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绍继:夏游柴埠溪|散文

 文学天空 2020-07-01

《文学天空》网刊首发原创优秀作品,是文学双月刊《琴台文艺》及其他杂志的选稿基地,主发青春、情怀、乡土、都市、亲情、留守题材的小说、散文和诗歌类作品。

原创声明:作者授权原创首发文学天空,侵权必究。


散文之窗:

湖北五峰柴埠溪大峡谷是国家四A级风景旅游区,也是三峡旅游线上精品风景名胜区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过去常在“ 五、一”或“十、一”黄金周,看到经过家乡的雅来公路上,一辆接一辆的豪华大巴,将各地的游客运送到那里。但对作为离柴埠溪仅有几十公里路程,也爱游山玩水的我来说,这么多年来却没有真正去过。

十年前的暑假,单位曾分两批组织全体员工到柴埠溪,我却被阴差阳错地掉了。第一批去的是单位领导和多少有点职衔的人士,我是普通员工,自然不会叫我去;轮到第二批到应该我们去时,我却因为去北京,时间上有冲突,自然又没去成,从此留下遗憾。后来有时想去,转而一想,国内风景名胜区,平生也算游过一些,大都大同小异,不过如此,也就罢了。

几年前的暑假,因为闲着没事,于是邀约同伴几人驾摩托车沿谷底公路一游,沿途见两旁山上奇峰怪石林立,景色奇绝,于是又有了上山进入已开发的景区游览的欲望。今年七月初,我二十多年前的美女弟子小华从青海回来,难得她还记得我这个二十多年前曾教过她的老师,专程到单位来看我,聊到兴致处,我说能否几时陪我们到五峰柴埠溪看看?小华爽快地答道:好呀!没问题,时间由您定。我说,好的,一言为定,不许反悔。不过近期高温不宜,等过段时间天凉些了再去。由于高温持续不降,这样就一直等了十多天,直到16、17这两天,老天终于降下一点阵雨,气温也稍微有所下降,于是与小华电话联系,决定18 日就去。

早上大约八点从潘湾出发,沿着新修的陆渔公路前行,我们很快就到了五峰重镇渔洋关。顺着沟谷边的雅来公路继续西行,大约十多分钟,便到了柴埠溪大峡谷的入口处。过去进入景区,都是再沿盘旋在山上的雅来公路前行三、四十公里,从山上景区大门直接进山,自从去年秋天景区开通索道缆车之后,游客都可从这里沿谷底溪沟边的公路,前行近三十公里至山下景区大门,然后乘坐索道缆车上山。我们选择了坐索道缆车上山,因此小华驾着小车沿谷底公路朝前飞奔。大约半个小时,至景区大门,买好票,乘坐景区的敞篷环保车前行一段,我们就乘坐缆车上山。

索道缆车四周都是透明的,每辆能乘坐六至八人,启动后,上下不停地连续运行。我们一行四人乘坐一辆缆车,待缆车升空后,我朝下看了看,感到比乘飞机心理还要紧张,总觉得好象是悬在空中一样,于是只好闭上眼睛,不再朝下看。整个索道长达1500米,十多分钟后,我们才升至山顶。走出缆车,便进入到了景区。

由于我们都是第一次到这里,也没有导游解说,虽然路边沿途挂有一些景点的标示牌,但我们却不知道它们究竟在哪,于是便随着人流往前走。朝西大约走了一里多的下坡后,只见这里稍微宽阔的场地内,建有一些颇具特色的房舍,场院里停了一些大小车辆,原来这是山上的景区大门处。往北下山不远,便是一座全木结构的楼阁,我们从后面进去,只见一楼放有几条板凳,可供游人稍事休息。上得楼来,是一个专门销售旅游纪念品的场所,各种精美的小纪念品琳琅满目,与各处风景区销售的也都没有多大区别。我问售货的小姐:你们这儿真正有特色的纪念品有些什么?售货小姐微微一笑,指着几袋黄豆豆豉答道:这种纯正、地道的土家黄豆豆豉,味道很好,二十元一斤,很好卖的,许多外地游客见了,都爱买些带回去吃。一边说着,就用小勺轻轻挑起几粒请我品尝。我一看这种豆豉金黄油亮,让人一见就只流口水,知道味道确实不错,但我并没准备买,说声“谢谢”就离开了。

下楼来到楼前的木地板小广场,回头一望,只见楼阁上赫然悬挂着“绣球楼”三字。朝西边望去,几座石峰象柱子一样傲然挺立,稍小的一座石峰上栖息着一只庞大的老鹰,一座小桥飞跨在两座山峰之间,一看路边的标示牌,原来这些景点分别为迎客峰、雀尕石、得乐桥等。小广场的边沿上,蹲着几位约五、六十岁的男女,他们铺开画夹,正在专注地面对这些景点写生,看来这里是入得画的柴埠溪景区精华所在。他们只寥寥几笔,就呈现出了这些景点的轮廓,我们看他们画了一会儿,就到对面真实的美景里去。我们沿着林荫中人工铺砌的石板小道向西走了一段,来到一个小平台上小憩,再前行要攀登一段用钢铁建成、近90度的“青云梯”。妻抬头一望,有了畏难情绪:我一看这就两腿发软,因而不上去了。我们劝说了一会儿,妻还是坚持不上去,我们只好让她在原地等或者先回绣球楼,若是时间长了,就电话联系。

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后,我们三人开始攀登近乎笔直的“青云梯”。小华的儿子年仅十八岁,才高中毕业,平时又爱好篮球等体育活动,因此显得精神十足,走在最前面。小华一边走,一边默默地数着台阶的级数,爬上一多半后有一个平台,小华说:已经有了九十步。我也双腿发软,不再上去了。我说:实在不行的话,你就下去等我们吧。她说:好,我不去了。我抬头朝上望了望,见还有一段钢铁云梯,就和她儿子继续朝上攀登。登上大约一百多级的“青云梯”后,还有一段石砌的台阶上坡,好在树林里太阳晒不着,我们并没有感到有多累。走过一段平路,我们来到了两座山峰间的小桥边,桥分为两道,左边是看起来非常结实的拱桥,右边并行的是一座透明的钢化玻璃桥,站在桥上,低头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下面的深涧,这就是得乐桥。我和小华的儿子选择了从钢化玻璃桥上通过,踏上桥面,头也不晕,只是在大胆地朝下看了一眼之后,就感到心惊,腿象是在发软,只好紧紧抓住桥边的铁链缓缓前行。过桥后走了一段下坡,道路从一个小山洞斜下穿过,洞口有“女儿洞”三字。我们正轻松地下行,忽然听到后面象是有人在呼喊小华的儿子,后来又变成呼喊我。我朝后一看,见是小华还是追赶着我们来了,于是便停下脚步等她。

待小华跟上来后,我们再一起往下走。走不多远,见一平台上坐了几个人在休息,其中一位老者身着民族服装,面前的小竹背篓里装满了鲜嫩的小黄瓜。我们问这黄瓜是不是卖的?他说当然是卖的啊,我们又问他怎么卖?他说两元钱一条。经过讨价还价,最后我们用五元钱买了三条。我又问他,刚才不大一会儿,我们在上面听到这里有人唱山歌,是谁唱的?他说是我唱的呀!我低头仔细一看,果然在他旁边就有一张喊唱山歌的曲目价格表,上面还写着“陆先进,生于1937年某月某日”的字样。前些年,听人说柴埠溪听唱山歌是十元一首,可现在多半都是二十元一支了,几年过去,各种物价飞涨,连听山歌也都翻了一番。我们见唱歌的老者精神似乎有些疲惫,就没有要他为我们演唱。小华母子在这儿休息,我顺着横贯的山道往西走了一段,见有几位农民模样的人聚在一处休息,年长一些的约五、六十岁了,年轻的也都三、四十岁。我问他们前面还有一些什么风景?他们说不知道,我们也是第一次来,前面还没有去。我又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回答说:土门。我说:土门我知道,在宜昌夷陵区,到这里来蛮远呢!我又问他们从事何种工作?怎么来的?他们说:我们是一家人,都在家种田。今天早晨六点多,自己驾车过来,大约用了两个小时。我不禁睁大了眼睛,如今的农民富起来,也改变了观念,舍得花钱旅游,提高生活质量了。

顺一条平坦的横向山道回到“绣球楼”,正准备休息一下后至索道上站乘缆车下山,忽然听到东边山下似乎有人喊起了山歌,我说想去看看,小华说您去吧,我们都不去了,就在这儿等您。我说你们稍等一会儿,然后就去了。来到一个小平台上,只见一位同样穿着民族服装的老者正与身边的游人攀谈,旁边也是悬挂着一张曲目价格表,从上面的简介中知道,这位老者名叫朱宏珍,生于1938年。与前面那位不同的是,他不仅演唱山、民歌,还讲民间故事、打字谜与游客互动。我与老者攀谈起来,我说您不仅演唱山、民歌,还讲民间故事,为游客打字谜?他说是的呀!我看了看他所讲民间故事的篇目,说你这些故事大多是刘德培讲过的,我知道的不少。他说:是吗?接着又问我:客人从哪儿来?对民间故事也有研究?我说:是的,我对家乡潘湾的民间故事进行过搜集整理,出过集子的。他说:哦,那很不错嘛!我也有两、三百个民间故事,出了专集。仿佛是有了一些共同语言,老者又向我打听起宜都的谜语村来,说想去拜访拜访、交流交流,并说宜都作协的周宏主席让我到了宜都,就与他联系,他答应带我去谜语村的。我说周宏主席的确是一位热心的文化人,祝愿您老能如愿成行。他又打了一则自制的谜语让我猜:左看不出头,右看不对头,来了客人它上前头。我正猜着“不出头”应是一个“木”字,还在想后面的两句,他就告诉我说:这是茶杯的“杯”字。见来了一大群游客,他急忙整理好行装,放声高唱起来: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唦,在家不在家?因为是一首流行甚广、耳熟能详的鄂西民歌《六口茶》,所以在他演唱时,很多游客也都随声唱和起来。

告别了朱宏珍老人,已近中午,我们于是径直登上一段山坡,至索道上站乘缆车下山,然后驾车到渔洋关吃午饭。本来准备到一位熟人开的餐馆进餐,可一时又找不到餐馆的位置,几番周折问来电话,可打了几次又打不通,于是就在路边的一家餐馆停车吃饭。待吃完午饭,已是下午两点,妻和小华都直呼累了,说只想午休,于是小华驾车回到潘湾,结束了历时半天的柴埠溪之旅。


本文由叶绍继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作者简介:

叶绍继:夏游柴埠溪|散文

作家叶绍继近照

叶绍继,男,56岁,湖北宜都人,本科毕业,宜都市潘家湾民族中学教师,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宜都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业余从事创作十多年来,作品数十万字,近百篇(首)散文、古体诗散见于各地报刊,编著有地方文化专著《南武当——梁山》,出版有散文集《九月的思念》,曾参与《中国民俗志 湖北宜都卷》的编撰。


审稿:王金花


合作单位:


成都市微型小说学会

成都市青羊区文联、作协主办文学双月刊《琴台文艺》


关注@文学天空,阅读更多精彩作品:


叶绍继:有关票证的记忆|散文

张中信:浪子书(组诗)|古体诗

李心观:行走在青羊|散文

张学文:儿时抓鱼乐|散文

廖晓伟:怀念一条河的前生|散文

孙大权:像雪那样思考|散文

李国军:我们的院子|散文

何民:泥瓦匠十三|散文

孙百川:过年 | 散文

夏仁杰:石磨|散文

张中信:水妖 | 小说

李立纲:同在地球村|小小说

张耀:活下来真好|散文

罗芳:山茶花开|散文

李秋菊:忆爷爷|散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