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意”都来此:从“园林”的变迁,看苏州的“治愈”与艺术传承

 若荷9p16ojzsov 2020-07-01

#引言:

苏州园林,江南之绝。苏州这座城市,临近北方,在隋代大运河开辟之后,成为了南方首先富足起来的地区,悠悠江南,历史底蕴也并不薄弱,隋唐之前,苏州是一座神秘的“温柔水乡”,隋唐之后,苏州高速发展,发达的经济配以江南无限的生命力,让许许多多文人墨客,历史名家都到过此地小住,沉淀人生。因此,苏州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诸多文人,旅者,过客的“心理沉淀”史,是人生阅历,时代特色汇入建筑风格的“文潮”史,他们以或完整或存留的遗迹坐落在苏州城中,绽放苏州耀眼的人性之光。

园林“接力棒”,历史痕迹的传递(一)

“姑苏围城”,可以说苏州的姑苏区,便是如今苏州园林的“心脏”所在。世人对苏州园林最直接的印象便是“拙政园”,可对于在苏州建设园庭的历史来说,建于明代的拙政园,也仅是一个“亮丽”的后辈。

“苏州园林”最早的雏形是“诸侯吴王”的江南林苑,当时称之为“囿”(you)。早在周文王之时,就存在过“灵囿”这一形式的园林建筑,囿是将各具特色的植物,饰物,房屋的装理风格汇聚到一起,成为个性鲜明的的林苑。春秋战国时,吴国定都“苏州”,大致在公元前500年这段时间前后,从寿梦到夫差,诸侯吴王们十分热爱打造园林,因此奠定了苏州园林未来的发展基础。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夏驾湖”以及“长洲苑”,其中唯有“长洲苑”尚有遗迹留存,而著名的夏驾湖,早在宋之时便已经成为陆地。唐代陆广微曾在夏驾湖即将消失前亲临湖区:“夏驾湖,寿梦盛夏乘驾纳凉处。凿湖为池,置苑为囿”。随着时光的推移,苏州建园者越来越多,成为文人仕者的风尚。姑苏区内有著名的“四大苏州园林”,按照时间的排序,北宋“沧浪亭”为最先,其次则到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与“东园”,其中“东园”被改名为如今的“留园”。在苏州建园,本就是一种江南之人的“文思情怀”,除却著名的四大名园,苏州还有数十处园林存在着,大多数为明清所建,但这些历史的痕迹,正是不断传承的线条。

“失意”都来此:从“园林”的变迁,看苏州的“治愈”与艺术传承

据各代历史记载,大多数苏州园林都会在濒临毁灭之际,被后代的文人或商客所挽救重修,例如“拙政园”与“留园”就是因此得以保全。如此可见,苏州园林的传承便成为了一种不可断裂的默契,如同接力棒一般,自古传递,到了近现代的中国,国家也曾数次修补苏州园林,以古书的描述以及苏州文人派的精髓尽力保全苏州园林还有的历史面貌,成为如今我们进入苏州,便可探索的文化建筑瑰宝。

苏州园林的发展轨迹

苏州园林的大量建造是在明清时期,当地园林的发展也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在最早先秦与汉代,苏州园林是属于萌芽阶段,再到后来,热爱山水闲逸,钟情江南的文人情怀开始出现,于是苏州园林才一步步生长着,每一个美妙的园林名称背后,都有着一个时代的历史特色。

①、萌芽:汉晋时代

在生产力低下的春秋战国以及秦汉时期,苏州建造园林也仅是极少的个例。直到汉代生产力逐渐提高,汉代统治者才开始有了闲情逸致建造专属园林,而且不再限于帝王,正是建造阶级的扩大化,让苏州园林的广泛出现有了可能,如汉武帝时期,苏州人朱买臣就曾在苏州建园。到了晋代,晋文人开始热爱山水之景,谢灵运开创风格,苏州这一江南美色宝地,自然成为诸多晋代文人“养育山水情怀”的好地方,著名的“吴中第一园”辟疆园就是出现在晋代。

②、南北汇聚的兴起:唐宋之时

继晋代“山水”情怀兴起后,苏州园林文化趋于平稳发展,之后过渡到隋唐时期,因为道佛等宗教的理念影响,在苏州建园的“信念”没有彻底巩固。直到京杭大运河的出现,南北便捷通道打开,越来越多的北方中原人物南下苏州,苏州园林的风采才被目睹到,再加上南北贸易的逐渐增加,建园者们开始有了足够的财富和设计理念来打造园林,苏州开始有了“半长安”的称谓,在唐代末期,苏州刺史白居易所作的《太湖石记》写的正是在苏州形成的一种“园林文化”,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家居风格之中。到了宋时,苏舜钦就建立了著名的“沧浪亭”,而同样这一时期,“庆历文人”们的开放思想,也推动了苏州园林风格的一次大进步。

“失意”都来此:从“园林”的变迁,看苏州的“治愈”与艺术传承

③、建园高潮:明清时代

这一时期的建园高潮出现,其中根源在于“富人”阶级的增多。例如明代著名商人沈万三,其故乡“周庄”便是在苏州,而《吴风录》更是记载道:“至今吴中富豪,竟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这代表着当时的苏州商人们,富贾们已经以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作为房屋的“装修风格”,因为“石”文化,正是苏州园林的一大亮点。据近现代学者研究,明清之际出现的“苏州园林”风格式建筑几乎达到六百之数,而清代的苏州园林的再次高涨,根源在于延续了明代园林的传承,且在清代嘉靖之后,汉人文化群体的崛起也之息息相关。

园林也有“个性”:写下刻下这江南(二)

苏州园林的“风格”,也是苏州见证历史变换的一个特征。自隋唐之后,苏州的经济地位举重若轻,宋代有言称“苏湖可养天下”,再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这都让当时来到苏州建造园林的文人风格有所改变。

苏州园林以“假山”、“花树”、“水榭”、“塘桥”四种主要物象为园林根本。其实,这样的风格,很大根源还是在于晋代的“山水情怀”。这一时期的“厌仕归隐”情怀,则是一个主要的文人基调,这种思想,恰好成为了后来诸多来到苏州建园的文人仕者的精神指向。如“沧浪亭”,北宋苏舜钦“傍水作亭曰沧浪”,就是其在仕途不顺后,才寄托情怀于苏州,除此之外,“拙政园”的拙政之名正是取于晋代文作《闲居赋》:“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拙政所表示的深意,即“不再牵扯仕途”之深思。所以苏州是古代“文人仕者”的疗伤地,更是文学精神的沉淀地,而除了文学精神以外,苏州的园林,更是各种艺术形式的时代载体。

“失意”都来此:从“园林”的变迁,看苏州的“治愈”与艺术传承

如唐宋时代的“绘画书法”,这种精髓的艺术精神就被融入到苏州园林中去,如今在“网师园”以及“狮子林”中,可以看到一些假山上、石桌上、墙壁上的艺术绘画还有书法的临摹,这个文艺增长的时代,园林更成为了文人们的“纸”,用于标下自我的文艺特色,直至明清,这种习惯都不曾改变,反而还再度高涨。丰富的艺术形式,完美的表达,让苏州不仅仅是拥有苏州园林,更是印刻着许许多多文人们途径此地岁月的痕迹。也正是如此,江南美名远扬,往往说到江南,便是想到苏州,想到苏州的河道,河道上流过的诸多特色的园林。

传统文化与苏州园林的融合特点

①、道家思想的“净土”,文人的港湾

仔细回顾江南,不难发现在真正能在苏州园林定居的“文人仕者”们,大多数都有一个“厌世”的特点,晋代文人厌恶“世家门阀”的垄断,唐宋则是厌恶“党争”,再到明清,苏州默认已经成为“治疗地”,于是便有“拙政”之类的洒脱。这些特色的根本,就是我们中华文化“无为”的一种心灵解放,相对文人而言,无法努力,便看开,以苏州园林为“山水”,放松身心,获得自我的愉悦,十分重要。那么除此之外,对世道觉得不公的文人们也同样如此,因为古代阶级社会壁垒难以打破,对于难以扭转的现状,苏州此地,便是“无为”治愈的湾港。

“失意”都来此:从“园林”的变迁,看苏州的“治愈”与艺术传承

②、个人艺术的“自由廊”

总体而言,住在苏州园林的“文人政客”们,比起彻底归隐的陶渊明之流,是显得较为中庸一些。在唐宋时代,苏州已经成为天下大城市,“富足”、“多彩”便是主要特征,他们已经难以离开丰富的世界,只有在此定居,才能保证个人瑞敏的持久,以此创作出好的作品,或者再次“入世”,继续为官。丰富的,正在生长的文艺文化,也同样保证了他们将“个人标记”留在园林中的文学底蕴,归根结底,苏州是“文化汇聚”的江南,更是另类人生的多彩江南。

江之南,苏园是故事的港(三)

时至今日,苏州园林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既陌生又应该熟悉的“景点特色”,陌生在于它们悠久的过去,古人们抚摸过的门廊痕迹,而熟悉,则是它们的的确确承载了中华文化的诸多底蕴,先是精神,再到具象化的艺术,构成的是我们“万变不离其宗”的传统文化。

江南美名,除了景致的华丽,其次,便是岁月印下文人身影,所反馈给我们的那种独特温柔。每一个园林,都承载着一个或多个美丽的故事,那些栩栩如生的先辈们,慕名而来到苏州,搭起美丽的庭院,作下明志的诗篇。从春秋战国所留下的遗迹,再到明清时极力保存的珍宝,走入苏州,向我们走来的不仅仅是苏州的风月与空气,更是江南的承载和记忆。

园林之下的闲逸,原来你,是一个这样的苏州。

“失意”都来此:从“园林”的变迁,看苏州的“治愈”与艺术传承

结语:

苏州的最大特色,是传承与美景糅合的“江南传说”,古典与恬静在苏州汇聚,被苏州文化所熏陶过的灵魂,都曾是古代文人学者中高名之辈。因此,苏州园林是优秀者的一种传承,留下痕迹,或许要比途径此地更为重要,这些文化和历史,见证了苏州的“治愈”的能力,也锁上“欲望”的追逐。


参考史料:《吴郡志》《苏州府志》《苏州园林的历史文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