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好文!!看完你就明白医生所说“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其中的奥秘

 尚振奇 2020-07-01
“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其中的奥秘 来自糖尿病网 11:58

很多人都不明白,医生总说糖尿病要“早诊断,早治疗,早获益”!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医学上所说的高血糖“代谢记忆”效应。

“代谢记忆”被定义为糖尿病初期阶段的血糖状态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产生的长期效应。也就是说持续的高血糖,我们的身体对此作出的反应是有记忆的。糖尿病患者若长期(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处于高血糖状态,即使后期采取一系列降糖措施使血糖降至较低水平,仍有易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高风险。

今天笔者就和糖友们聊聊“代谢记忆”的事。

01

“代谢记忆”是怎么发现的?

研究者们提出“代谢记忆”这个假说,也是参照了很多动物研究和临床糖尿病研究。

1. 小狗的故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20多年前,Kern实验室首次报道小狗的视网膜会“看见”并留住那些高血糖记忆。

糖尿病小狗们被分为4组:正常小狗;糖尿病小狗,高血糖在2个月后就得到控制;糖尿病小狗,高血糖持续了2年半才得到控制;糖尿病小狗,血糖一直控制不良。

5年过去了,研究者们对各组小狗的视网膜病变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2个月血糖就得到控制的小狗视网膜和正常小狗一样,而另外两组小狗出现视网膜病变的几率明显增高并几乎相同。

2. 各种临床研究结果

糖尿病领域有两个著名的关于血糖控制与并发症发生的研究包括:①对象为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和控制试验(DCCT研究);

②对象为2型糖尿病患者,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PDS)。

UKPDS研究及DCCT研究结果提示:血糖水平与并发症显著相关,其中UKPDS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风险下降21%,微血管并发症风险(如肾病及失明)下降37%,心梗风险下降14%,截肢或致死性外周血管疾病风险下降43%,卒中风险下降12%,UKPDS 10年随访研究是UKPDS研究自1997年干预期结束后,研究中所有生存的患者进入为期10年的试验后监测项目;DCCT研究显示强化降糖可以显著降低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

这一切充分说明了“代谢记忆”的存在。

02

“代谢记忆”为什么会产生?

目前认为,氧化应激反应、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产生等都可能与高血糖对细胞的持续性损害有关。我们打个比方,患了糖尿病,血糖居高不下,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就如同浸泡在糖里一样。若只是暂时泡一泡,那不会有问题。当血糖达标了,如同身体的组织器官解除了被糖浸泡,那么被泡过的组织便会很快恢复。然而,如果泡的时间太长,身体的组织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可能就“变质坏掉”了。这时,即使血糖恢复正常,组织器官的应激损伤已经产生,很难在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说损伤已不可逆,很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比如说,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需要血液透析治疗,即使将血糖降至正常人的水平,他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已无法恢复至正常。

03

代谢记忆”给我们的启示

上述研究给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启示是: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血糖越早期得到良好的控制,受益越大。但在血糖控制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要同时防止低血糖。

1. 目前早期血糖控制达标的临床获益已证实,早期血糖控制达标可有助于β细胞功能的恢复和改善胰岛功能。

2. 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尽快达标,可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且强化治疗的总医疗费用较常规费用低。

从临床上看,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及时把血糖控制好的病人,即使以后血糖控制略松一些,以后合并严重并发症的几率也比那些未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控制血糖的病人低。相反,如果在早期不注意对血糖的严格控制,对身体的损害将长久存在且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对于糖友来讲,努力控制血糖,不仅会受益于当下,也会为减少未来糖尿病并发症积累一份贡献,是保障我们日后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04

早期控制血糖达标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既然控制血糖早期达标如此重要,那么都有哪些重要措施和方法呢?

1. 定期检测血糖,早期发现糖尿病

很多早期糖尿病人大多数没有自觉症状,待到出现典型症状(吃得多、喝得多、小便多、体重减轻)症状时,已不是早期了,甚至部分患者已经出现了相应的并发症。所以,要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糖尿病,唯一的办法就是及时定期检测血糖。

建议40岁以上的人至少每年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有糖尿病家族史及糖尿病的高危人群,30岁左右就应开始每年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以及早发现血糖异常,为早期治疗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2. 积极主动干预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的发展也有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在2型糖尿病中的发展尤其漫长,血糖正常(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前期(胰岛β细胞开始失代偿)——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这个过程有双向的。

显性糖尿病经过努力可以回溯到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经过积极干预也可以保持稳定,延缓或阻止发展为显性糖尿病,这就需要患者积极治疗,坚持不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控制好体重,必要时配合药物干预(如二甲双胍或噻唑烷二酮类类药、α-糖苷酶抑制剂物的应用)。

3. 血糖超高的1型糖尿病趁早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1型糖尿病无疑需要胰岛素治疗,但对于血糖超高的1型糖尿病需要趁早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在时刻警惕低血糖的基础上,掌握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原则,调整生活方式,儿童和青少年在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基础上,尽可能时使患者血糖达标。

4.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很高的时候,胰岛功能受抑制,但当糖毒性去除以后,胰岛功能可得到相当程度的恢复。所以清除糖毒性对β细胞功能的保护非常重要的,在高血糖阶段,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达标可以更好地解除糖毒性,诱导长期病情的缓解,强化治疗后1年内仅生活方式干预即可控制血糖的患者百分率达到45%~51%,同时患者的β细胞功能有明显改善。而且胰岛素强化治疗同时伴随长期获益,有利于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5. 初始联合用药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尽早达标治疗中更具优势

目前糖尿病治疗面临着单药治疗的失败率日渐突显的问题,糖化血红蛋白较高的初治患者建议直接开始早期强化联合治疗,代替传统阶梯,即化“被动”为“主动”,有助于帮助患者血糖尽早达标,减少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尤其是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远期获益。

05

血糖控制不能“一刀切”

既然糖尿病有“代谢记忆”,那么,为了避免不好的“代谢记忆”效应出现,患者是否就要早早地、强制地将血糖降到标准范围内呢?

1. 对于年纪轻、病程短、预期寿命长、没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人而言,他们的心血管不容易“出问题”,也不太容易出现低血糖或出现低血糖后容易纠正,不易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应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使他们的血糖尽快降至标准内。

2. 对于病程长、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或老年人来说,降糖太快、太强烈,容易诱发低血糖并导致不良事件。因此,他们要实现的血糖标准就得放宽些,用更长的时间来实现血糖达标,在治疗过程中谨防低血糖发生。

总而言之,由高血糖激发的氧化应激会引发'代谢记忆'效应,早期及时控制血糖,使血糖达标,避免长期暴露于高血糖,可明显改善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病情进展速度,抑制'代谢记忆'效应,减少糖尿病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但也要注意针对不同的人群,血糖达标要讲究个体化,并谨防低血糖的发生。

作者: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陈泉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