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名亭(二)【圖文】

 還舊樓主. 2020-07-01
 
    十三、北京天坛方胜亭
 
 
    北京天坛方胜亭,与“双环亭”一样都位于现今颐和园的“双环万寿亭”景区之内,原本与“双环亭”同在中南海当中,后来在1976年一同移到了天坛之内。方胜亭又称“套方亭”,是两个正方亭沿对角线方向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组合亭。方胜亭的一般组合方式是在正方亭相邻两边上备取中点,以连接这两点的斜线作为套方亭的公用边。方胜亭的构造,基本遵循正四方亭的构造模式,但也有其特殊之点,屋面木基层以上依次苫背、上瓦、调脊、宝顶构成,宝顶之上还进行了装饰。从结构方面来看,方胜亭的公用边正好是它们共用的抹角梁所在的位置,这根公用的抹角梁在套方亭木构架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方胜亭结构中的抹角梁是两座四角宁屋面交汇的位置,在这根公用抹角梁中点安装瓜柱,两座四角亭的两根由戗和两根凹角梁都交在这根爪柱上,也成为方胜亭构造的关键部位。方胜亭和双环亭一样,都是两座形制相同的亭套连在一起,所代表的都是“吉祥圆满”的寓意。虽说这座“方胜亭”的具体建造年代并不清晰,但至少通过它与双环亭同处在中南海之中就能证明,这也是清朝的遗物,时间应该在乾隆晚期甚至是更晚的历史时期。
 
 
 
    十四、北京天坛双环亭
 
 
    北京天坛双环亭,位于北京天坛公园的西北侧一处名为“双环万寿亭”的景区,始建于清乾隆六年,即公元1741年,是乾隆为母亲五十大寿送的礼物,1976年时由中南海迁至天坛公园。整个“双环亭”双环相套,亭顶以蓝瓦黄剪边作为装饰,两个直径近10米的重檐圆亭相互套合在一起,形制十分的新奇。整座双环亭的截面恰似双环相套,又似两只寿桃,取其和合、吉祥、长寿之意,足见乾隆在送给母后的寿礼上的确是下了一番心思。双环亭这种形制的古亭,是将两个圆亭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组合亭”,一般由两个八柱圆亭组成,也可由两个六柱圆亭组成。此外,组成双环亭的单体圆亭,既可以是单檐圆亭,也可以是重檐圆亭,天坛这里的这座“双环亭”便是由两个重檐圆亭组合而成的。由两个重檐圆亭组成的双环亭,一般要保证上层檐形成两亭共用两柱的形式,这样,下层檐两个圆的交点就不可能在柱子位置,而形成为两组弧形构件的交叉。这座亭的下层木构架的主趴梁采用L形梁,L梁的外端置于檐柱头位置,内端作榫交在金柱上,主趴梁之间由短趴梁连接,至承上层檐的童柱全部立在趴梁上面。上层檐采用一般八柱圆亭常采用的长短趴梁形式。这座亭下层檐施三踩斗拱,上层檐施五踩斗拱,为典型的皇家园林建筑做法。
 
 
 
 
    十五、北京香山翠微亭
 
 
    北京香山翠微亭,位于香山公园璎珞岩的东南不远处,静翠湖的南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因此地处于古树,绿荫,沟壑,山岩之间,故有“翠微”之称。在这座“翠微亭”中可览四时之胜,特别以“入夏千章绿荫,禽声上下”为最,是休闲、纳凉的绝好地方。翠微亭在1860年时被毁,不过,石壁上乾隆御制翠微亭石刻却保留至今,后来在中华民国时期香山慈幼院在此景及周边种植了很多桑树,以供养蚕之用。1991年,香山公园对景区树木进行移植、清杂,在原址上复建了单檐八角攒尖顶带头拱、面积为47平方米、柱高为39米的翠微亭。在进行重建的同时,又在景区之内种植了山杏、榆叶梅、连翘、大叶铁线莲、甘菊、早园竹等植物,铺种大面积绿地。复建亭内悬挂了后人所模仿的清高宗乾隆的御题为:“须弥与一芥,大小岂争差?亭子不嫌窄,翠微良复赊。入诗惟罨画,沐雨欲蒸霞。莫羡痴黄派,倪迂各擅家。丙寅乾隆御题”。翠微亭属于皇家园林之内的亭子,多为皇亲国戚们享受,不仅在建筑结构上十分的金碧辉煌,非常的考究。
 
 
 
 
    十六、北京颐和秋水亭
 
 
    北京颐和园秋水亭,位于颐和园内佛香阁排云门西150米处,是长廊第三座亭子,观湖景,特别是玉泉山和西山景色非常好。从秋水亭往南望,昆明湖的境域更加开阔,水天相映,一片汪洋,湖中长桥、仙岛、楼台以及远处西堤的风景都进入眼帘。
    秋水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而且整个长廊共有四座古亭,由东到西分别是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清遥亭,分别代表着一年春夏秋冬的四个季节。亭名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秋水亭观落霞,是赏水天一色的高阔与豁达。秋水亭共有上下两层,整体的色彩和建筑风格,还是与清代宫殿的建筑风格有些相似,八根红漆立柱支撑起了整个亭子。细细看去,亭上的每一根方椽和圆椽排列地十分密集,也十分有序,亭上两层所铺的长瓦也都十分的精致。在亭子的第一层,还挂有一个行草体的牌匾,上书“秋水亭”三个金色的大字,与整个亭子的装饰风格相得益彰。一条长廊,四个形制基本相同的古亭,各自代表春、夏、秋、冬,的确是颐和园里一个必去的地方。
 
 
 
    十七、北京颐和知春亭
 
 
    颐和园内取名知春亭的建筑除谐趣园的知春堂、知春亭两处外,在昆明湖东岸堤的北端,玉澜堂前也有一座重檐四角攒尖顶的“知春亭”。该亭是建在突入湖面的人工堆筑小岛上,北有山屏,南面朝阳, 四面临水,畔点缀山石,种植挑枊。冬去春来,湖水在这里消融,水漾碧波,沿岛种植的柳技最早吐出新绿,告知人们春天已经来临,因此为名。“知春”顾名思义就是探知春天的讯息之意,人们从大自然中感悟春天有多种讯息。可以观魚戏水而知春,王勃诗“鸟飞林觉曙,鱼戏水知春”,还可以看鸭而知春,苏轼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观北斗也可以知春,出自于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的诗“天之何为令北斗而知春兮,回指于东方”。知春亭是昆明湖东部非常理想的观景场所,这里视野宽广,自然景色开阔,坐在亭内北观万寿山,苍松翠柏,环绕着楼台亭阁,金碧辉煌。西眺远山千峰彩翠,昆湖波光潋滟,玉峰塔影,西堤桥横,上下天光一色,南望岛影摇弋,长桥卧波,蓝天绿水,一碧万顷。
 
 
 
 
    十八、北京颐园廓如亭
 
 
    廓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俗名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即公元1752年,在光绪年间进行了重修。廓如亭建筑形态舒展稳重,气势雄浑,与十七孔桥及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搭配得天衣无缝。清漪园时期,南湖岛上建有三层的望蟾楼阁,望蟾楼阁与东堤上的廓如亭、水面上的十七孔桥共同构成了高楼、长桥、巨亭,起伏有序,颇为壮观的巨型风景。廓如亭有八角重檐,坐北朝南,建筑面积384.95平方米,柱高4.29米,周围有:八方重檐八脊攒尖顶,笼花板,下檐周围雀替。藻井天花,有十六吻兽,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三间,大木六凛,斗拱上檐周围廉仿凛上 全部饰以旋子大点金彩画。一层面东外檐下悬挂匾额,上面写着“廓如亭”的金字,亭内金砖地面,内外由三圈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承,青石柱础,圆柱下为八角形。前后檐八面相同,外围有坐凳,亭四周建有八方形的月台,边长11.1米。环绕月台砌着1米多高的宇墙,宇墙四面各建一座木栅栏门。虎皮石台明石角柱台基,垂带式台阶。亭内仿梁上现挂八块木匾,其中两块为乾隆皇帝的手书诗句,六块是光绪时期大臣为廓如亭童身度作的,其内容摘自《文心雕龙》中的部分辞句,用来歌咏景色,赞美时政。
 
 
 
 
    十九、承德莺啭乔木亭
 
 
    “莺啭乔木”作为避暑山庄的一佳景,在避暑山庄澄湖北岸,位于濠濮间想之东,北依万树园,是“康熙三十六景”第二十二景。系八角卷棚式敞亭,此处百鸟争鸣,湖泊荡漾,恰似“山中一部笙笛”,乾隆亦有诗赞道:“山深悦鸟性,乔木早迁莺。”。“莺啭乔木”名字出自《诗经小雅伐木》,代表美好的事物。“莺啭乔木”实景则位于澄湖北岸,濠濮间想之东。清晨成群的黄莺在绿树间穿梭,其叫声清脆悦耳,婉转动听,因而题名为“莺啭乔木”。在此亭之上有百鸟争鸣,对面有湖泊荡漾,坐在此亭中使人心情愉悦,沁人心脾。“莺啭乔木”作为避暑山庄的一佳景,极具诗情画意,康熙皇帝经常会在果浆树下听鸟鸣,恰似“山中一部笙簧也”。君王们在这可以放下繁重朝政,放松心情,如释重负般地享受自然,好似人间仙境。清澈的湖水映衬着自己,仿佛自己就是湖中一条小船在自由穿梭,一幅和谐的画面顿时展现眼前。
 
 
 
    二十、广东番禹来熏亭
 
 
    来熏亭,位于岭南四大名园,又称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番禺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之内,始建于清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整个修建过程历时7年,直至同治十年,即公元1871年竣工,距今已有144年的历史。园主邬彬,字燕山,是清朝举人,官至刑部浙江司员外郎,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因而便有了“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的说法。邬彬任职四年后,便以母年迈为由,归隐乡里,聘名工巧匠,吸收苏杭庭园建筑艺术之精华,结合闽粤庭园建筑艺术之风格,兴建了这座特色鲜明的岭南名园。“来熏亭”十分精巧地镶嵌在北墙上,“来熏亭”同样也是在诸多的古代“半亭”建筑当中的佼佼者。在整个园林的建筑当中,很巧妙地让“来熏亭”依靠在了墙壁之上,不仅可以使这样一座精致的半亭与整个园林融为一体,还可以凸显这座“亭”的精巧。整座余荫山房园林之内有亭、台、楼、阁、堂、轩、桥梁、廊堤、石山、碧水,园林所需的元素全部具备,建筑也极具特色。余荫山房的造林之妙在于通过回廊、花窗、影壁的巧妙借景,造就了园中有园、景外有景的绝妙效果,使得小小园中的景致更加的深幽广邃,来熏亭便是在这样的“创意”之下诞生的,成为了院内的别致景观之一。
 
 
 
    二十一、 广东连洲燕喜亭
 
 
    因韩愈留下名篇《燕喜亭记》而闻名于古今的燕喜亭位于连州城东北风景秀丽的燕喜山麓,即现连州中学所在地。燕喜亭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即公元800年前后,为连州司户参军王弘中所建,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前去游览,是个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唐代的诗人元结、刘禹锡、孟郊,宋代的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南宋的宰相张浚都慕名前来游览,并在亭周围的岩壁上留下了石刻诗文及题字。建亭者王弘中,正名王仲舒,于贞元十三年,即公元797年,以礼部员外郎贬连州司户参军。贞元十九年十月,监察御史韩愈被贬为连州郡所属的阳山县县令,韩愈来连游亭,至兴处,写下了《燕喜亭记》,并命亭名为“燕喜”。亭后有一块高大的岩石,有大石似燕子低飞,更有春来之时,燕群戏于亭前绿树之间,因此燕喜亭有“燕子喜爱之亭”之解。燕喜亭的龙檐次翅角,雕梁画柱,以及那亭中刚劲的古碑,与周围的碧树峭岩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而名贤的诗文,就在这美景中流传千古。
 
 
 
    二十二、杭州平湖秋月亭
 
 
    杭州平湖秋月亭,全称应该是“平湖秋月碑亭”,处在杭州的平湖秋月公园之内,现如今的平湖秋月观景点位于白堤西端,背倚孤山,面临外湖。“平湖秋月碑亭”作为一座“御碑亭”位于水院东曲桥头,原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康熙帝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御书“平湖秋月”景名所立。现在的这通石碑为1980年按原尺寸、原刻本、原字迹摹刻重立,碑身的正、背面均刻康熙帝1699年御题行书的“平湖秋月”四字。
    该亭为典型的清代风格的四角攒尖顶木构亭,亭上挂有对联为: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这座古亭作为西湖“平湖秋月”景致的一部分,它的攒尖顶及它的四面性的朝向成功交接了白堤和孤山路口的人流路径和视线。这里还有一个周边知识,那就是所谓的“西湖十景”是在康熙年间才最终定下来的,这十景定下来之后,康熙便亲自手书了石碑和牌匾,以石碑和牌匾来说明和装点这十处御封的“景致”。所以确切地说,像“平湖秋月亭”这样的古亭,应该一共有十座,在古亭之内都立有一块由康熙御笔的石碑,欣赏一下这座“平湖秋月亭”的形制,便可知晓其他“碑亭”的形制,不得不说这在古代是一件极其“风雅”之事,而且“碑亭”原本就是古亭的一种,比如像“禹碑亭”与“平湖秋月亭”就属一个种类。
 
 
 
 
 
    二十三、湖北襄樊抱膝亭
 
 
    湖北襄樊抱膝亭,位于湖北襄樊隆中风景管理区内,关于这座亭子的由来,与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有着“卧龙先生”之称的诸葛亮有关。抱膝亭便位于三顾堂前面约100米处,诸葛亮在隆中时常抱膝长吟,后将其常坐之石称为“抱膝石”。于是,在清康熙五十八年,即公元1719年,当时的湖广襄阳道台赵宏恩便在此处修建了“抱膝亭”。而现今我们所看到的抱膝亭,则是在清光绪中期由当时的湖北提督程文炳重修的,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与此同时,在建亭的同时,程文炳也在《抱膝处碑记》对建亭一事进行了记载:“武侯祠东南百余步,有阜隆起,纵横十余丈,自后山逶迤而下,至此气为之聚,……乃构亭其上,高四丈有余,围七丈余。”
    抱膝亭建在了在绿荫丛之中,平面呈六角形,为三檐三层式的楼阁式建筑,檐角高翘,造形挺秀端庄,亭内有还木梯可登楼赏景。在亭前还立有“抱膝处”三个大字的石碑,据说石碑上的文字是由清末著名的书法家张裕钊所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