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林在中国消失了吗?

 Mix杨林 2020-07-01

七月合作社于2014年7月由康恒在上海成立。

康恒曾在日本多年,完成绘画进修和环境设计学位后,进入了日本造园设计大师枡野俊明的事务所担任设计师。归国后, 他成立了七月合作社,专注于庭园、景观、空间、雕塑。在他看来,庭园是富有生命的造型艺术,在继承传统技法与精神的基础上,随于时代。图纸上的记号不能完全表达出大自然中没有规则且具有生命的素材。因此,图纸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相反是工作的开始。

康恒工作照


“我们希望通过现场经验及对自然的尊重,展现生命最大的魅力。”

七月合作社与卷宗 Wallpaper*分享了最新完成的境迁庭,和4个代表作未央庭、霖雨庭、栖山庭、和光庭。康恒也与卷宗聊了聊在中日两种语境之下对“造园”的思考。

📍:安吉考古博物馆庭园

📏:约6000平方米

📷:陈颢

庭园设计内容依照博物馆建筑的游览路线逐步展开,以连廊为界,分割为内、外庭院两部分。设计语言由繁入简,从自然物象至抽象来进行整体规划。

博物馆建筑的主入口位于建筑的南侧,一处灰空间对应一面静观庭。设计师希望参观者在建筑的入口处能稍作停留,被只可远观的静态画面吸引,同时在脑海中拓下完整图画,为后续游览定下基调。面对入口的内庭空间背靠建筑外墙,视觉上为封闭空间,墙面完整而强烈。五六株杂树屹立其间,高洁清旷,如倪瓒笔下《渔庄秋霁图》中的意境。

设计师相信博物馆是历史长河的见证,是人类精神的物质投影。博物馆中的庭园空间,有着具象的繁盛,更应兼具精神内涵。

境迁庭所在地安吉考古博物馆,位于安吉古城遗址及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八亩墩越国王陵级大墓千米之内。在本次庭园设计中,设计师努力均衡自然与人为的关系。庭院整体环境由博物馆建筑向野生自然过渡,景观则是反向渐变,向着山丘茶田做更当代的处理,靠近建筑的部分则使用偏自然的造园手法。

过松树构架起庭园的纵向空间并一再延展;枝条没有刻意的造型绑固,摇曳自在,求的便是那份随意旷达。柔化了的建筑形态若隐若现,整个内环庭园空间以石为骨,以松为架,石桥作连接,不同的铺装形式与面层,营造出多样的驻足感受。石桥在画面中心形成“流”,联通东西区域,延伸视觉,对照底层横向线性的体量,与建筑树木等竖向线条形成纵横之态。旱溪、景石、高松,意象高山流水,为博物馆的入口营造一个安静平和,内藏深远景观的视觉氛围。

内庭园使用的松均为安吉本地自然生长的山松,摒弃人工的故作姿态,树干挺劲,参差有致,形成高寡。使用竖直向上的本地树种是植物设计的重要考量。

延续参观路线进入回廊,便可以通过两栋建筑之间80米左右的竖轴线远眺黄锈石组成的雕塑,与连廊空间形成一处框景。此时视角被建筑空间局限,远处的雕塑既是纵向性的视觉中心,也是庭园过渡序列的终点,引导参观者持续行进,引领庭园风格向意向升华。 

随着参观者由室内走向室外,石材由深色纹理的河石慢慢转为充满力量感的山石,石中松树横生,给人沿山而上的感觉。山石面层表情丰富,以带有指向性的节奏出现,暗示了前进的方向。设计语言渐渐由自然向着几何形式凝炼,形成一派自成世界的“洞天”空间。参观者存在于场域之中,能深刻体会来自周遭建筑、树木、石头的包裹感、指引感、压迫感。

穿过连廊后,建筑围合结束,视觉空间豁然开朗,向横向延展,恍若人至山顶的感受。平坦的草地上,人类意志对自然材料做着引导,山石向着雕塑“山”有意向地汇聚,这里始终是整个庭园的视觉焦点和精神中心。

观看视觉转换也是空间景观的重要思考部分。在一层中,同一视觉起点的景观着重感受材质表情,景观的前后关系,人工处理与与体量感。建筑二层连廊增加了俯视景观的可能性,弱化一花一草的体量,更宏观地将视角放大,使景观与雕塑的尝试成为有机的整体。

十三块花岗岩在一片平坦之地堆叠成单体形态,雕塑整体6.3米,以绝对的存在感介入。石材自下而上由裂面、自然面,走向点凿面,磨光面,越向上人为感越强。如同一块单纯介质,映照人与石块体量上的对比,对照石块身处大自然中的渺小,成为人与空间关系的连结,赋予空间精神性。似塔似山的雕塑与水中中岛自成一体,远看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在远山竹林之中消隐,人类景观回归自然。

在原有河流的流域中设计师重新规划了水流的流线与驳岸形状,使雕塑更好的融入自然,成为空间中的雕塑,空间中的景观。

整个庭园希望呈现的是复杂的自然性与几何的存粹性的沟通,完成从物象到人工,再从精神回归自然的秩序循环。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顶层会所

📏:240.14平方米(含立面)

📷:史暘

未央庭位于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顶层,由最高层118层中心的负一米下沉中庭和117层领位台所在区域,以及两者之间近六米高的立面幕墙组成。

作为超高层建筑的顶层会所中庭,庭园设计旨在运用简练而厚重的自然元素和象征性的手法,营造一处写意和凝练的精神空间。

自118层电梯屋面至117层设计了一条完整的从高到低无穷流动的抽象流水,短短一段中凝聚了“源” “流” “瀑” “潭”四种水的形态,在空间和视线上将上下两层联系起来。

📍:玉佛禅寺庭园景观设计

📏:625平方米

📷:史暘

禅庭出现之始,禅僧以作庭为修行方式之一,在自然中顿悟、求道,人在庭中、在寺中、亦在佛中。本次项目愿追寻寺院庭园之奥妙境界,通过作庭具象呈现佛教典故,营造东方寺院庭园氛围。

项目位于上海市中心的玉佛禅寺内。上海玉佛禅寺已存在120年有余,自2015年起,上海玉佛禅寺展开了为期三年的修缮工程,设计师参与其庭园部分的设计及修缮。

庭园于2016年12月底完成现有阶段,现庭园面积625平方米。其余部分待未完成。

玉佛禅寺地处繁华闹市,通过庭园空间的布置,由人为向自然过渡是此次庭园的主线。入禅寺正门,第一进东侧为伽蓝殿,西侧为三圣殿,殿前各有九块石组共十八块代表护寺十八迦蓝神。乔木种植东西对称,灌木为修剪式样,体现寺院入口的严肃。

📍:温州绿城凤起玉鸣示范区

📏:约4500平方米

📷:朱海

霖雨庭位于温州市鹿城区绿城凤起玉鸣住宅示范区。场地东侧为停车区域,核心区位于主体建筑以东,停车区域以西,通过廊架将场地区域及视线进行分割、控制。

庭园是具有生命的造型艺术,每个庭园给予人的第一感受不是它的功能分布,而是它的表情和传达给人的氛围。霖雨庭的核心区包含进入廊架后的“沥雨斜影”及中心水面的“霖落玉盘”,遵循预设的空间氛围,使用不同的石材和不同的处理手法以模拟雨的表情,展现从沥雨至霖雨的主观感受。

宾客由廊架入内,此处给予其对于场地的第一感受。道路标高逐渐升高,道路宽度逐渐变窄;以单向格栅,遮挡进入者视线;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后续空间铺垫情绪。

📍:深圳讯美科技广场

📏:600 平方米 (6层)

📷:陈颢

栖山庭坐落在深圳的一栋现代风格的建筑内,整栋大厦是当地商业集团的私人会所所在地。由6个庭院组成,分别位于 B2F、B1F、1F、2F、3F、4F。


在设计概念上,每一层的庭院围绕着 “ 漫步山林 ” 的主题,进行了不同风格和氛围的设计尝试,融合了室内外的空间特点,给予使用者宛如游览于山林之间般的庭院体验。

📍:上海西郊青溪花园

📏:约700平方米

📷:陈颢

和光庭位于上海西郊的私人别墅内。

由一层花园和茶室和书房之间的露天庭院组成。一层花园满足家庭成员日常休憩和活动的需要,而地下庭院则提供了一处宁静和自然的思考之处。藉由光线的流动,这两处位于不同层面、具有不同空间氛围的庭院被连系到了一起。

契合建筑室内现代简约的整体风格,一层花园以造型感的乔木和大块面的地被种植营造出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空间。一条参差曲折的花径连接起前院林荫下的草坪空间和后院连续的活动平台。

具有较强造型感的植物为庭院增加了几何的趣味性,并使观赏者的观赏视线在竖向上得以延伸,空间感受因而变得更为开放自由。

水景作为庭院中光线之外另一流动的元素。从锥形玻璃雕塑下涌出的水流,通过将巨石一分为二的细长水轴逐渐注满末端的圆盘,随后经由隐藏的孔隙流走,每隔一个小时周而复始,成为时间具象化的刻度。

卷宗 Wallpaper*(以下简称W*)

康恒 (以下简称KH)

W*你在日本接受了专业的园林设计教育,后选择回国做实践;在双重的知识体系之下,你如何看待园林?

KH:我多年前在枡野俊明老师的事务所工作,设计的庭园会偏日式,但慢慢也在改变。这个时代的庭园形态需要有人去做研究。当下的庭园形态不是苏州园林,也不是日式园林,更不是建筑师把以前中国园林的元素放到建筑空间当中来。庭园的发展方向应该落在庭园本身,它需要有新的样式,包括元素、材料和尺度都需要有新的变化,这才能往下发展下去。

当今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庭园与建筑的关系也于以前不同。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首先还要分清景观和庭园的区别。景观是个特别宽泛词汇,它包括城市规划、建筑、生态、艺术等,甚至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都可以叫作景观。当然庭园也包含在景观之中。放在设计的语境下通俗一点讲这两者区别的话,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科学、功能、生态、艺术等,而庭园设计只要考虑:功能和好看。当然对于“好看”一词,各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所以,庭园在一个建筑中的位置是在满足功能(动线、给排水等)的前提下是一个需要被观看的空间。被观看也就意味着意义重大,庭园通过它的语言及手法去表现建筑中的某个空间。这里我用了建筑中的某个空间,也就是说,庭园也是建筑的一部分。

W*你在园林中最注重什么元素?

KH:我尤其关注当现代雕塑的发展。雕塑原本是庭园中重要元素之一,在传统庭园中雕塑大以装饰出现的方式居多。随着时代的发展,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现代主义等不断出现,雕塑其形态也受到各种影响。其中立体主义雕塑家们受到了当时立体主义绘画的启发,把雕塑本体视为可被空间穿透的元素,而不是古典主义雕塑那样作为一个完整的体量。

立体主义雕塑家们使雕塑与空间的关系得到了的拓展,雕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独立个体,而更为开放,成为内外互动的空间。此后,雕塑的空间性、功能性及选材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雕塑不仅是庭园的装饰物,它更多的追求空间感及参与性,有些并带有娱乐休闲功能,其本身是一种新的空间形态。在传统雕塑看来,空间与其本体有着明显的界限,立体主义雕塑打破了这种界限,使负形(空间)与正形(雕塑本体)一样具有表现力。二者相互融合、渗透,使得雕塑更具时间、空间的连续性及动感。雕塑走进空间后,尺度成为了雕塑空间的重要因素,人与雕塑之间的尺度关系出现了新的拓展。单体雕塑以自身作为创作媒介,是由内而外的雕刻出表现作者思想意图的造型艺术。而以空间作为切入口制作雕塑时,周围环境、空间尺度、观赏角度等,是一种由外而内的造型思考。当雕塑空间扩大到人能进入的尺度时,它不仅限于观赏,更是参与体验的空间。

随着雕塑走向空间,大地艺术、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艺术也相继出现。这些艺术大多使用自然材料,与环境直接发生关系,由即时性的表现手法发展至参与性使用空间。这时的雕塑空间已和庭园空间十分类似。我在研究野口勇的庭园作品时,发现巨大的空间尺度与游玩的活动场所唤起人们对原始的记忆与向往,创造出特殊的空间纪念性场所。此后,空间设计师们也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开始将空间设计和雕塑结合起来,拓展了当代庭园设计的形式及语言。

在当代庭园的研究中发现,庭园从传统的体系中走向雕塑,将雕塑的表现是手法融入到空间,使用自然元素作为雕塑的介质创造空间,即庭园是空间的雕塑。它包含了雕塑空间与庭园空间的特征,具有雕塑的形体的主动造型性及庭园营造的被动造型性。雕塑的抽象性、纪念性丰富了庭园的形式与精神内涵。在它空间层次上也有了较大的突破,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回看庭园与雕塑发展的历史,两者都有在不断的变化及进步,通过不同的尝试,逐渐地产生了交集。庭园走向雕塑,使它具有传统庭园没有过的魅力,强烈的视觉感受以及精神表达,为当代庭园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寻之路。

EDITOR 编辑

邓圆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