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游侠 南明河中央的天然巨石鳌矶石上,高高耸立着一座飞檐翘角的美丽楼阁,叫做“甲秀楼”。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为贵州巡抚江东之所建,现建筑为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共三层楼阁,一层以12根精制石柱支撑,四周平台石板铺幔,以白石筑栏。 甲秀楼正面对着南明桥,左侧通过浮玉桥连接大道,右侧岸上是翠微圆古建筑群,后面遥望观风台。 楼阁层层收进,从桥面到楼顶高20米,系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据说这种结构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甲秀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甲秀楼面对原南明古桥一侧有清人刘蕴良所撰长联;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长联仿昆明大观楼长联,共206字,字数比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 刘蕴良,字玉山,贵阳人,清同治进士,曾任云南昭通知府。 在甲秀楼前,曾经立有数根铁柱,是明清时期镇压少数民族起义后,用收缴的兵器熔铸的,后来收藏在省博物馆。这些铁柱和贵州总兵邓子龙题写在晴隆县城的巨大石刻“欲飞”、题写在黎平县下皮林村的巨大石刻“过化”等,都是统治阶级炫耀其残酷镇压少数民族“丰功伟绩”的证据。
“过化”摩崖,详情见黔东南集【过化摩崖:一段残暴历史的标志】)
|
|
来自: 贵州游侠 > 《贵阳集:贵州游侠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