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十九首》对后世哲理诗的影响

 thchen0103 2020-07-01

《古诗十九首》对后世哲理诗的影响

——以陶渊明诗歌为例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五言诗的典范,极具艺术特色,多为后世文人学者所青睐,有关其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表现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广泛,大多集中讨论其审美风格及影响,而具体关注其思想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哲理诗创作的学术研究较少。而前人对于哲理诗及陶渊明诗风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广。但总体来看,不经常将《古诗十九首》同哲理诗甚至陶渊明诗歌具体联系起来,这就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讨。

中国古典诗学有"诗中言理"之语,而未创哲理之名,"哲理诗"一词起自西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之说,成为后世哲理诗理论的滥觞。而哲理诗的含义亦有广狭之分:狭义指阐释哲学思想的诗体哲学;广义则为"诗中包含哲理,不纯为情绪之抒写者,亦统称为哲理诗"。当前,人们对"哲理诗"的使用大多取其广义而非狭义,即不限于纯粹的哲学思想,"凡是旨在明理,并非纯为抒情,表现了大至宇宙世界,小至个人处世方面的某种智慧明达之理,能给人以智慧启迪与教海的诗歌,都可称为哲理诗"。而纵观文学史,先秦为滥觞、魏晋兴盛、唐代发展、至宋代达巅峰,中国古代哲理诗自有其东方智慧风貌---若说"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好的古代哲理诗则常在言志咏怀之外以妙笔阐发哲理,"咏物融理,理语入诗",有真理性而不生硬僵化,有感染力而不肤浅流俗。又有"理趣说"——"理得其趣",讲究哲理与诗趣的统一,形象性与顿悟性的结合。此外,我们不能简单把哲理诗等同于谈玄儒道的哲学诗,总结前人研究,可大致将其分为智慧诗、教诲诗、哲学诗三类。智慧诗,是那些实践中诗人经验智慧的总结、对人生的感悟,人们通常说的哲理诗主要指这类。教诲诗则是有意识地以理诲人劝人的产物,别林斯基曾言:"我们承认教诲诗歌的存在",其艺术性又在于"它们是从蓬勃而又炽烈的灵感发出的,而不是从僵死而又冷淡的理智发出"。哲学诗,即以阐发哲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诗,是一种诗化哲学,是与时代思潮紧密相关、诗人精神反思的产物,魏晋玄言诗、隋唐佛理诗、宋明道学诗是影响最大的三个哲学诗派。

诗骚已寂,"古诗"兴起,《古诗十九首》在汉族民歌渐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叩开了古代文学自觉与独立的大门。汉末,社会政治黑暗,思想动荡,文人们因建功无望而深感迷茫,纷纷将目光由功名天下转移到关注自身,《古诗十九首》就深刻再现了文人们的痛苦与觉醒、幻灭与沉沦,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与探索。生命意识、感伤主义等等无不体现着文人们对生活、生命及其内心世界的思考,这其中,便蕴含着浅显却不简单的哲理内涵——这,便孕育了后世哲理诗的出现发展。

用诗歌进行说理,我国古代自西汉至东晋,可谓代不乏人,正始以来更是老庄周易、儒释道融合,玄学清谈盛行。而作为哲理诗的分支,东晋玄言诗在说理过程中多使用抽象语言,枯燥无味,常常"'用事而为事使,说理而为理缚',大抵质木无文",皆成僵化"哲学诗"。而陶渊明哲理诗的出现却独树一帜,很符合上文所提的"好的哲理诗"之标准----"理得其趣",黄文焕谓之"情理深远"(《陶诗析义》),王夫之言其"真理真诗"(《古诗评选》),兼具深刻思辨性和独特艺术魅力,为东晋诗坛注入了新的生机,是后世哲理诗的杰出代表。就某种程度而言,陶渊明诗歌可以说全部是在田园、咏怀、咏史等外在形式下的玄言诗、哲理诗。本文拟以陶渊明哲理诗为重点,浅析《古诗十九首》对后世哲理诗的影响。

1. 内容主题

1. 忧生之嗟中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对后世哲理诗的影响

汉末思想大转变时期,主体意识觉醒,过去与游牧狩猎、宗教祭祀等相关的文学题材逐渐让位于与文人的现实、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和生命感受等主题,传达着诗人细腻而敏锐的内心感受。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慨在"古诗"中就以强烈的感觉反复出现。"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驱车上东门》)…四季轮替意味着时间和生命的流失,伤春悲秋之中是一种死亡意识和忧生情怀,对人生短促的嗟叹尽显东汉末文人浓厚的生命意识

而陶渊明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纵浪大化"的自然哲学。陶首先继承"古诗","日月掷人去"(《杂诗》其二)"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等表明了他对时光流逝、生命短促、壮志难酬的感慨忧愤。进而他将儒释道思想巧妙取舍调和,有其自身突破发展: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另一方面更把生命看作自然的一部分,"从归化自然中得到欣慰,不为生命以外的东西而焦虑,也无须强求解脱。""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归园田居》其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抱朴归真,彻悟人生。"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赠答诗》),人有生必有死,荣辱得失全未放在心上,"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更道出及时行乐、把握当下之感慨。陶诗彰显的是坦然洒脱面对生死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对后世哲理诗的影响

2. 感伤主义中的悲剧色彩

汉末统治思想崩溃、社会形态畸形,体现在诗歌中便是文人痛苦而迷茫的感叹,"《古诗十九首》的核心内容是抒写人生的悲哀。"无论是累累坟墓和萧萧白杨象征的死亡阴影,还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行行重行行》)的游子思妇之情,亦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中文人为求解脱而疾呼的"及时行乐"之道,都蕴含着深深的落寞与忧愁,"使生命意识蒙上了一层悲剧意味"。其奠定的感伤情调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古诗十九首》对后世哲理诗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对后世哲理诗的影响

陶诗继续了《古诗十九首》的死亡意识、忧生之嗟。抱志守拙固穷,理想与现实的抗争造就了他的悲剧情怀。面对饥寒交加的贫困境况:"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陶渊明"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总是安然地承受生活磨难,化解人生悲剧。在此之上,陶诗关注对自我生命的思考,关注岁月不居、时间如流的生命存在,"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伤春悲秋,"从古皆有没",唯有"浊酒且自陶"(《已酉岁九月九日》)。面对生死,"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挽歌诗》其一),迷茫之后是顿悟,生命短暂虚无,唯有向死而生。面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有"猛志固常在"的愤激,而后失望、寂寞,秋风、枯叶、哀蝉…悲从中来,感伤情调也不鲜见,而陶渊明更进一步的便在于借酒忘忧、借自然以抒怀,面对死亡是归于自然的理性和坦然,可以说"陶渊明提供了文人面对困境的另一种方式,持道以善身,化悲剧为审美",是一种"静穆的悲剧品格",这不能不称之为悲剧色彩之上新的超越。

2. 艺术特色——自然、精炼

《古诗十九首》是建立在歌谣基础上的文人创作,其语言自然朴素、富于概括力,情感直率真切、大胆表现内心世界。有如"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何其生动情深。刘勰《文心雕龙》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也给予很高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干金。" 语浅情深,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陶诗继承了"古诗"的风格并有所发展。自然,是陶诗最鲜明的艺术特色。陶渊明开创性地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发于天然,如"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其一)等等,三言两语,轻描淡写,就勾勒出一幅满是田园风光、劳动生活、归隐之乐的山水画卷,表其淡泊之志,和谐自然,真挚淳朴,尽显平和冲淡之情趣。而陶诗的创新发展、境界之高更在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看似寻常却造语警奇,看似朴素的背后是语言的高度精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中叠词的使用、"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中的炼字技巧等等都极富感染力,体现出了作者的别具匠心。"平中见奇,妙合自然",也有元好问之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古诗十九首》对后世哲理诗的影响

3. 情景表现——融情于景、富于理趣

《古诗十九首》还有一特色便是融情于景,擅长借写景来衬托和抒发感情。"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回车驾言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真是委婉缠绵,情景难分。正如叶幼明所说:"《古诗十九首》是我国诗歌由"言志"向"缘情"的方向发展的开端。"达到了"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境界,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就以陶诗"采菊东篱"为无我境界的典型代表。"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南山之隐,田园之乐,悠然闲适,归于自然,真可谓"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在此之上,陶诗更是情、景、理浑融一体的典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饮酒后与南山相会,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表现出其自然哲学之理。"中国哲理诗开始出现本质的变化,由直陈式向寄蕴式方面转移",描写、抒情兼以说明、议论,既情景交融,又富于理趣,在强烈的情景感染力之上给人深刻启迪,议论说理中又渗透着浓厚的生活情感。故袁行霈谓"陶诗发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这也是它区别于一般玄言诗的根本标志。

《古诗十九首》对后世哲理诗的影响

综上,汉末《古诗十九首》兴起,打破了"诗言志"传统,是"诗缘情"的始祖之一,它把人的主题第一次引入两汉文学,奠定了文学的自觉与独立,它反映的生命意识的觉醒、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自然、含蓄、悲凉、浑雅的美学风貌对后代诗歌创作甚至文学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孕育了后代哲理诗的发展兴盛。

以集大成者陶渊明为例,《古诗十九首》中蕴含的生命意识、感伤色彩、自然真挚、融情于景等艺术特色对其哲理诗有着深刻影响,而在此基础上陶诗又有了自然哲学、造语警奇、富于理趣等新的发展。有如陈绎曾在《诗谱》中评价:"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几於《十九首》矣,但气差缓耳。至其工夫精密,天然无斧凿痕迹,又有出於《十九首》之表者。盛唐诸家风韵皆出此"。其哲理诗作为一种潜在的诗歌类型,绝少泛泛说理,而是理寓情中,情、景、理三者浑然一体,极具感染力和思辨力。郭预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称"哲学与诗的结合,亦即诗的哲理化,在陶诗之中,才算得到真正的实现。梁宗岱也称,"陶渊明也许是中国唯一十全成功的哲学诗人。"

此外,阮籍满含孤独感的哲理诗、谢灵运的山水玄言诗、苏轼富于理趣的哲理诗等等都与《古诗十九首》有着或深或浅的文化渊源,我们在这里不加赘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