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七雄崛起(三):重心独倚的表里山河,暴兴暴跌的天下胸腹

 金色年华554 2020-07-01

三家分晋,当时的魏国简直就是完全继承了晋国的衣钵,占有了晋国最古老的“表里山河”的领土。依山川之便,赵国在北遂依今内蒙古高原,韩国在南遂夹辅王畿,魏国在中部遂跨河西而揽太行,故赵国与燕国、中山国成悲歌慷慨之地,韩国为天下咽喉,魏国成天下胸腹

从公元前 403 年三家分晋,到公元前 341 年魏国遭遇马陵之败,这半个多世纪里,天下是围绕魏国为中心而转的。直到马陵之战后,魏国才逐渐退出舞台,秦、齐、楚才算正式登场。

战国七雄崛起(三):重心独倚的表里山河,暴兴暴跌的天下胸腹

形胜之国,带山河之险

魏国国土有河东、河内、河西、河外之分。河东最为中心,国都安邑为河东中心。河东主体即今山西高原的今运城盆地,西、南两面为黄河河曲所包,东与韩国为邻,北接晋国故都所在,西北越汾水又与赵国、韩国接壤。这就是所谓的“表里山河”。

魏国从建国起,魏文侯就大力启用出身平民的士,像吴起、李悝出身卫国平民,乐羊、西门豹出身魏国平民,翟璜更是出身戎狄,唯一重用的贵族人员只有弟弟魏成。依靠这些平民的政治军事人才,魏国在初期就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

战国七雄崛起(三):重心独倚的表里山河,暴兴暴跌的天下胸腹

县险千里,持戟百万

公元前 413 年,出兵河外大败秦军;公元前409 至 408 年,吴起率魏军拔秦五城,迫秦军退据洛水,建造长城以拒魏师。此役将西河与上郡、河外联成一片,不但消除了秦国对河东的直接威胁,还反制秦国,整个秦国被压缩到了渭水北岸的狭长地带。随后又讨伐中山国,将与三晋为敌二百余年、严重制约他们大后方的中山国灭掉。公元前 404 年,魏、赵、韩三家又联手,攻破齐国长城并虏获齐康公。随后又向南攻打久久无人问津的楚国,迫使楚国放弃了对河南部分领土的占据。此时的魏国,真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三家分晋后的魏国,通过魏文侯的一系列变法改革,魏国率先实现称霸。然而,经魏文侯、魏武侯至魏惠王(即梁惠王)而中衰,用暴兴暴跌这个词来形容不为过。正所谓鼎盛之中往往孕育着危机。

战国七雄崛起(三):重心独倚的表里山河,暴兴暴跌的天下胸腹

同室操戈,相煎太急

首先,魏国一直自诩自己是晋国衣钵的正统,三晋的领袖。但却不知道团结兄弟国家赵国和韩国。魏文侯时期还好点,懂得维护巩固与赵韩之间的关系。《战国策韩赵相难》里记载,韩、赵相难,韩索兵于魏,曰:‘愿得借师以伐赵。’魏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不敢从。’赵又索兵以攻韩,文侯曰:‘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魏。”

正是因为魏文侯懂得将三晋拧成一股绳,所以才有后来的败秦国、灭中山、破齐国。可以说,只要三晋皆同心协力,既能所向披靡。但魏武侯即位之后,忽视与韩国、赵国之关系。赵国公子朝造反,欲推翻赵敬候。魏武侯却助公子朝袭赵国首都邯郸,惨败而归,自此魏赵决裂。三晋此后分分合合,再也不复当年同仇敌忾的决心了。

战国七雄崛起(三):重心独倚的表里山河,暴兴暴跌的天下胸腹

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其次,是魏国对秦国的战略失误,无法做到斩草除根。在地理上,秦国和魏国都是黄土高原上的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分为两处必然各怀忧惧,合为一国方能征伐无忧。因此,统一天下前,不是魏国灭秦国,必是秦国灭魏国,否则兵出不远必有后患。正如商鞅所言:“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假设魏国率先将今黄土高原统一,一面挟制周王室,一面据有崤函之固,则东下势如破竹,而东方其他诸侯进击崤函,必为仰攻。而黄土高原山河四塞,其中关中盆地、汾河平原和运城盆地连为一体、富庶自足,征伐诸侯几无败局,一统天下也只是时间而已。当年魏文侯与秦国争夺河西,将渭南北地连为一部,其实正是看透了这一点。可惜不能将秦国彻底驱逐出黄土高原。到魏武侯时期,秦国实在受不了被挤压的憋屈日子,发动了一波强大的攻势——阴晋之战,结果被吴起率领的几万魏武卒打了个落花流水。魏国对河西土地的控制甚至超过了对东地的控制。而秦国的无力也让魏国的统治者误以为秦国并不是主要威胁。因此,到了魏惠王时期,秦国兴起之后,魏国则拙势立见,从此处处失败,各种割地赔款。

战国七雄崛起(三):重心独倚的表里山河,暴兴暴跌的天下胸腹

梦断马陵

最后,魏国贪图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过早向今黄淮海平原扩张并迁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魏惠王继续魏武侯的错误决策,以改魏为梁、迁都大梁为荣,还自我陶醉于“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又“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不知“四战之国贵守战……四战之国好举兴兵以距四邻者,国危”,且其迁都大梁,四面临敌而无险可守。

一胜再胜之后,魏国已抵达巅峰;而一误再误之后,竟丢掉了逐鹿的机会。三晋之内兄弟反目,与赵、韩交兵;三晋之外,南与强楚交恶,东与强齐交战。树敌如此之多,战线如此之长,于是先有桂陵之失(公元前 353 年),后有马陵之败(公元前 341 年),十万大军被歼,太子申、庞涓阵亡。西面与秦国对峙也优势尽失,由过去秦国筑长城以防魏国,变为魏国筑长城以防秦国。马陵之战的次年,魏国又因兵力不足而惨败于秦国,公子卬被俘,秦、魏二国在河西之地的争夺战中攻守易位,崤函古道的控制权逐渐由魏国和一度被魏国所左右的韩国之手移交于秦国之手。从此魏国每况愈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战国七雄崛起(三):重心独倚的表里山河,暴兴暴跌的天下胸腹

孟子见梁惠王

对后期魏国的处境,梁惠王自己是有感触的,他曾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笔者觉得,魏国作为战国前期最有希望逐鹿中原的强国,却四面出击又树敌甚多,全面胜利之时正是全面危机暴发之时。魏国书写的战国前期历史只能用暴兴暴跌来总结。因而桂陵一败、马陵再败,随即从最强大的诸侯宝座跌落为七雄之一。魏国的马陵之败意味着战国前期的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