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江这些人,一生捐资兴学,甚至为教捐躯

 吴越尽说 2020-07-01

作者:王新生

第一要说的是施氏兄弟:施肇曾与施肇基

他们兄弟二人于民国12年(1923年)捐资二万银洋创建震泽中学。校名为“吴江县私立震属初级中学”,施肇曾任董事长,施肇基是名誉董事长。校址设于清代著名天文学家王锡阐祠堂处。学校招收本镇及附近学子就读。第一届一个班30多人。民国22年(1933年)增设高中部,校名改为”私立育英高中“。民国27年(1938年)震泽被日军侵占,施肇曾出资购买上海觉园,将育英中学迁至觉园,并附设育英小学。施肇曾任主席、校董。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学校迁回震泽原址复课。

▲施肇曾

▲施肇基

施肇曾1865年出生震泽,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学院。光绪20年(1895年)赴美,先后任驻美使馆随员、纽约领事馆正领事官等职。光绪23年(1898年)回国,曾任交通银行董事长,沪杭甬铁路总办等职。施肇曾在创办震泽中学前,1921年还曾在无锡创办“国学专修馆”,这是一所继承中国文化、保持国粹的高等学府,聘请前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校长唐文治任馆长。专修馆分文学、史学、哲学三个学科。专修馆除唐文治主讲古代文学外,还聘请著名学者金松岑、陈石道、周予同、吕思逸、钱基博、周谷城、郭绍虞等任教。国学大师章太炎也曾到该校讲学。1929年施肇曾还捐资圣约翰大学新建大礼堂。

▲无锡国学专修馆

▲唐文治

当年我在无锡师范初中部读书时,国学专修馆就在无锡师范对面,那时我天天看着大学生夹着书藉进进出出,却不知道该校有那么多的知名学者。

施肇曾一生为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逝世后被载入《中国近代名人录》及《民国人物大辞典》中。和他共同创办震泽中学的弟弟施肇基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第一位中国留学生,也是第一位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还是中国第一任驻美大使。

▲1921年华盛顿会议中国全权代表(左至右)驻英公使顾维钧、驻美公使施肇基、大理院长王宠惠(其中驻美公使施肇基为首席代表)

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震泽中学改为公立,那年我刚好派到震中任教。当时震中的规模不大,只有初中,(初三两个班,初二初一各四个班)。校舍比较紧张,全校100多个男住宿生都住在学校的室内篮球场内,学生戏称为“华东第一大宿舍”,与现在新建的震中无法相比。现在的震中占地16公顷,建筑面积55000平方米,有教学楼3幢,70个标准教室,47个艺术、微机、心理咨询等专用教室,另有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多媒体、机器人、航海模等实验室,图书馆设备齐全,为江苏省中小学一级图书馆。学校还有现代化的体育场、体育馆、网球场、乒乓房、健身房等、另有学生公寓6幢,综合服务楼1幢(含食堂、浴室)。现在震泽中学的条件比我在美国看到的学校还要好,这说明了我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说明了后人没有愧对先贤。

▲震泽中学校门(摄于1938)

▲震泽中学新校区(摄于2010)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施氏兄弟当年创建的震泽中学与现在的震中无法相比,不值得一提!这需要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1953年我到震中任教,在我担任班主任的初一班上,有一些同学都不是应届小学毕业生,有的年龄比我还大,他们有的做过童养媳;有的当过民兵中队长。不少人家庭经济困难,冬天还睡蓆,垫被都没有;有的睡觉时枕头也没有;有的学生有时无钱交饭费,无法到食堂就餐,就把干巴巴的炒米粉当饭吃。我们从这些同学的身上可以推想到解放前旧社会的情况。在那种条件下,施氏兄弟不为牟利,只为造福桑梓,让孩子们有地方读书,出资办学是很不简单的。当时的学校与现在的学校比确实很简陋,但在那个时代已经很不容易了。对施氏兄弟个人来说,他们办学只有付出而没有收益,这种事只有思想境界相当高的人才乐意去做,所以不管什么时候,这都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

▲家庭合影(前排右三施肇曾)

▲1932年,施肇基全家在伦敦的合影(前排左一施肇基)



第二要说的是唐氏父子:唐炳麟与唐仲英

民国32年(1943年)盛泽建立了一所初中。初创时期借前私立绸业小学为校舍,招收初一初二各一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扩招至四个班,经费发生困难,校长马蜚英赴上海向盛泽人实业家唐炳麟求助。唐慷慨解囊,负担学校全部经费,并任校董。校名定为“吴江私立盛湖中学”,校舍迁入济东会馆。他又采取措施,降低收费标准,调整教职员工资,设“炳麟奖学金”,鼓励贫困子弟读书,还捐书2000多册,成立“炳麟图书馆”。盛泽中学自此走上正规,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于1959年到盛中工作,那时盛中已从济东会馆迁出,搬至由县政府拨款在盛泽镇东白漾边,山西殿废地上建造的新校舍。当年盛中的图书馆由著名美术家颜文樑的弟子金文藻先生管理,可能由于人事变动,校舍搬迁,那时我没有听谁说起过“炳麟图书馆”。一直到1998年盛中易地新建,由唐仲英出资,重建“炳麟图书馆”,该馆才逐渐重新引人注目。

▲唐炳麟

▲唐仲英与父母合影

唐炳麟1903年生于盛泽,毕业于湖州东湖第三中学,是知名实业家。民国28年(1939年)在重庆筹设上海公司,任总经理。民国35年(1946年)在上海筹设亿中银行,任董事长,该行在南京、无锡、南通、天津、厦门等地都设有分行。他热衷于家乡的教育事业,其子唐仲英继承父志,也致力于捐资兴学。唐仲英1930年生于盛泽,1950年赴美求学,1960年开始建厂,1980年在美国已经拥有30多家大小企业,建立了唐氏工业公司,1982年收购美国著名的麦克罗斯钢铁厂,从而使唐氏工业公司跻身于年销售10亿美元的私营企业之列。唐仲英由此被誉为“钢铁大王”。

▲唐仲英

1995年唐仲英成立“唐氏基金会”,基金会包括“唐仲英基金会”(设美、中二个分会)和“唐氏中药研究基金会”。基金会致力于教育、医疗、和社区发展的三大领域的资助活动。基金会的宗旨为:“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已及人,薪火相传”。基金会到前几年已累计在国内捐款2.5千万多美金(约合人民币2亿元)其中百分之九十用于教育,百分之十用于公益事业。唐仲英认为:“教育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环节,德育又是教育中的关键。”“要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做学问。”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才。因此唐氏基金会1998年在高校设立“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先后在南京大学等22所知名高校和吴江地区设立了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已累计奖励了近万名品学兼优、家境贫困、热心社会公益的大学生。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德育”命名的奖学金。基金会还在中学设立“唐仲英爱心奖学金”,评选标准为:“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刻苦勤儉、成绩优良。”自2006年起先后在全国14个县(区)的400多所中学设奖。奖学金初中生每人每年400元,高中生每人每年800元。累计获奖学生已逾7000多人。基金会还在全国12个省市贫困地区捐资建造小学,至2003年已累计建小学251所。基金会还在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淅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大、四川大学、东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苏州大学等19所高校有资助项目。如:资助南京大学设立“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资助西北大学设立“唐仲英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室”等等。

▲唐仲英基金会中国中心奠基典礼

▲南京中医药大学——唐仲英科技楼奠基

1998年盛泽中学易地新建,唐仲英捐资50万美元,重建“炳麟图书馆”,并由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题写馆名。该馆现有藏书80000余册,书库分:师生共享库、资料库、教师库、期刊库、旧书库。设有音象室、校史室、唐氏捐资助学陈列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各二个、地学科普展览室、星空小天地室,以及有273个座位的报告厅。2000年“炳麟图书馆”被评为江苏省一级图书馆。

▲1996年11月24日,唐仲英先生捐资50万美元重建炳麟图书馆

▲1998年11月9日,唐仲英先生参加炳麟图书馆新馆开馆典礼

▲江苏省中学一级图书馆——盛泽中学炳麟图书馆

唐仲英基金会还在吴江出资兴建江苏盛泽医院、松陵仲英大道、盛泽仲英广场等公益项目。

▲唐仲英基金会向吴江市人民政府捐赠江苏盛泽医院正式签约仪式

▲江苏盛泽医院

唐氏父子的捐资兴学,具有时代特点。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因此他们着重于学校的软件建设。他们抓住教育的核心:德育,在学校设立德育奖学金和爱心奖学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他们抓住教育的关键:读书。高尔基说:“书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他们建立图书馆,让学生有书读,读好书。他们抓住兴教的重点:支困。他们在贫困地区建立学校,解决当地孩子读书难的问题。在高校帮助解决科研活动中的经费困难,使科研活动能顺利进行。他们的这些措施,对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三要说的是为教捐躯的薛凤昌

薛凤昌1876年生,同里人。晚清秀才,早年留学日本。民国元年(1912年)与费伯埙等创办吴江中学,任校长。抗日战争前夕赴上海光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抗战爆发后,避难返里。民国31年(1943年)秋,与顾怀素等创办同文中学,任校长。他主张中国人要学中国字,中国的文化不能断。当时日军想要同化奴化中国人,每个学校都要派日本教员,上日文课,学日本话。薛凤昌坚决拒绝在同文中学推行日化教育。因此被日军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他正义凛然,坚不屈服。民国32年12月25日(1944年)惨遭杀害。

▲薛凤昌

▲吴江县立中学(1912年由薛凤昌、费伯埙等人创办

提到薛凤昌的牺牲,我不禁要说:亲爱的朋友,当你在课堂上朗读唐诗宋词时,当你宅在家中看三国演义、水浒传时,当你用中国文字向心中人倾吐衷情时,你可曾想到我们的先贤薛凤昌为这一天牺牲了自已的生命。薛凤昌为我们的文化教育不仅捐资兴学,还捐躯献身,其崇高精神我们怎能忘怀?!

▲吴江中学内的薛凤昌雕像

吴江除了上述几位热衷捐资兴学的先贤外,还有其它一些人,如创建同里自治学社的金松岑等,也都是热心家乡教育的先贤。本文由于篇幅关系就不多说了。回顾先贤捐资助学的往事,我们后人只有努力办好今天吴江的教育,为培育下一代贡献自已的聪明才智,才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先贤。

▲金松岑

    2020-06-30《吴江通》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