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育儿分享-教育的本质是爱与信任

 大小家英语 2020-07-01

教育的本质是爱与信任。

       最近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育儿之道(视频附后),听她落地有声的观点,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她要陪伴成长的仿佛不是自己亲爱的孩子,而是一个将来一不小心就要步入“犯罪”的对象,和一个可以驯化的“工具”。

      李教授认为孩子从“六岁之前就要管”,“管”什么呢?-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如果六岁之前的孩子,父母带着这样的观点去“管”的话,我想父母一定是带着恐惧,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会“自私任性,泡网吧,跳楼等等”,而父母以这样的心态去带领孩子成长,我觉得孩子应该是带着很多压抑和被控制的感觉,而不是“防止压抑”吧。

       各位爸爸妈妈我们到底带着信任欣赏还是批评评判去陪伴孩子的成长呢?

       李教授的大前提是把父母定位在绝对权威的神坛,是真理,是标杆,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来“克制任性,坚决说不”。看似她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她假设前提是“孩子是错的,父母对的”,父母和孩子并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父母今天说不行就是不行,在李教授指导父母处理说“不”的过程中,父母没有带着爱,而是带着强烈的目的-今天就是要训练孩子“克制任性”。六岁之前的孩子经历的是父母的强权和坚持,当然孩子最后会屈服,胳膊拧不过大腿,但孩子的愿望并没有消失,他/她的委屈感和压抑会进入心里。父母并没有同理到孩子这些。

       其实,当父母的想法与孩子的想法有冲突的时候,正是我们为人父母需要反思的时候,时常与自己核对,谁是标尺?父母一定是正确的吗?我和孩子有没有讨论的余地?我有没有倾听到孩子?我们不自觉地将父母的角色代表着正确的部分,孩子常常被父母告知“你是错的。你不应该。”这对孩子的影响又是什么呢?孩子的生命都被我们否定了。

       和善而坚定地说“不”,是父母同理到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的眼泪,然后和孩子分享父母的感受和观点,然后我们一起面对那个“不”,看看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和方法。而不是父母在高高的神坛可恶地“给点爱,擦把脸,继续哭”,此刻就是来“训练”你的“克制任性”。

       我更反感李教授所提到的训练孩子“克制诱惑”,故意去试探孩子,这完全失去了对孩子的尊重,即不真也不美,失去了同理心。孩子体验到的就是受虐感。为人父母可以在孩子的成长的各个阶段提供各种各样的建议,帮助和影响,而不是故意去设计“方法”去训练孩子。如果父母失去了善良和真诚,而带着试探和目的去带领孩子成长,敏感的孩子一定感受到父母的不信任。一个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很难信任他人,信任世界。

       教育的本质不是技巧,而是诚实与善良。面对孩子,我们父母以身作则的行为准则来示范给孩子,是我们能够教给孩子在混乱社会中安生立命的最好护身符。如果我们和孩子相处中,各种策略,技巧,方法,失去了善良,诚实和信任,孩子在和我们相处过程中学到的只是蝇营狗苟的各种猜忌和怀疑。

        我们把小人的“小”去掉,把大人的“大”去掉,我们都是“人”,我们都需要被尊重,被看到,被欣赏,被接纳。当我们带着深深的爱和信任,去陪伴一个孩子成长的时候,孩子会带着我们的爱,活出爱,活出自由,活出生命的精彩和无限。六岁之前的孩子,需要父母完全的接纳,给予安全感,得到父母的肯定赞美认可,以父母为榜样和示范。如果父母给到孩子这些,我们的孩子自然向阳,人生无限。请相信生命的本质是美好的。

        小米育儿视角,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加码法力加速前进添加可能

共创大家庭

亲子|英语|阅读

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