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法举隅(3)

 虹72 2020-07-01

转自:pyjf628的博客

词法举隅(3)--目录+文本<101-150>

《词法举隅》一零一、“不犯本位”  

《词法举隅》一零二、借典写志  

《词法举隅》一零三、反跌式顿挫  

《词法举隅》一零四、形神兼备  

《词法举隅》一零五、借古人而美今人法  

《词法举隅》一零六、反笔入题  

《词法举隅》一零七、“卒章显其志”  

《词法举隅》一零八、以已衬人,以诗喻词  

《词法举隅》一零九、用鸟语言怀  

《词法举隅》一一零、辐射方式  

《词法举隅》一一一、比兴手法  

《词法举隅》一一二、托喻  

《词法举隅》一一三、“剥笋”法  

《词法举隅》一一四、上片问、下片答  

《词法举隅》一一五、扇形结构  

《词法举隅》一一六、善用补笔  

《词法举隅》一一七、连类而及  

《词法举隅》一一八、双层衬托  

《词法举隅》一一九、虚实结合  

《词法举隅》一二零、“虽作景语而人在”  

《词法举隅》一二一、两两比较  

《词法举隅》一二二、若即若离的指代法  

《词法举隅》一二三、层深而浑成  

《词法举隅》一二四、设喻指人  

《词法举隅》一二五、烘染衬托,旁敲侧击  

《词法举隅》一二六、模糊美  

《词法举隅》一二七、虚笔传神  

《词法举隅》一二八、让步句式  

《词法举隅》一二九、曲折委婉,深沉含蓄  

《词法举隅》一三零、双层结构  

《词法举隅》一三一、正笔写心,曲笔传情  

《词法举隅》一三二、利用补白  

《词法举隅》一三三、对照、对比  

《词法举隅》一三四、不出本题  

《词法举隅》一三五、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词法举隅》一三六、“烘云托月”一  

《词法举隅》一三七、一语双关  

《词法举隅》一三八、上隐下露  

《词法举隅》一三九、宕开  

《词法举隅》一四零、问鼎名篇,“阔占地步”  

《词法举隅》一四一、“合用虚字呼唤”  

《词法举隅》一四二、对比、衬托  

《词法举隅》一四三、虚则实之  

《词法举隅》一四四、言在意外  

《词法举隅》一四五、蓄势于前,急转于后  

《词法举隅》一四六、“处处照应”一  

《词法举隅》一四七、“无理而妙”二  

《词法举隅》一四八、以景衬情,景中见情  

《词法举隅》一四九、移情于物,“无理而有情”  

《词法举隅》一五零、从现在设想将来谈到现在

——————————————————————————————————————

《词法举隅》一零一、“不犯本位”  

文心斋按:本博客先前发布的《词法举隅》100例,有幸在我的故乡《杜湖》文学杂志(季刊)2017年第4期上发表。从今天开始,将继续发布其续篇,以飨各位。

辛弃疾《念奴娇》(少年握槊):“少年握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袖手旁观初未识,两两三三而已。变化须臾,鸥翻石镜,鹊抵星桥外。捣残秋练,玉砧犹想纤指。   堪笑千古争心,争闲一胜,拼了光阴费。老子忘机浑谩与,鸿鹄飞来天际。武媚宫中,韦娘局上,休把兴亡记。布衣百万,看君一笑沉醉。”

这首词是咏双陆的。双陆本是胡戏,子随骰行,若得双陆则无不胜,故名。(《五杂俎》)上片歇拍“捣残”二句写战胜对方。古代妇女往往于秋夜月下捣衣,玉砧指的是捣衣石。故“捣残秋练”,似喻指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玉砧犹想纤指”,写胜利给人留下美好印象。作者不说胜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说“玉砧”至今还想着他的纤指,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就是前人词话中常说的“不犯本位”(刘熙载《艺概》)

另外,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纤香凝。”,黄蜂尚且如此,则人可知矣。所用手法与此相同。

《词法举隅》一零二、借典写志  

辛弃疾《水龙吟》(稼轩何必长贫):“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者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   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零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

这是一首写怀词。上片借颜回自许,以孔丘反衬,抒发他乐天知命、伴泉而居的高洁情怀。“人不堪忧”以下一韵,他借颜回过着箪食瓢饮的简朴生活而不丧失精神上的快乐的例子,来表明自己如同颜回一样的精神状态。并且“贤者”的评语,分明是他借孔子对颜回的生活态度的赞美,来表明自己的赞美。末韵他就借颜回的口气,来责问孔子,问他既然认为颜回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值得赞美的,并且他自己也说过饭蔬饮水,乐在其中的话,那么他为什么又东奔西忙,做那栖栖惶惶的“丧家犬”呢?这个问句,就孔丘的言行不一来发问,借对孔子言行不一的责备表明了自己坚实其志的用心。

下片以泉自写,抒发他远世自高、遁世无闷的情怀。结韵化用许由摔瓢的典故,以瓢作禅喻,托讽现实:瓢有声而碎,何如作哑而自全,含有对于不让其鸣的世局的不满和嘲讽,亦有远世自高之意。通篇取用与泉、与瓢有关的典故来抒情写意,是谓借典写志法。

《词法举隅》一零三、反跌式顿挫  

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圹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云遮断,频倚栏杆不自由。”

此词从对面写来,伤离怨别。上片泛咏“离恨”,下片正面敷写她的相思之貌。最后一韵结得十分沉痛,十分无奈,把一个为情所困、无计可施的伤心人的痛苦写到了极处。她说自己并非不知道登眺的无益,并非不知道情人已经远在浮云之外,他们之间已经隔着重重云山,但是却控制不了自己一再倚栏眺望的念头。这里的“情知”与“不自由”(不由自主的意思)之间形成的心理活动,便是反跌式顿挫。它把处在迷恋状态中的人的心理状态揭示得如此透彻,作者竟然会有这样深挚的心理体验,并且能用笔墨,把这几乎不可言说的情感言说出来,真令人叹为观止!

《词法举隅》一零四、形神兼备  

辛弃疾《小重山》(倩得熏风染绿衣):“倩得熏风染绿衣。国香收不起,透冰肌。略开些子未多时。窗儿外,却早被人知。   越惜越娇痴,一枝云鬓上,那人宜。莫将他去比荼蘼。分明是,他更的些儿。”

这是一首咏物词,是咏茉莉的。词的上片写茉莉之香。“国香”以下五句,前二句实写,言其香冠绝他花,浸入冰肌,经久不消。后面三句虚写。花刚一开,便被窗外人闻到,则其花香之浓,飘逸之快之远,便不言自知了。词的下片写茉莉花之形态。“越惜”三句,言茉莉花惹人喜爱,非常娇贵,戴在那人鬓上,正相宜,以人衬花,言人美花更美。“莫将”三句,则以花比花,因为茉莉花小巧玲珑,荼蘼无法同他相比。这样,上片写其香,下片写其形,可谓形神兼备。

《词法举隅》一零五、借古人而美今人法  

辛弃疾《贺新郎》(老大那堪说):“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此词起首三句可释为:老去无可称说,而今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友谊。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是一个以天下为已任的名士;孟公:西汉名士陈遵字孟公,他性情豪爽,嗜酒好客。二者均暗喻陈亮,说自己和陈亮“臭味相投”,关系亲密。这里取用历史上有名的同姓人物,来比喻实是赞美友人的高尚品德,并表明自己和他气味相投,颇有情缘,是谓:借古人而美今人法,亦可谓“稼轩笔法”。

《词法举隅》一零六、反笔入题  

辛弃疾《踏莎行》(夜月楼台):“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本词写悲秋情怀,不从正面写来,却从乐处着手,起韵写中秋时节家中人情的欢洽。尚未消减清光的秋月照着带湖的楼台,桂花的幽香飘满庭院,人们喜笑欢洽,无往而不宜,一切呈现出和美圆满的状态,根本没有悲秋之情的藏身之处。这是反笔入题的手法。

《词法举隅》一零七、“卒章显其志”  

辛弃疾《水调歌头》(相公倦台鼎):“相公倦台鼎,要伴赤松游。高牙千里东下,笳鼓万貔貅。试问东山风月,更着中年丝竹,留得谢公不。孺子宅边水,云影自悠悠。   占古语,方人也,正黑头。穹龟突兀,千丈石打玉溪流。金印沙堤时节,画栋珠帘云雨,一醉早归休。残子亲再拜,西北有神州。”

这是一首送别词,是送施枢密圣与帅江西的。全词紧紧围绕从“枢密”到“江西帅”的这一主轴展开构思描述,不即不离,而又若即若离,腾挪变化,曲折委婉,饶有韵致。

徐孺子,江西南昌人,躬耕食贫,不应征辟,被时人目为高士。南昌著名景物为滕王阁,王勃《滕王阁》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孺子”二句综合运用上述典故,言南昌为人文荟萃之地,是非常令人向往的。古人说,词以“不犯本位”为高。作者不直接言其帅江西,而使用徐孺子和滕王阁加以点化,暗示其出任江西安抚使之职,含而不露,令人神驰。下片“金印”二句亦应作如是观。“金印”句写其入朝为相,“画栋”句运用《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映带其帅江西的仕宦生涯。

末二句“残子亲再拜,西北有神州。”,希望他不要忘记中原业已沦陷,要致力于抗金北伐,收复失地。作者采用了“卒章显其志”的写法,把上述一切高人逸士,高官厚禄,统统集中起来,作为末二句的衬托,使末二句的确有“四两托千斤”之力。

《词法举隅》一零八、以已衬人,以诗喻词  

辛弃疾《浣溪沙》(妙手都无斧凿瘢):“妙手都无斧凿瘢,饱参佳处却成颦。恰如春入浣花村。   笔墨今宵光有艳,管弦从此悄无言。主人席次两眉轩。”

这是一首唱和词,是和赵景山所赋溪台词的,词的内容主要是赞扬赵景山词,兼及其人。

词的上片,“妙手”句言其写作技能高妙。“饱参”句写作者对赵词的研读。言其仔细地反复地用心体味赵词的佳处,参悟其艺术真理;同时又对照赵词反省自己,因自愧不如,却不得不紧皱眉头,以已衬人,进一步说明赵景山词成就之高超。“恰如”句总写自己读赵词的感受。浣花村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居之处,“入浣花村”,实际是说进入杜诗的妙境。以诗喻词,生动而形象地说明赵景山词在词史上已达到杜甫诗那样极高的境地。

下片换头不换意。过片二句用反衬的手法继续写他对赵词的评价,写赵景山词的巨大影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更进一步肯定了赵词创作之伟绩。

《词法举隅》一零九、用鸟语言怀  

辛弃疾《添字浣溪沙》(记得瓢泉快活时):“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   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

全词寓庄于谐,以自我调侃的口吻,写无奈悲愤的心情。下片末三句用鸟语言怀:鹧鸪啼叫的声音如“行不得也——哥哥!”,他是以此寄寓不仅抗金复土的事业被阻挠而行不得,而且即在福建提刑任上,也还多处受到掣肘,寸步难行。鹧鸪已说了“行不得”,杜鹃再来劝他“不如归。”。这就将他因寸步难行而归心复起的心思,写得活泼风趣,将悲愤打入幽默之中。

另外,冯延巳《虞美人》:“玉钩鸾柱调鹦鹉,宛转留春语”,亦是。

《词法举隅》一一零、辐射方式  

辛弃疾《西江月》(贪数明朝重九):“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有得许多愁,只有黄花如旧。   万象亭中殢酒,九仙阁上扶头。城鸦唤我醉归休,细雨斜风时候。”

这首词在写作上采取的是辐射方式。上片由外及里,落脚于咏菊;而下片则由内及外,以充分描写醉酒反衬其咏菊。咏菊就是咏隐逸。故作者通过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描写,突显了他的隐逸情趣。而他这种隐逸情趣又若隐若现地散见于字里行间,故此显得空灵而又有韵味。

《词法举隅》一一一、比兴手法  

辛弃疾《行香子》(好雨当春):“好雨当春,要趁归耕。况而今已是清明。小窗坐地,侧听檐声。恨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   花絮飘零,莺燕丁宁,怕妨侬湖上闲行。天心背后,费甚心情。放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

这首词是告归未得请准时之作。全词基本上是采用比兴手法,借南方清明节时阴晴无定的天气变化,来形容朝庭政治气候的风云难定和天子故意使君威不测以使人不安。措词用语深刻地表明了词人在盼望消息时心情的焦虑和烦闷,也隐隐传达出他对于当政者耍弄手腕的不耐和蔑视。

《词法举隅》一一二、托喻  

辛弃疾《瑞鹤仙》(雁霜寒透幕):“雁霜寒透幕。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美。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瑶池旧约,鳞鸿更仗谁托。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

这首词运用托喻结构,采用拟人手法咏溪上梅花。上片运用想像、比拟手法,正面赋写梅花的形神。下片除了运用想像、比拟手法外,还兼用了比兴手法,来表现梅花值得痛心的不遇命运。

花与人同感同构有特点,在词的上片就已形成,但上片由梅花——美人——作者,它的托喻结构是十分曲折深隐的。而在下片,美人的环节已被隐去,花直接成为失意作者的抒情代体,托喻的用意更明显。直到结韵,一个“伤心”,泯灭了花与人的形神之隔,使托喻变为作者对于梅花感同身受的体验了。

《词法举隅》一一三、“剥笋”法  

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本词在表情达意上,采用层层剥笋的见心法,由愁——时间之愁——功业难成之愁——游宦成羁旅之愁,这样就由远而近,填充了越来越具体的生命痛苦,让读者通过他的“剥笋”法抒情,越来越清晢地看见了他愁苦的来处。感情浓郁,措意生动,妙用暗喻,韵味深厚。

《词法举隅》一一四、上片问、下片答  

辛弃疾《卜算子》(一饮动连宵):“一饮动连宵,一醉长三日。废尽寒温不写书,富贵何由得。   请看冢中人,冢似当时笔。万札千书只恁休,且进杯中物。”

这首词上片写饮酒不写书,下片对“饮酒不写书”的原因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这种前问后答的结构形式,使词的层次清楚,上下联系紧密,起得自然,结得圆满,具有回环往复之妙。

《词法举隅》一一五、扇形结构  

辛弃疾《水调歌头》(高马勿垂面):“高马勿垂面,千里事难量。长鱼变化云雨,无使寸鳞伤。一壑一丘吾事,一斗一石皆醉,风月几千场。须作猬毛磔,笔作剑锋长。   我怜君,痴绝似,顾长康。纶巾羽扇颠倒,又似竹林狂。解道澄江如练,准备停云堂上,千首买秋光。怨调为谁赋,一斛贮槟榔。”

这是一首即席赋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叶仲洽诗画双佳而遭际不遇的伤才惜士之情。本词采用了“扇形结构”:开篇两韵,直奔主旨,伤恨世人的不知爱才士;结韵既哀友人的不遇,又表明了自己的爱士之情;至于中间部分,则分写其人品、酒品、画品、诗品,呈现出平行的扇面形态。它们与前后三韵的“边骨”,结合成扇形结构。

《词法举隅》一一六、善用补笔  

辛弃疾《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善用补笔。比如三四两句写季节和雨水,对于起韵二句的云气和溪声,就能够补足;过片一韵,对于作者为何前来小饮,也能形成补充交代。这些补笔,使结构显得紧凑、完密,显示了作者巧于剪裁与安排而不见人工痕迹的本领。

《词法举隅》一一七、连类而及  

辛弃疾《最高楼》(花好处):“花好处,不趁绿衣郎。缟袂立斜阳。面皮儿上因谁白,骨头儿里几多香。尽饶他,心似铁,也须忙。   甚唤得、雪来白倒雪。更唤得、月来香杀月。谁立马,更窥墙。将军止渴山南畔,相公调鼎殿东厢。忒高才,经济地,战争场。”

这是一首咏梅词。词的上片主要写梅花之洁白,兼及其香。下片主要写梅花之香和梅实之味。“将军”以下五句写梅实。前二句引用了《世说新语·假谲篇》和《尚书·说命下》两个典故,后三句承上两句,写梅实的作用。言梅既可借以喻指经世济民,又可以在战争中发挥应有作用。这五句虽离梅花较远,但其仍在“梅”部之内,虽属连类而及,却不背离题旨,反而丰富了词之内容,拓宽了赋梅的领域,于此可以见出作者纵横驰骋的笔力。

《词法举隅》一一八、双层衬托  

辛弃疾《卜算子》(珠玉作泥沙):“珠玉作泥沙,山谷量牛马。试上累累丘垅看,谁是强梁者。   水浸浅深檐,山压高低瓦。山水朝来笑问人,翁早归来也。”

这首词用了双层衬托的写法。上片写富贵不可恃,前二句对后二句是反衬。下片写山水之乐,上片四句对下片四句又是反衬。全词写得生动形象,对比强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另有一首《卜算子》(百郡怯登车),亦用此法。

《词法举隅》一一九、虚实结合  

辛弃疾《西江月》(一柱中擎远碧):“一柱中擎远碧,两峰旁耸高寒。横陈削就短长山,莫把一分增减。   我望云烟目断,人言风景天悭。被公诗笔尽追还。更上层楼一览。”

这是一首登临词,作者是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的。开头两句描绘山的形状,从感觉入手,写两峰之高;从视觉落笔,状远山之绿。“横陈”两句写山、峰配搭之巧妙,进一步坐实了山色之美。上片四句是实写。下片四句则是虚写,用虚拟的手法烘托出山色之美。虚笔传神,写尽了登临之意。

《词法举隅》一二零、“虽作景语而人在”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栏杆。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一派秋景。首两句以“叶叶”接“细细”,叠字用得妙不可言。试想一下,能在室内听到窗外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的人,肯定不会是正在劳心劳力或弦歌自娱的人,他一定是正处于寂寞无聊的境况之中。这就是所谓“虽作景语而人在”之意。

《词法举隅》一二一、两两比较  

晏殊《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穷处。”

这是一首写离别相思的词。下片四句有三层意思,每一层都用两两比较的手法来表现“多情苦”这一主题。“无情不似多情苦”,这可以说是一种相反情况的比较。“无情”本来是不好的,但因为不会有思念的烦恼,现在反而教词人羡慕。这一比较强调了苦情的难以忍受。“一寸还成千万缕”,这是一种自身不同现象的比较。心称“寸心”,看起来很小,似乎容不下多少东西,想不到现在竟弄出千丝万缕的思绪来。这一比较表现了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心态。“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这是相同情况的比较。“天涯地角”是广大遥远的空间;“相思”也是无边无际的,正有其相同之处。词人就用这两者来作比较,特抑彼“有穷时”而扬此“无尽处”,从而把相思之苦推到了极点。

《词法举隅》一二二、若即若离的指代法  

韩缜《凤箫吟》(锁离愁连绵无际):“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人。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高楼,尽日目断王孙。   销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

这是一首咏草名篇。通过咏芳草来写离别,叙事抒情,时时处处都不离芳草,全篇却找不到一个“草”字。

试看上片,首句“连绵无际”——“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诗经》),一语双关,既形容愁思之不尽,又关合传统意象上常用来比喻愁思不尽的连绵无际的芳草。“来时陌上初熏”——系用“闺中风暖,陌上草熏”(江淹《别赋》)句意。“珠露”:以露代泪,把眼泪比作草上的露珠。“长行长在眼”两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暗暗切合芳草之无处不有。“目断王孙”——“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李重元《忆王孙》)、“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林逋《点绛唇》),道出了思妇空自怅望的别恨。

下片,“池塘别后”—— 系用“池塘生春草”(谢灵运)句意。“绿妒轻裙”:则反用牛希济“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词意,以绿草妒忌罗裙之碧色,来衬托伊人之明媚可爱,从而由草及人,更增添了对她的怀念之情。“绿”指代草而又拟人化。“缓步香茵”:缓步于芳草铺成的绿绒毯上。“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李希夷《代悲白头翁》)、“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相送》)、“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淮南小山《招隐士》)句意中化出,羡慕芳草能年年转绿,生意长在长新。末尾两句,“遍绿野”:再紧扣芳草,并环顾发端“连绵无际”、“陌上初熏”;“嬉游醉眼,莫负青春。”:直承前“朱颜”几句意,又双关人与草,是莫负年华,也是莫负芳草如茵的春光。

总之,作者调动了各种语言手段,把抒离愁与咏芳草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虽句句与所咏之物相关,却不出现物名,运用若即若离的指代法,是修辞上的一种讲究。

《词法举隅》一二三、层深而浑成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又见冯延巳的《阳春集》。写得景深、情深、意境深,特别是篇末两句更是写得层深而浑成。所谓“层深”:眼,是一层;泪眼,又是一层;花,是一层;问花,又是一层;泪眼问花更又是一层;最后一层,问花既已是痴想,而花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则使痴想的人完全绝望了。所谓“浑成”:是指不能靠苦思冥想,蓄意刻画,而是情有所至。意到笔随。清人毛先舒说得好:“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作词者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或欲举其似,偶拈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古今词论》)上述两句,寓深于浅,曲折层深,是两者兼备的典范。

《词法举隅》一二四、设喻指人  

欧阳修《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这首词又见冯延巳的《阳春集》。词的上片全用深闺怨女的内心独白组成,开篇首句称其丈夫用“行云”一词代之,设喻指人,含蓄而耐人寻味。在这里,指人的喻意有两重:一是说丈夫之行踪飘忽不定,犹天上之行云,一走而不知去向;二是讥丈夫在外眠花宿柳,找女人寻欢。所用都是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梦见能行云作雨的巫山神女的典故,是明知而故问。“不道春将暮”的“春”,其喻意也有两重:不但说春天的大好时光,更是指自己的少女青春,是说丈夫一点也不管家中年轻美貌的妻子会在孤寂苦闷之中,如春花之逐渐凋谢。

《词法举隅》一二五、烘染衬托,旁敲侧击  

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这是一首离别的哀歌,明白简洁,叙事与抒情融合成一体。末尾两句避开了正面述说,借用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意境,改写红蜡泪,让无情之物染上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说它也在为多情人着急,感到无可奈何,只是徒然地替人不断地流着蜡泪。在这里,作者运用烘染衬托,旁敲侧击的手法,借红烛来写自己内心的哭泣。

《词法举隅》一二六、模糊美  

辛弃疾《鹧鸪天》(浓紫深黄一画图):“浓紫深黄一画图。中间更有玉盘盂。先裁翡翠装成盖,更点胭脂染透酥。   香潋滟,锦模糊。主人长得醉工夫。莫携弄玉栏边去,羞得花枝一朵无。”

这首词赋牡丹。上片写众芳,选取了三种牡丹:魏紫、姚黄、玉盘盂作为代表来描写。下片写个体,写弄玉(白牡丹),对牡丹作典型刻划。“香潋滟”二句写牡丹之香与色,历代文人都把国色、天香作为牡丹的代称。作者说“香潋滟”,也就是牡丹香波四射,不仅写出了其香之浓烈,造语也很新奇。“锦模糊”写其色,言其色如锦,模糊一片。这两句既可看作上片对三种名花描绘的延续,也可以说是对弄玉色香的特写,是二是一,真情莫辨,也是一种模糊美。

《词法举隅》一二七、虚笔传神  

辛弃疾《鹧鸪天》(去岁君家把酒杯):“去岁君家把酒杯。雪中曾见牡丹开。而今纨扇薰风里,又见疏枝月下梅。   欢几许,醉方回。明朝归路有人催。低声待向他家道,带得歌声满耳来。”

这首词亦是咏牡丹的。牡丹富贵艳丽,人称花王,咏牡丹者大多由此着墨。而此词则不同,它不正面描写牡丹,而是写看牡丹者的种种形态与感受,以衬托牡丹之美。上片写先后两次赏牡丹,下片浓笔重墨写对两次赏牡丹的美好感受,作生动而具体的描叙。全词虽然没有一字写牡丹之美,但通过赏花者一赏再赏,以及赏牡丹时的流连忘返、欢声不绝的情景,把牡丹之美巧妙地烘托出来,可谓匠心独运,风格别具;虚笔传神,绝妙之至。

《词法举隅》一二八、让步句式  

辛弃疾《江神子》(两轮屋角走如梭):“两轮屋角走如梭。太忙些,怎禁他。拟倩何人,天上劝羲娥。何似从容来少住,倾美酒,听高歌。   人生今古不消磨。积教多,似尘沙。未必坚牢、刬地事堪嗟。莫道长生学不得,学得后,待如何。”

这是一首“侍者请先生赋词自寿”(词序)的寿词。末尾三句写长生也未必是好事。在这里,作者使用让步句式,说明不要说长生难求,就是长生可学,“学得后,待如何”,还能顶个啥用。这既暗点了祝寿之意,又对长生不老表示了异义,更对社会的不公表示出极大愤慨,这道理讲得是何等明白,何等透彻。真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之至,亦感人之至。

《词法举隅》一二九、曲折委婉,深沉含蓄  

辛弃疾《永遇乐》(怪底寒梅):“怪底寒梅,一枝雪里,直恁愁绝。问讯无言,依稀似妒,天上飞英白。江山一夜,琼瑶万倾,此段如何妒得。细看来,风流添得,自家越样标格。   晓来楼上,对花监镜,学作半妆宫额。着意争妍,那知却有,人妒花颜色。无情休问,许多般事,且自访梅踏雪。待行过溪桥,夜半更邀素月。”

本词词题“赋梅雪”。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曲折委婉,深沉含蓄。词的开头六句写梅之愁之妒,破空而来,确是凌云健笔,梅雪矛盾尖锐对立。“江山”三句写梅无法妒雪,矛盾渐趋平缓。至“细看” 三句,言雪不仅于梅无妨,反而有益,矛盾顿消,气氛为之一转,这是第一次转折。下片前半六句另生波澜,言不仅梅雪争妍,而且“人妒花颜色”,梅花自然也不甘示弱,又形成人、梅争妍的局面,使气氛又为之一转,这是第二次转折。“无情”以下五句使用搁置争论,共同踏雪寻梅化解矛盾,使人与梅归于统一,这是第三次转折。经过这么几次曲折委婉的描叙,不仅使词意写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而且把梅的风韵写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词法举隅》一三零、双层结构  

辛弃疾《汉宫春》(亭上秋风):“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   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谁念我、新凉灯火,一遍《太史公书》。”

本词在写法上运用典故的暗示作用,形成表意的“双层结构”,从而取得蕴藉而深沉的表达效果。

起韵点明题中“秋风亭”之意。(词题“会稽秋风亭观雨”)一 个“记”字,思家之情初现端倪。接韵巧妙运用典故造成表意的“双层结构”。表层意思就是“吾庐”一词顺势而下,言会稽与瓢泉虽为两地,但是举目所见,风景同入于秋天。深层意思则来自于所用典故的暗示,表达了词人更为渺远的故国关山之思,或者不如说是一种故国难归的家国之感。三韵与前韵相似,也存在着表意的“双层结构”。它表面上是接续前韵,言夏天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秋风已起,扇子已经不再被需要了。但是其深层意思却由“功成者去”、“团扇”两个典故所决定,传写出了词人对于功名难久的悲慨和失意冷落的身世之感。

《词法举隅》一三一、正笔写心,曲笔传情  

辛弃疾《瑞鹧鸪》(暮年不赋短长词):“暮年不赋短长词,和得渊明数首诗。君自不归归甚易,今犹未足足何时?   偷闲定向山中老,此意须教鹤辈知。闻道只今秋水上,故人曾榜《北山移》。”

本词在表达上,把正笔写心和曲笔传情结合起来。说“归甚易”、“ 足何时”是直笔写怀,说“定向山中老”是正面表态。此外则用笔曲折,一借陶诗述怀,二借猿鹤写留恋山中,三借疑故人张榜来写自己的悔愧。这样的写法,既能准确传情又得含蓄之趣。

《词法举隅》一三二、利用补白  

辛弃疾《好事近》(春动酒旗风):“春动酒旗风,野店芳醪留客。系马水边幽寺,有梨花如雪。   山僧欲看醉魂醒,茗碗泛香白。微记碧苔归路,袅一鞭春色。”

    这首词的特点是善于利用补白。比如写春游,他只写踏碧苔归来,而不写出去怎样;第一句已到酒店,第三句才写到是乘马出游。又比如写饮酒,第一韵即写饮酒,到下片才借山僧的眼睛看到他醉到魂魄的酣态。这种四面勾连的巧妙补笔,使结构更紧密,词作显得精巧玲珑。

《词法举隅》一三三、对照、对比  

辛弃疾《霜天晓角》(雪堂迁客):“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这是一首赤壁怀古词。过片赋写江行至赤壁时所见风景,写得气势雄伟,很精彩。一“赤”一“白”,一石一水,在色彩和软硬的品质上,形成清晰的对照。尤其是写赤壁“直下”,即直插于江涛之中的景象与当年苏轼写“乱石穿空”的景象形成一种映照。这两句所要表现的是江山依旧的意思,与上片末韵的人事已陈迹亦又形成了“永恒与短暂”的鲜明对照。

二、

辛弃疾《满江红》(老子当年):“老子当年,饱经惯、花期酒约。行乐处、轻裘缓带,绣鞍金络。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共何人、对饮五三钟,颜如玉。   嗟往事,空萧索。怀新恨,又飘泊。但年来何待,许多幽独。海水连天凝远望,山风吹雨征衫薄。向此际、羸马独骎骎,情怀恶。”

全词显然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上片写往日仕宦生活的闲雅、从容与舒适。下片写今日奔波仕途之苦。前四句亦是写今昔之对比。其中前两句是说回首往事,徒兴萧条冷落、不堪回首之叹,照应起句,结住上文。而后两句则写对今日“飘泊”生活之怨恨。

《词法举隅》一三四、不出本题  

李清照《庆清朝》(禁幄低张):“禁幄低张,彤阑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   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

此词各本均无题。“就中独占残春”,是说残春时节独自盛开,显然是咏芍药之作。“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 绰约”一词本来是形容女子的姿态柔美。由于芍药花娇艳动人,古人常常把它比为美女,《本草》:“芍药,犹绰约。”词人通过这两句赞语,巧妙地暗示出所写的是暮春独自盛开的名花——芍药。这种在字面上不出本题的艺术表现方法,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词法举隅》一三五、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李清照《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首咏桂花词只有开头两句采用白描手法,突出桂花的形体、色泽和清香四溢的形象特质。接下来的四韵七句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何须”两句,这是第一层议论;“梅定妒”三句,为第二层议论;“骚人”二句,为第三层议论。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以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

《词法举隅》一三六、“烘云托月”一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此词上片侧重写花美,是下片的衬垫,主要采用拟人的手法,这是明写,实写;下片侧重写人美,她坚信人面能胜过鲜花,衬托容貌之美,主要采用心理描写的方法,这是暗写,虚写。上下虚实相生,明暗相济;上有“烘云”之巧,下有“托月”之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词法举隅》一三七、一语双关  

李清照《行香子》(草际鸣蛩):“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北宋末年,新旧党争并未消停。政要频繁更迭。“甚霎儿”三句,就是对这种混乱而动荡的政治态势的极具讽刺意味的写照。其妙处在于词人能把自然界实实在在的天气变化,与社会政治风云变幻绾合得天衣无缝。众所周知,七夕期间,天气总是一会儿雨,一会儿晴。民间认为那是织女时哭时停的阵阵泪水洒向人间。李清照婚后不久,崇宁年间的政治风云同样变幻莫测。这首词结拍三句一语双关,从社会心理层次上看,它是多么巧妙地传达了词人的心声!

《词法举隅》一三八、上隐下露  

李清照《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这首词上片含蓄,虽然也是写景写情,但读者难以一眼破的,其妙谛是在不言之中。下片直率,写景抒情如春日江河,欢腾而下,一泻无余。整篇含蓄直率相映成趣,这种上隐下露的构思方法,扣人心弦,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词法举隅》一三九、宕开  

李清照《念奴娇》(萧条庭院):“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这首词是写春日离情的。从上片的“斜风细雨”写到下片的天晴,从前面的愁绪萦回写到后面的情怀轩朗。从“清露晨流”到篇终五句,词境为之一变。在此以前,词清调苦,婉曲深挚;在此以后,清空疏朗,低徊蕴藉。“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上接“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两句,写晨起时庭院中景色。从“重门须闭”,“帘垂四面”,至此帘卷门开,顿然令人感到一股盎然生意。这在词的作法上叫做“宕开”,曲折变化,盘旋尽致。如果只是紧承前意,照直写去,便显得沾滞、板直,情味索然。

《词法举隅》一四零、问鼎名篇,“阔占地步”  

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楼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并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这首词是刻意仿效欧阳修迭字佳构而作的。起句便袭用欧词,一字不改,而又融化不涩,别具意境。这是一种问鼎名篇的作法,表现了词人的魄力与艺术上的自信。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上句极言其深远,下句极言其高耸,这就叫做“阔占地步”(杨载《诗法家数》),它给欣赏者以空间无限延伸的感觉。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秣陵、建康,同地异名。它被分别置于上下对句之中,诗词中对句意义相同谓之“合掌”。上句写春归,是目之所见;下句写人老,是心之所感。它把空间的感受转化为时间的感受,从初春来临联想起人的青春逝去。情致丰富,毫不显得单调、重复。它貌似“正对”(同义对),而实比“反对”(反义对)更优。

《词法举隅》一四一、“合用虚字呼唤”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下半阕中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三组虚字欲抑先扬,翻腾挪转,把自身刹那间的微妙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如此曲折尽情,把暮春寡居的凄婉情思表现得那么生动真切。“词与诗不同,合用虚字呼唤。”(张炎《词源》)真不愧:“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词法举隅》一四二、对比、衬托  

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首词篇幅虽小,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依次描写赏梅的不同感受看,运用的是对比手法:赏梅而醉、对梅落泪和无心赏梅,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从上下两阕的安排看,运用的是衬托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但又不是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感慨自深,亦足动人。

《词法举隅》一四三、虚则实之  

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这首词的三、四两句“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把少妇的感情色彩表现得十分强烈。双燕归巢是傍晚时刻的常见现象,而“小阁画帘高卷”一语,却含蓄地表现出主人公对双燕归来的过分殷勤。这一动作的心理暗示在于:让燕子快快归巢,双栖画栋吧。闺中少妇把自己在暮春傍晚所特有的感受和情怀,都融化到这无声的高卷画帘的行动里,饱含着“夕阳无语燕归愁”的惆怅。这两句所写的景物是由远而近,通过“双燕飞来”的进程,与“画帘高卷”的行动以表现她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活动,这便是虚则实之的艺术手法。

《词法举隅》一四四、言在意外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首词的开头由景入情,给人们引出思春的少妇来,接着一个“闲”字,把她眼下过着那种无所事事,闲得发愁的生活揭示无遗。她无精打采地逗着鸳鸯玩,漫不经心地将杏花放在手心上揉着,这种似是无意却有情的动作,一举一动都反映出她内心的惆怅和空虚。

如果说词的上半阙主要是借景抒情的话,那么它并没有告诉读者她内心的不平静究竟为了什么,只有待到读完全词,我们才了解,那是因为“终日望君君不至”的缘故。但是在点明主题之前,为了使形象塑造得更臻完美,作者便进一步通过外表的刻画以衬托她的精神状态。“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她孤身只影靠在斗鸭阑干旁,无情无绪低着头观看鸭子相斗,也许她只是站在那儿呆呆地出神,以致插在松散的发髻上的碧玉簪仿佛要坠落下来似的。这种由表入里的刻画,突出揭示了她内心懒散愁闷的情绪。“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刘熙载《艺概》)这种含蓄的写法,收到了“言在意外”的效果。

《词法举隅》一四五、蓄势于前,急转于后  

冯延巳《虞美人》(春山淡淡横秋水):“春山淡淡横秋水,掩映遥相对。祗知长作碧窗期,谁信东风吹散彩云飞。   银屏梦与飞鸾远,只有珠帘卷。杨花零落月溶溶,尘掩玉筝弦柱画堂空。”

这首词以男主人公的口吻抒情,将他失去情侣的悲哀妮妮道出,凄婉动人。词中抒情主人公的悲哀,来自于他那甜美的爱情生活的毁灭。毁灭前的爱情生活越是幸福美满,便越是显示出毁灭的悲哀。词的上片开头三句“蓄势于前”,极写情侣之间眉目传情,秋波暗送的亲昵场面,以及对“长作碧窗期”的憧憬。接着第四句便是“急转于后”,以“谁信”二字标志出峰回路转,使词意在峰回路转中激起了悲哀之情的浪花。紧接着,过片便抒发其沉重的失落感和凄楚孤寂的情怀。这便是“蓄势于前,急转于后”的结构方法。

《词法举隅》一四六、“处处照应”一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这首词首尾写当时情,中间写昔日景。前后两片之间又有多处相互照应。比如“笛声”当发自“钓鱼舟”上,“芦花”也该是“岛屿”周围之物。其它诸如“别来”与“长忆”,“钓鱼竿”与“钓鱼舟”,“思”与“忆”,“水云寒”与“正清秋”等等,处处照应,丝丝相扣,今昔一体,全篇浑然。

《词法举隅》一四七、“无理而妙”二  

张先《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贺裳曰:“唐李益诗曰:'嫁得矍唐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皱水轩词筌》)这里提出“无理而妙”四字,颇有意思。李益诗、张先词都写了怨女的奇想痴话。虽则从道理上说,未必真能成立,但从表现感情上说,却是非常成功的。所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没有现实,没有可能性,却有无尽的幻想、真情和诗趣,这便是“无理而妙”的艺术表现手法。

《词法举隅》一四八、以景衬情,景中见情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明为怀人,而全篇不着一怀人之语,作者采用的是以景衬情的艺术手法。

二、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此首通体写景,但于景中见情,写暮春的闲愁。上片写白天出游郊外时所见之景,下片写归家后的室外、室内以及酒醒后的院落之景,两处景致皆以伤春事之阑珊、感人生之短暂的主观情绪来贯穿一气,是谓景中见情的艺术手法。

《词法举隅》一四九、移情于物,“无理而有情”  

晏殊《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写的是相思离别之情。词的上片写景,而景中已饱含感情。作者所着意描写的,乃是他在清晨时对于室内、室外景物的凄怆感受,由此暗示其彻夜相思之苦。首句成功地使用了移情于物的写法,选取眼前景物(槛、菊、烟露),注入主人公的感情(愁、泣),点出了伤离怨别之意。“明月”两句,明明是人因相思而彻夜无眠,偏偏埋怨月亮“不谙”离恨之苦,将其光辉通宵照着窗户。这一“无理而有情”的描写,更深化了离恨的抒发。

晏殊另有一首《踏莎行》开头两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用“愁”来表达草在烟霭中的感受,用“怯”来描写花在晨露中的感受。其境界与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相同,只是一个是秋景,一个是春景而已。

《词法举隅》一五零、从现在设想将来谈到现在

柳永《浪淘沙慢》(梦觉):“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更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阕。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殢雨尤云,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这首词从谋篇布局上看,第一、二片,“花开两枝,各表一朵”,分别述说现在与过去的情事,至第三片,既由过去回到现在,又从现在想到将来,设想将来如何回忆现在,使情感活动向前推进一层。全词三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多层次、多姿态地展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情思活动,具有一定的立体感。所谓“从现在设想将来谈到现在”,是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句中学来的表现手法。

下接:《词法举隅》(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