便充当了自己和王安石这两个角色。

后期的宋神宗,在政策上一直守着一条红线,也就是不启用反对过王安石的人,不提拔反对过青苗法的人,而且宋神宗各方面的作风都像极了王安石。所以我认为王安石确实是一个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成功政治家,他带了一个皇帝学生,学生成为了他。

宋神宗在独断专行的时候,对宰相制度进行了修改,让宰相变相成为了一名高级秘书。宋神宗用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宰相不是王安石,而是一个叫王珪的人,这个人有一个特点,用简单的四字成语就可以概括,就是唯唯诺诺。

陛下说的对,陛下说了算,陛下圣明……所以王珪有一个外号叫“三旨宰相”,旨就是圣旨的旨。别人向他请示事情,他本来可以自己作主,却说让我们看皇帝怎么说,见了皇帝之后,他就请圣旨,请了圣旨之后,就告诉向他请示的人,我已得什么样的圣旨。换句话说,他这个宰相在中间担当的就是传声筒的角色,从来不思考。

为什么中国古代既有皇帝又有宰相?就是因为皇帝不是选出来的,而宰相是被选出来的精英,精英中的精英,有政治经验,有行政经验,可以帮助皇帝拿一些主意,增广皇帝的见识。

但经过宋神宗这么一改,宰相就变成了秘书,当后边的新皇帝是一个小孩,且他的代理人是一个老太太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制度本身就存在了很大的问题。而且到了后面的明太祖,他直接蛮横地废除了宰相制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