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雪岩:红顶商人是这样炼成的!左宗棠称其“商贾中奇男子”

 林歌作品 2020-07-01

胡雪岩,浙江杭州人,出身贫寒,自幼在钱庄当学徒。

他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救人于危难之际,并因此得到回报,使自己走上富贵之路。

据说他还是只是一家店铺小伙计的时候,就富有投资天赋。

有一个官家子,叫王有龄,随父亲到浙江任道台,父亲死后穷困潦倒。

有一天,胡雪岩在钱庄见到他,见他相貌堂堂,便惊奇地问:“看你的样子并非平庸之辈,何以落得这般田地?”

王有龄长长叹了一口气,便把自己的遭遇如实相告,并说曾经捐起盐课大使,因缺乏盘费,无法入京就任。

胡雪岩决心资助他,约他次日在茶馆会面。

次日,胡雪岩出门为东家收账,将所收银五百两全部赠送给王有龄,请他速速进京赴任。

王有龄怕连累胡雪岩,推辞不肯接受。

胡雪岩却说:“我没有家室,光棍一条,没什么可怕的,东家也无奈我何,只求你日后得意时别忘了我。”

王有龄见他态度真诚,便接受了银两,束装北上。

到天津时,王有龄碰见同窗好友何桂清。

何桂清是王有龄父琴的弟子,从小与他相伴而读。

他对王有龄说:“浙江巡抚是我的朋友,你拿我的推荐信去拜见他,必受重用。”

王有龄持函返回浙江,果然被巡抚委任为粮台。

王有龄将胡雪岩赠送的五百金还给他,并给他本钱让他辞掉旧职,自己办钱庄,名叫“阜康号”。

后来王有龄官运亨通,保知府,升道员,接着又升任臬司、藩司,不几年,竟当上了浙江巡抚。

为了报答胡雪岩赠金之恩,他保举胡雪岩任牧令,并接管粮台,钱庄和粮台互相扶持,从此日益大发起来。

另一件事是有一个姓李的人在浙江候补官缺,落拓不得志,经济拮据。

有一天,他到胡雪岩当伙计的钱庄去借钱。

店中所有的人不但不理他,反而加以非礼。

只有胡雪岩一人对他殷勤备至。

因钱庄不借给他钱,胡雪岩便把自己全部积蓄借给他。

李某深受感动,发誓日后但有出头之日,必以重报。

后来他终于担任了知府,那时,胡雪岩也已自开钱庄。

李某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传令所属各县,凡解粮响者必须由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汇兑,促使阜康钱庄生意更兴隆,存款日增,信誉卓著,为胡雪岩迈向巨富推波助澜。

短短几年间,胡雪岩便从一个钱庄小伙计一跃而成为巨富,财源滚滚而来,势不可挡,终于跃升为全国首富。

在这过程中,胡雪岩尤得左宗棠的重用和扶持。

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占杭州等地。

左宗棠由曾国藩保举,以四品京堂襄办军务,率军开往浙江与太平军作战,次年升任浙江巡抚。

因胡雪岩受前任巡抚王有龄重用,管理粮台而暴发,很多人嫉妒怀恨。

所以,左宗棠继任时,他们纷进谤言,使左宗棠对胡雪岩印象极坏。

所以,左宗棠刚上任,就给他出一个难题,限他十天之内筹办十万石米。

这是一般人不可能做到的。

不料,胡雪岩很有心计,早有准备。

他胸有成竹地说:“大军正等待军粮下锅,何能等待十日?此事我筹备已久,若等到大人吩咐再去筹办是万万来不及的,我只要三天即可如数办妥。”

果然,不出三天,十万石米全部交齐。

左宗棠大喜过望,知道他忠于职守,重信用,又很精明能干,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从此对他更加信任和倚重,一切粮饷均交胡雪岩筹办。

以至凡江浙诸省的大役大赈“非他弗克举”。

后来左宗棠升任陕甘总督,其军需枪械粮饷也都委托胡雪岩筹办,得以源源接济,“毫无缺误”。

同治十二年,左宗棠在奏折中叙述他当时军需困顿的情形说:

陕甘一带多是荒瘠苦寒之区,历年兵燹,无可筹措军饷,各省关又欠解协饷,致使每年只能发两个月的军饷,后来甚至只够发年末一个月,即“束手悬盼”,情况十分严重。

幸亏有胡雪岩出面,屡次向华商筹借,如期解到,以解燃眉之急,上年因华商借款不敷,他便竭尽自己的资财并劝亲友助借,达十万两之巨,并不取利息,捐款捐物及水陆运费共计约白银二十万两之多。

左宗棠因得力于胡雪岩的大力支持,才得以屡建军功,曾多次上奏清廷大力褒奖,称他“素敢任事,不避嫌怨”,“实为缓争可恃……深明大义不可多得之员”,“核其功绩,实与前敌将领无殊。”

在左宗棠等的一再保举下,胡雪岩竟官至江西候补道、布政使衔,头品顶戴,赏黄马褂,并累次赏给御书“福”字等。

胡雪岩尽心尽力为清军筹办粮饷、军械、药材等,当然不都是无偿劳动,他获利丰厚。由他担保向外国银行借款,也得到不少利益,如有一次左宗棠向外国银行借款,利息七厘,由银行发股票,仅付利息四厘,所余三厘,由胡雪岩和银行对半分。可以说清军需要胡雪岩这样有经

济实力、有信用、能办事的富商为其筹办军需粮饷,而胡雪岩也在其中获暴利成巨富,彼此互相依赖。

当胡雪岩拥有巨资后,胃口越来越大,无利不趋,生意越做越红火。

他的阜康钱庄在京师和几乎全国各行省都设立了分号。

同时,他还经营丝茶药材等行业,开展对外贸易,出口丝茶,购买洋枪大炮等。

其鼎盛时期资产达数千万两。

同治年间,足以操纵江浙商业为外国人所信任者只有胡雪岩一人。

他称霸商界,操纵物价,驰名中外,声势煊赫。

因他资本雄厚、守信用,又与官府通声气,得到朝廷的青睐及军政要员的支持和倚重,身价百倍。

庆亲王奕劻、文武大臣、湖军将领、富商显贵以及各界人士都争先在他的钱庄存款,大者动辄千万,使他的资金更加雄厚,名声更大。

有人说他“富可敌国,资产半天下”,虽属夸张,但他确实是无可争议的全国首富,人们都称他为“活财神”。

就连给他抬轿子的轿夫,因跟随他的时间长,居然也发了财,家中养有奴仆和婢女。

夜里抬完轿回家,奴仆们传呼“老爷回来了,快烧汤给洗脚”。

如此轿夫真是千古奇闻。

左宗棠称赞胡雪岩是“商贾中奇男子”。

胡雪岩很精明,懂得经营之道,认识到要搞好商业,关键在用人,要使店伙齐心合力,尽职尽责,全力以赴才能搞好。

故他知人善任,关心职工生活,所雇用店伙都是年轻精明强干的人。

每雇用一个人,首先询问其家庭经济情况,先发给他们一年的费用,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他在一些店中还实行“阳奉”和“阴奉”制度,即人老退休后仍发给退休金养老,死后再发给最后一笔钱,作送终治丧费用。

如此有人情味的举措,使店伙大受感动,甘心情愿为他卖命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

他还特别重视树立企业形象,倡导商业道德,集中体现在他于杭州所创办的胡庆余堂中药店。

他别出心裁,在这个药店的营业大厅中,特设一座紫铜大香炉,凡是顾客不满意的药剂,都当众投人炉中焚毁,另换给好药。

有一次,一位姓章的花甲老人,人称“老德宝”,因买了庆余堂的避瘟丹,服后使老伴的病情大有好转,故再次前来购买。

当他拿到药后,细心的老人打开药盒闻了一闻,觉得有点不大对,就说:“这个药的味道,好像和上次买的不大一样啊?”

胡雪岩听了便问伙计是怎么回事。

店伙计说:“药是不错的,只是因为刚改换新药柜,可能有点新柜子的味道。”

胡雪岩一边命伙计去后边取新的药,一边把“老德宝”搀到香炉旁说:“老人家,把你手中的药丢进香炉烧了吧!”

老人正在疑惑之中,胡雪岩便从他手中拿过药投入炉中,并说:“老人家,这个香炉就是专门让客人烧不满意的药用的。”

他就以这样的实际行动赢得顾客的信任。

他常教导店伙计说:“顾客乃养命之源。”

他以此树为店规,要求伙计们童叟无欺,绝对不可欺骗顾客。

光绪四年,胡雪岩在庆余堂创业初期,制造虎骨追风膏时,因虎骨难寻,一时缺货,专门负责采购原料的二掌柜邹文昌便以豹骨代替,以免无米之炊。

此事被老药工叶子耕发现,报告胡雪岩。

胡雪岩认为这是违背办店宗旨、欺骗顾客的行为,立即严肃处理,辞退二掌柜。

为了从这件事上吸取教训,避免再有欺骗顾客的行为,他亲自写下“戒欺”两个大字,高悬在营业大厅后边,让掌柜和伙计们引以为戒。

由于庆余堂“采办务真,修制务精”,货真价实,赢得广大顾客的青睐。

正所谓同行是冤家,其他药店竞争不过,看着眼红,就有许广和堂、仲德堂等药店老板,散布谣言,说庆余堂的大补全鹿丸是假货,还雇了一个叫“阿皮”的地痞到店中造谣生事,对众顾客胡说庆余堂的大补全鹿丸是假货。

一时间,顾客议论纷纷,没有人敢购买。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用语言还是文字进行辟谣解释都是徒劳的。

胡雪岩想出一个绝招,亲自挥毫写下:“本堂谨择ⅹ年×月ⅹ日黄道良辰,虔诚修合大补全鹿丸。雪记胡雪岩主人启。”

将此告示刻牌挂岀,届时命人抬鹿游街,敲锣打鼓,使百姓周知,并吸引来众人围观,便当众宰杀。

这一招真灵,谣言不攻自破,庆余堂重新取得公众的信赖。

胡雪岩非常重视广告,而他的广告从不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更不作夸大不实的虚假宣传,以欺骗顾客,而是让公众亲身体验,传为口碑。

所以他凡制新药,先不出售,命人背着雪记胡庆余堂的“太平药袋”,走街串巷送人试用,而用连续奉送达三年之久,以至花银十万两而在所不惜。

他的举措,牢固地争取了人心,其所制药品成为公众信得过的药品。

胡雪岩的经营之道、商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一般商人望尘莫及的,也是他在商界能够迅速发达的奥秘之一。

胡雪岩虽是一个商人,却有豪侠气概,富而好义,乐善好施,慷慨财,多做善事。

每逢天灾兵荒,他必捐资救济。

例如同治十年直隶闹水灾,他捐棉衣1.5万件,牛具、种子银1万两,制钱2万串。

同治十二年,胡母七十大寿,令胡雪岩捐棉衣2万件送给边荒地区的穷人。

胡雪岩亲率家属逐件检查,不合格者立予更换,左宗棠为此奏请朝廷赏其母匾额。

光绪三年,陕西省大旱,他捐银5万两,又捐山东省赈灾银2万两,白米五千石,制钱3100串,劝捐新棉衣3万件;捐山西赈银1.5万两,河南赈银1.5万两;捐江苏沭阳制钱3万串。

这一年,他对各省捐赈灾款共达十余万两。

此外,他还常设难民局收容难民,设善局捐款办善事,设粥厂为饥民舍粥,办义塾免费收

穷人孩子入学,办医局免费为穷人治病,并施舍棺木衣物,出钱修复名胜古迹和寺庙等。

总之,“凡养生送死,赈财恤穷之政,无不备举”。

故累获官府嘉奖,百姓赞颂和尊敬,甚至有官拜翰林的人在他面前自称“门人”。

街巷穷人、白屋寒士,等待他的救济为生的,更是感激不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