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节疼痛是中医痹症范畴吗?朱春芳医生:需辨证施治才能更有效

 tjboyue 2020-07-01

  痹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痹症的发生,由于腠理空疏,营卫不固,风寒湿邪得以乘虚侵袭所致。所以《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也。”但人体的素质各有不同,风寒湿邪也各有偏胜。


  风寒湿邪侵袭后,若偏于风胜者,为行痹;偏于寒胜者,为痛痹;偏于湿胜者,为着痹。如素体阳盛,内蕴化热,也可以成为热痹。痹症迁延不愈,病邪由浅入深,由经络而侵及脏腑。即《内经》所谓“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的演变过程,故本病日久,除可出现心痹外,又通常存在着肝肾不足的证候,使病情较为顽固难治。

  痹症不仅是“风”、“湿”,还有“寒”与“热”,它们阻滞于经络,导致肌肉、关节与筋骨发生疼痛、麻木酸楚、重着(沉重感)等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关节肿胀、局部灼热的炎症表现以及运动功能障碍。痹症与五脏有一定的关系,中医根据病邪的不同将痹症分为6个种类,接下来我给大家一一介绍。


  1、行痹(风痹)

  行痹以风邪为主,寒、湿邪为辅。证候表现为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

  行痹的病根在于风邪痹阻经络,气血不通。因此,治疗行痹应当遵循祛风通络、散寒除湿的法则。


  2、痛痹(寒痹)

  痛痹以寒邪最盛。证候表现为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痛痹的病根在于寒邪阻滞经络,气血难以正常运行。因此,治疗痛痹应当遵循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法则。


  3、着痹(湿痹)

  着痹多见于下肢,以湿邪最盛。证候表现为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着痹的病根在于湿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因此,治疗着痹应当遵循除湿通络、祛风散寒的法则。


  4、热痹

  风湿热痹以热邪为重。证候表现为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

  热痹的病根在于风湿热邪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通。因此,治疗热痹应当遵循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的法则。


  5、痰瘀阻络

  阻络是痹症“久病入络”,尚未损失脏腑或者脏腑损失较轻。证候表现为痹不愈,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舌有瘀点淤斑,苔腻,脉涩。

  痰瘀阻络病根在于痹症日久,“湿聚为痰”,痰淤堵于经络。因此,治疗痰瘀阻络应当遵循化痰祛瘀、搜风通络的法则。


  6、久痹气血亏虚

  痹症日久不愈,损失肝肾之气,筋脉失与滋养。证候表现为久痹不愈,肢体倦怠,腰脊冷痛,舌淡,苔白、脉细。

  久痹气血亏虚病根在于肝肾的亏虚。因此,治疗久痹气血亏虚应当遵循祛风除湿散寒,补益气血肝肾的法则。


  中医治疗痹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辨证施治、分证论治,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调整药方以及药物的剂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我是朱春芳医生,擅长利用中医诊治:糖尿病、痛风、胃肠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半身不遂、面神经麻痹、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风湿病、湿疹、痤疮、皮炎、带状疱疹、鼻炎、结肠炎、失眠、肝胆疾病、甲状腺病及妇儿科等疑难杂症。如果还有哪些患者或者家属,对风湿疾病方面的知识还有疑问,请在平台留言,我会给大家详细解答相关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