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2日,也就是前天,《辽宋西夏金史》课程的熊鸣琴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讨论的主题有: 1、宋真宗是“孤注一掷”吗?他该不该亲征? 2、澶渊亲征迫使辽人与宋议和,除了寇准外,还有谁对此有贡献,你认为其中谁的作用最大? 3、试论澶渊之盟的性质和作用。城下之盟还是平等条约?对辽宋而言,积极还是消极影响居多? 在这,编者就第二个主题做一个大致的梳理,讨论澶渊亲征中,各历史人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若读者朋友们还对其他主题感兴趣,可在文末留言哦,小编非常期待与你们分享读史心得~ 首先,说到澶渊亲征,我们都知道是宋真宗于景德元年(1004年)发动的对抗契丹入侵的亲征,那么我们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亲征是朝中大臣提出还是真宗本人提出的呢?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记载: 丁酉,上谓辅臣曰:“累得边奏,契丹已谋南侵。国家重兵多在河北,敌不可狃,朕当亲征决胜,卿等共议。”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契丹南侵日益严重,真宗也深感事态严重,并提出要亲征一决胜负,主动地抛出这个议题供朝中大臣讨论,商量亲征的可行性。那么朝中大臣的想法是怎样的呢? 在讨论之前,我们来看看大臣都由哪几种人组成: 首先要说到的是宰辅集团,主要代表人物有首相毕士安、次相寇准、参知政事王钦若、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等;其次武将集团,代表人物有河北三路部署王超、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继隆、左神武大将军王继英、知天雄军府王显等;另外一个比较特殊,我们称之为外交集团,代表人物有忠州刺史曹利用、云州观察使王继忠(战败被俘)等。 文献记载中毕士安是这么说的: 毕士安 “陛下已命将出师,委任责成可也。必若戎辂亲行,宜且驻跸澶渊。然澶渊郛郭非广,久聚大觹(众),深恐不易。况冬候犹远,顺动之事,更望徐图。”(《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 毕士安认为,如果真宗非要亲征的话,最适合的地方就是澶渊,不过澶渊城池太小,聚集大批兵力显然难以为继,况且离冬季还远,希望亲征之事从长计议。可以看出,毕士安是不反对真宗亲征的,不过他认为亲征之事不应操之过急,理应徐徐图之。 可是寇准不这么认为: 寇准 “大兵在外,须劳圣驾暂幸澶渊,进发之期,不可稽缓。”(《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 很明显,寇准认为真宗亲征一事不能拖延,应速做决断。毕士安与寇准都是支持亲征的,不过在何时进发一事上产生了分歧。 而与此不同的是,还有另一种声音——迁都,当时的参知政事王钦若“以寇深入,密言于上,请幸金陵”,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也建议真宗“请幸成都”。 显然,二人不敢在朝堂之上与宰相对峙,只能私下里进言。可惜的是,此事还是被寇准所知,“准心知钦若江南人,故请南幸,尧叟蜀人,故请西幸,乃阳为不知”。 寇准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斩也。今天子神武,而将帅协和,若车驾亲征,彼自当遁去,不然,则出奇以扰其谋,坚守以老其众。劳逸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欲委弃宗社,远之楚蜀耶!” 很明显,王、陈二人被寇准痛批一顿,寇准极力推动亲征的决心可见一斑。也可看出,当时宰辅集团并非意见统一,支持亲征和支持迁都都大有人在,可寇准依旧积极推动、力排众议,慢慢的使真宗坚定亲征的决心。 那么当时武将集团的反应如何呢?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记载了左神武大将军王继英的一番话: 王继英 “禁卫重兵,多在河北,所宜顺动以壮兵威,仍督诸路进军,临事得以裁制。然不可更越澶州,庶合机宜,不亏谨重。所议进发,尤宜缓图。若遽至澶州,必不可久驻。” 显然,王继英也认为真宗亲征可以壮兵威,遇敌情可灵活调整策略,但也有两个另外的条件:一是不能越过澶州,二是应该缓缓图之。 至1004年11月,王显上疏真宗,提出应对契丹进攻的三条策略: 王显 “大军方在镇、定,敌未必敢引众南侵,若车驾亲征,望且驻跸澶渊,诏镇、定出军会河南大军合势攻杀。或契丹主与其母氏虚张形势,以抗我师,潜遣锐兵南下,迫河与驾前诸军对敌,即望令镇、定之师,直趋彼帐,攻其营寨,则缘河游兵自退,所谓不战而屈人兵也。或分遣骑兵千、步兵三千于濮州渡河,横掠澶州,继以大军追北掩敌,此亦出其不意也。” 从九月到11月,已过去两月,前方战事已然吃紧,王显上疏的三策不仅着重要求真宗亲征,更加给出了两条具体的对敌战略,若契丹逼迫驾前,则派镇、定之师反攻其营寨,颇有围魏救赵之意;或出其不意渡河发动奇袭。可见,武将集团认为亲征不能再次拖延了,需速做决断。 契丹进攻天雄军,攻克了德清,南侵步伐加快。此时真宗到达韦城,有髃臣建议迁都金陵,避其锐气,寇准谓之曰“乡老妇人之言”,认为真宗“惟可进尺,不可退寸”。 此时殿前都指挥使高琼曰: 高琼 “随驾军士父母妻子尽在京师,必不肯弃而南行,中道即亡去耳。愿陛下亟幸澶州,臣等效死,敌不难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 此时真宗仍旧存有最后一丝犹豫,看向带御器械王应昌,王应昌曰:“陛下奉将天讨,所向必克,若逗留不进,恐敌势益张。或且驻跸河南,发诏督王超等进军,寇自当退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 至此,真宗才最后下定决心,亲临澶渊督战。可以看出,亲征从最初开始讨论到最后敲定,期间困难重重,九月到11月,这两个月想必也是朝中各大臣激烈交锋的时期。 除此之外,我们说还有一外交集团,以曹利用和王继忠为代表,曹利用真正发挥作用是在签订澶渊之盟之时,可王继忠作为降将,依旧在宋辽之间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且宋朝史料对其的记载多是正面描述,这就很有意思了。 宋辽对战,双方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吞并对方,且辽对宋发动战争并非以消灭对方为战略目标,只是为了“以战促和”,即以什么样的形势开启和谈,在和谈中能掌握多少主动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宋辽虽然表面上两军对垒,可私底下依旧没有放弃和谈这条线,或者我们说边战边和,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值得深入探究。 “殿前都虞候、云州观察使王继忠战败,为敌所获,即授以官,稍亲信之,继忠乘间言和好之利。时契丹母老,有厌兵意,虽大举深入,然亦纳继忠说。” 王继忠写给真宗的密奏可充分体现宋辽这关系,密奏如此记载: 王继忠 “……北朝以臣早事宫廷,尝荷边寄,被以殊宠,列于诸臣。臣尝念昔岁面辞,亲奉德音,唯以息民止戈为事。况北朝钦闻圣德,愿修旧好,必冀睿慈俯以愚瞽。” 所以说,宋辽在作战时依然不忘遣使互通圣意,这在今天看来颇有军事外交两手抓的意蕴。不同集团的代表人物以不同的方式为澶渊亲征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既有辅臣的出谋划策,也有武将在前线浴血奋战赢得的物质基础,更有外交人员为之后签订澶渊之盟所做的独有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