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盏谈】何进华:做建盏这件事,让我觉得更自在。

 建盏文献馆 2020-07-01

文:陈明强 

    建盏被誉为瓷坛明珠,一种为茶而生的瓷器,贵为大宋皇家御用茶具,盛极一时,享誉海内外。朝代更迭,饮茶习惯改变,工艺造价过高,成品率的局限,终究逃脱不了断烧的命运,封存史册八百年后重见天日。建窑建盏的繁华和落寞,见证了历史的璀璨和无情。当代,建窑建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复兴,政府鼓励,市场认可,钱景大好。我们见证了建盏从默默无闻到炙手可热,百盏齐放百家争鸣。

   品百家茶,听百家言,谈百家艺,赏百家盏。建窑建盏百家盏谈项目,试图在民间村边深巷,城市角落中探寻一位位潜心建盏研究的学者和工艺师,以更多元,更客观,更开放的视角,对建盏的烧制工艺心得、历史文化、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交流,呈现出他们的观点和实力之作。

    本期《百家盏谈》我们为大家呈现的是建盏工艺师——何进华

  ……建盏工艺师:何进华……


(何:何进华;陈:陈明强)

陈:何伯伯,是什么机缘让您参与到建盏的烧制研发来?

何:我们做这一行,也是大形势引导。替人打工是没有用的,没有自由。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更自在,自由度更高。而且2015那几年建盏行情很好,能烧好的人,收入都不错。

陈:那时候,什么样釉面的建盏算烧的好呢?

何:建盏只要能烧出油滴,就算烧很好了。做的好的师傅,一年十几万是常有的事情;做的一般的师傅,一年几万块收入还是有的。

  ……何进华在柴烧窑口上釉……

  ……何进华柴烧建盏作品:春江绿……


陈:我听说早些年池中村周围的山上还有不少老窑址?

何:有的,后来都被挖平了。十窑九空,有的窑里面还放满了匣钵,以前的匣钵是一钵一盏,但是里面基本没有建盏。早些年大家挖盏,形成了很多专业户,吃完饭没其他事情做,就去山上挖盏,这也养活了不少人。后来实在没东西挖了,就把窑基都挖了。

宋代烧建盏的这种匣钵容易整叠烧倒,这样就会出现建盏黏在匣钵里的情况,古代的师傅碰到匣钵都已经压坏这样的情况,肯定是连匣钵带着里面的建盏都一块扔了。后来挖盏的人,遇到了就会轻轻敲开,看看匣钵里的情况,毕竟有的建盏可能只黏钵了一点点,稍微切割一下,建盏就可以取下来。86年的时候,我就碰到过一只盏,它在一叠黏死的匣钵里,取出来后很完整,只是失圆了,那时候直接卖了六千四,现在这样的建盏至少要上百万了。

陈:听说八几年的时候,千把块就可以买很不错的老盏了,这个盏能卖到这样的价格说明真的是非常漂亮,是因为有底款吗?

何:没有底款,这只盏的花头都上口了,全是银毫丝。这个价格在那段时间的山上,已经是最高的价格了。


  

  ……何进华建盏工作室一角…… 


陈:山上出土的建盏器型,除了常见的茶碗外,有没有其他类似于茶壶,花瓶之类的其他造型?

何:很少有其他东西,基本都是茶盏,还有灯盏,点灯用的。我想这个灯盏是当时工人为了自己使用,搭窑烧了一些。

陈:当时您现场看到的老窑构造,是通天窑,还是隔仓窑?

何:主要是通天窑,一台阶一台阶到山顶。龙窑不能搭建在平地,像芦花坪山下的田里就出土过不少东西,人们分析古代人们是把窑依山而建,而山下建厂棚。看看现在满山的匣钵,可以想象之前从事建盏生产的人有很多,这一片区域应该非常热闹。按现在的话来说,这里相当于建了一个“国企”。

陈:以前这些窑是暴露在地表上,还是埋在土里的?

何:就和你现在看到的龙窑一样,直接可以看到窑体,从山脚下一层一层依山而建。牛皮仑那边还发现窑上窑现象,就是一个窑是盖在另一个窑的上面。


  

  ……何进华建盏作品:银毫斗笠盏…… 


陈:我很好奇,水吉地域面积还是很大的,前人为什么不在青田村,仁山村那些地方盖窑烧建盏,都集中在了后井村和池中村这一块?

何:具体我也不了解。但是这边的山势不高坡度比较缓,适合盖窑,山之间的盆地又比较宽敞,视野开阔,适合窑厂的搭建。这周围原来有很多窑,有的村民去周围山上挖笋,都能挖到碗。

我们池中村尾那边原来有个水运码头,那个地方曾经发现过很多盏底残片,而且有一个角落里全是盏底,包括一些有“供御”字样的盏底。

  ……何进华建盏工作室一角…… 


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何:应该是山上烧的建盏出窑后,要经过码头这边用水路出货。码头仓库就盖在这一块,出货前会有专门部门负责筛选,有“供御”底款的建盏肯定是要选好的才行,稍微有瑕疵的就敲掉,瓷片放一堆,盏底放一堆。

  ……何进华口述中提到的“下保”地理位置……


陈:据您所知,这些建盏的釉面有哪些种类?

何:主要是乌金和兔毫,茶叶末都比较少见。我推测以前这个码头的面积非常大,这边应该还没有村落,人们都是住在叫“下保”的地方,那个村现在已经荒废了。那时候这个乡里非常大,还有“墟”(赶集),老人讲以前那边是比较热闹的地方。


  

  ……何进华建盏作品:红鹧鸪斑…… 


陈:通过看这些盏底和瓷片,您觉得这些建盏的尺寸一般是多大?

何:大部分是十二口径的大盏。听别人讲,那周围曾经挖到过一个空的墓穴,上面盖着厚厚的石灰层,里面很多带“供御”底款的大残片。虽然是敲破的,但是缺的釉面不大,不会像码头这边都是单独的盏底或瓷片。


  ……何进华建盏作品:银玉兰……


陈:您刚开始烧建盏的时候,有没有碰到什么技术上的困难?

何:一开始做建盏的时候,什么都难。刚买到建盏配方的时候,烧出来的建盏毫不像毫,油滴不像油滴,当时没人喜欢,烧了好几个月都是这样的花纹,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后来我在水吉镇滨江路的店面,来了一位顾客,他就喜欢这一款建盏产品,说“一路逛过来,就属你的盏烧的最好。”结果我那时候也只剩下柜子里存的几十只,全部卖给他了。有的事情很奇怪,现在大家反而喜欢这样的花色,而我又烧不出来了。

我认为烧建盏比较需要动脑筋,还是年轻人头脑好用,容易试出新东西。


  

  ……建盏工艺师何进华…… 


陈:建盏的泥坯,是不是红土多一些会更容易出斑纹效果?

何:红土多的泥坯,它烧出了口容易干,但是花纹更满口。高岭土多的泥坯,它烧出来虽然不那么干口,盏口更光滑,但是花纹很难上到盏口,只有盏心周围有斑纹,这个有利有弊。


  ……何进华建盏作品:银毫……


陈:您对市面上建盏价格差异很大的现象怎么看?

何:凭什么用差不多的材料,有的建盏盖个底款价格贵,有的建盏同样有底款,价格却上不去。我们从事建盏这一行也不迟,只是没有去办那些工艺证。办证也要花不少钱,花的钱最后都是要加到建盏价格上。我在反思,建盏是凭这些证来提升价值吗,它对建盏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呢!

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只讲赚钱。我们有家庭的人,想的是养家糊口。市面上顾客要买柴烧建盏,想又便宜又好,哪里有得找呢?真正的柴烧,很难出好东西的,真的烧出好东西,价格也就不便宜了。柴烧建盏比较常见的是乌金釉和兔毫,兔毫就是非常好的了,温度过火就是铁锈斑了。

  ……何进华建盏工作室一角…… 


陈:宋代建盏里兔毫斑纹就是非常棒的了。

何:很多人对这个建盏不了解。懂建盏的人会买兔毫。窑址里出来的残片不是乌金,就是铁锈和兔毫,没有现在市面上的建盏变化这么多。

陈:那您下一步有什么规划吗?

何:只要条件允许,我就继续做,烧建盏这件事,我自己还能把握。

  

          本文采编:陈明强(中央美术学院教师)

                     2019年8月11日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池中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