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帝亲情深厚,但划了一条红线,妈妈一点就通、兄弟略显迟钝

 春秋砚 2020-07-01

康熙朝,兄弟间夺嫡斗得你死我活,雍正最终胜出。鉴于亲身经历,他实行了密储制度,不明立太子,而是将传位诏书封于密函,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以避免皇子间的恶性竞争

身为雍正的继承人,几乎就不是秘密。因为弘历是被康熙看中的皇孙,亲自教养于宫中,连雍正自己继承大统,也多少是沾了这个儿子的光,且几个儿子中,论才能、人品无人能出弘历之右,两方合力共同作用,乾隆即位得极其顺利,开创了清朝传位的先河。

对生母,乾隆的孝顺可为天下表率,对待没有夺嫡之争的兄弟,乾隆也给予了宠爱。但无论如何孝顺还是友爱,他都以帝王之尊划下了一道红线,后宫贵如太后、宗族亲如兄弟人等都不得逾越

一、别管宫外之事,太后一点就通

如康熙帝所言,乾隆的母亲是个"有福之人"。她虽然生下弘历,也还是个不起眼的藩邸格格。雍正即位才封为熹妃,雍正八年晋封熹贵妃。

雍正十三年其子弘历即位,尊为皇太后。她的福气终于开始步入正轨。

即位不久,乾隆就下令修缮畅春园中供给皇太后的居所。当太后在京城呆腻了,1741年,乾隆携太后到避暑山庄巡游,太后玩得高兴,甚至儿子到木兰围场行猎也要跟着。

乾隆一想,老太太爱旅游,那就下江南吧。乾隆帝"奉皇太后安舆出巡",既巡视了各地,又传播了孝道,一举两得。乾隆三次南巡、三次东巡,三至五台山,以及谒东陵、猎木兰,带着母亲跑了半个中国。太后在84岁时还登泰山,乾隆诗云:

"八旬五母仍康步,六十六儿微白头。上瑞古今真此罕,后言是否听其浮。"《清史稿》

即使在当下,要是在山路上看到一个66岁头发微白的儿子身边,还有一位健步而行的85岁老太太,那也是一件值得网红的直播,更不要说那个普遍寿命六十多到头的时候了。

除了户外游玩,逢年过节,少不了乾隆率王公大臣行礼庆贺,到太后生日,寿诞更是隆重。太后八十大寿时,六十多岁的乾隆亲自下场舞蹈,为母祝寿。

乾隆至孝如此,但也不轻忽原则。乾隆帝即位的第三天,就发谕旨,告诫宫中太监宫女:

"凡国家政事,关系重大,不许闻风妄行传说,恐皇太后闻之心烦。"《清史稿》

说白了,后宫不得干政。前朝的事老人家不知道,自然就不会瞎掺和。但几年后的一天,太后与皇帝聊天时提出要求:听说顺天府东面有座庙宇很灵验,但年久失修,有垮塌的迹象,你能不能拨点钱修修。乾隆立即应承。

但一离开太后,他就传来太后身边的太监张保和陈福,严厉训斥:后宫的事,太后做主,外面庙宇的事情,谁给太后嚼得舌头,这是该让太后知道的吗?又再度下旨:

"宫闱以内事务,一切仰承懿旨,岂有以顺从盖庙修寺为尽孝之理?……嗣后如遇此等事务,陈福等不行奏止,轻意举动,多生事端,朕断不轻恕。"《清史稿》

严旨训斥太监,太后从中明白了背后的含义,再不问宫外之事。此后,母慈子孝一如既往,其乐融融没有隔阂。

这个小插曲看似静水微澜,却是彰显了乾隆对后宫及宦官的高度警觉,态度鲜明,根本不给祸患留下一丝冒头的可能。

二、一同长大的弘昼

五阿哥弘昼与乾隆同岁,他们一同启蒙读书,同吃同玩,是从小的玩伴

相较于聪明绝顶的弘历,弘昼的存在更像是衬托前者的能力。一起读书时,弘历过目成诵,而弘昼与常人无异。每当此时,学霸的心情一定很好,乾隆不会以为这么个平庸的弟弟是个威胁,反而,兄弟情深。

即位后,乾隆将雍正旧邸及财物全赐给了弘昼。但弘昼早期似乎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依仗与皇帝的特殊关系,肆意妄为,在朝堂上殴打大臣、欺凌下属,乾隆忍耐了几次。直到一天,正大光明殿上监考八旗子弟,时间漫长到了饭点,弘昼请皇帝退朝就食,但乾隆迟迟未动。

"弘昼少骄抗,上每优容之。尝监试八旗子弟於正大光明殿,日晡,弘昼请上退食,上未许。弘昼遽曰:上疑吾买嘱士子耶?"《清史稿》

连我也不相信么!弘昼发起了小脾气。乾隆被质问得愣住了,却是忍着没有说话,退朝离开了。第二天,弘昼向皇帝请罪,乾隆也对他给予了告诫:

"明日,弘昼入谢,上曰:使昨答一语,汝齑粉矣!"《清史稿》

这是非常严厉的警告了。虽为兄弟,更是君臣。但也由此看出,乾隆对兄弟之情的维护,甚至不惜克制自己的帝王尊严。

在随后的日子,弘昼虽有所收敛,但性子跳脱的他,还是弄出了事。在一次给皇太后请安时,他与乾隆的另一个弟弟弘曕,礼仪上出错,占了皇帝的位置。受到了罚王俸三年的惩治,可算是一个数额重大的经济处罚。

弘昼也许明白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他的选择就是干脆什么都不做。他最喜欢在家中为自己举办丧礼,看别人一遍遍地筹划安排:

"人无百年不死者,奚讳为?尝手订丧仪,坐庭际,使家人祭奠哀泣,岸然饮啖以为乐。"《清史稿》

对他的行为,乾隆虽然气恼,但无从干涉,也就懒得搭理

公元1770年,爱新觉罗·弘昼去世,时年57岁。

三、守财奴的小弟弘曕

弘曕比弘历小约22岁,是名副其实的小弟。乾隆很喜欢这个幼弟,特意为他请了名师、诗人沈德潜为弘曕的老师。在沈德潜的培养下,弘曕学有所成,善诗词,雅好藏书

与弘昼一样,乾隆为他提供了优渥的环境,果亲王无后,弘曕被过继承袭了果亲王。他也颇为富有:

"在诸王中较为殷富,弘曕既得嗣封,租税所入,给用以外,每岁赢余,不音矩万。"《清史稿》

弘曕好财,但并不享受奢侈铺张,甚至在家还是蛮节俭的。这感觉,天性就有守财奴的潜质。

他的俸禄已经很高,但还是不满足,各种敛财。他开设煤窑、强占平民产业,利用职位强买强卖,使皇家名誉受损。最过分的是,他居然试图参与朝廷官员的选用牟利,这触动了乾隆的警戒线。他严厉斥责了弘曕:

"冥心干预朝政毫无顾忌,一至于此,此风一长,将内务府旗员之不已,外而满汉职官,内而部院司寺,势将何所不可……朕实为之寒心。"《清史稿》

乾隆准备惩戒弘了。恰在此时,发生了弘昼、弘曕向皇太后请安,所跪位置错占了皇帝跪坐之地的事件,乾隆下令:交罚银一万两,降为贝勒,罚王俸三年。

弘曕被骄纵惯了,从没受到过这样的训斥和惩罚,关键是这个经济处罚正是他的命门,格外心疼抑郁,再加上对皇帝哥哥震怒的恐惧,一病不起

得知弘曕病重,乾隆大吃一惊,连忙亲临慰问。弘曕不敢大意,在床上挣扎着起身叩首谢罪。乾隆帝哽咽着拉住弘曕的手,试图抚慰他:

"以汝年少, 故稍加拂拭,何愧恧若此?"《清史稿》

因为你年纪小,稍加惩罚,是为了纠正你的行为,怎么就病至如此呢。乾隆马上又恢复了弘曕的封爵,但却仍然没能挽留住他的性命。

不知道如果乾隆把那笔罚没的1万两银子也退还给他,他的心情是不是就会好起来,病是不是也能不治而愈了呢,毕竟他的天性就是聚财啊!

公元1765年,爱新觉罗·弘曕病逝,时年33岁。

结语:

乾隆重视亲情,也恪守原则。他博览群书、熟知历史,从朝代兴替中总结教训,深悟防微杜渐之理。

与太后、兄弟的关系,牵扯到动摇国家安定的三种隐患:后宫干政,宦官误国,宗室强大

太后掌管后宫、牵涉到宦官,红线是不准参与外朝之事。太后一点就通,此后母子共享福寿。

两个弟弟属于宗室,乾隆不让他们担任国家核心军机大臣的职责,给的都是闲职。只要安心做太平王爷,就会兄友弟恭。但两个弟弟似乎都有些茫然无措。

乾隆的红线,其实很清楚,就是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能侵犯君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