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奇首富沈万三和他的家族

 昵称76496706 2021-08-08



明朝论天下局势,江山霸主,首推太祖朱元璋,从一介布衣到国家帝王。说到经济财富,也只有那么一个人称得上富可敌国-沈万三。且先不论沈万三那颇具争议的生卒年,他已然是一个财富的符号,他本人及其家族兴衰的符号。

从农民到首富

沈万三,字仲荣,江南第一富人,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因坐拥无数家产而名垂千史的富人,其实,沈万三秀真名沈富。只是在当时那个年代,每县人口分为哥、畸、郎、官、秀五等,哥最低,秀最高,每等中又分三个小等;巨富则被称为万户。


沈万三秀,顾名思义就是说那个姓沈的、最高等的巨富。可能因为叫法太长,有点拗口,“沈万三秀”渐渐简化为“沈万三”或者“沈秀”,对于沈富的本名,反而鲜为人知了。明万历年间《金瓶梅》有“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之说,由此可见沈万山的财富之多,对历代社会影响力之大。

沈万三的父亲叫沈祐,先是住在湖南南浔镇,后迁居到周庄。沈祐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沈富,发家后世人称沈万三,次子名贵,后来称沈万四。

沈发家起先是靠农业的。父亲为人勤奋,乐于帮助邻里,还有良好的改良土壤的经验,《留青日札》言,“初居东蔡村时,人以汙莱之地归之。祐躬率子弟服劳,粪治有方,潴泄有法,由是致富不资”。由于经营得法,占田日广,沈家在全家努力之下日渐转变为大地主身份,到沈万三兄弟经营家业时更是坐拥大批田产,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田产多达数千顷。


明中期苏州人黄省曾《吴风录》记:“自沈万三秀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沿至于今竟以求富为务。”所以, “广辟田宅”也算是沈万三敛财求富的主要手段之一了。有田就得有仓库装粮食,也可以从田产联想到沈家的房产多少了。满足于做个简单的地主是不能富可敌国的,沈家还有副业经商,也就是买卖,这是大胆的做法,资本积累以前是不容易的,容易受到官府压制,但无疑也是一种致富手段,沈家却做得不错。

谈到沈万三,也要讲到一个人,陆德源,元代苏州富室,富甲江左,他是把家产送给沈万三,让他帮自己管理钱财,自己“为黄冠”做道士去了的,也有野史说是因为沈是其女婿。据说他还给沈万三提了点经商建议,让沈多多做事才可以多多发财。所以,沈万三就从“大地主”做成了“大大地主”,也就是“多田翁”,这也是沈家起初的主要钱财来源。

《吴江县志》记载“沈万三富甲天下,通番而得”。史学家吴晗先生也说过沈万三一家之所以发财,是由于做海外贸易。所以,这种经商贸易对于沈万三来说,绝对不会陌生。关于通番有很多理解,我更倾向于一种叫作“国际贸易”的说法,相似于丝绸之路,不过沈家多靠水路。


沈万三作海外贸易,到目前为止,有明孔迩《云蕉馆纪谈》所说“变为海贾,奔走徽、池、宁、太、常、镇豪富间,辗转贸易,致金数百万,因以显富”。沈万三作为一名商人,完全是由于利益的驱使,以“求富”牟取暴利为务。再者说,江南多水乡,水利交通自然较为发达,而当时中国商人的足迹踏足多地。周庄的沈万三也受其影响,开始了海外贸易。沈家船队浩浩汤汤,优越的交通使得沈家贸易范围能够抵达国内外各大城市,也为沈家赚满盆钵。

沈氏家族的衰落

商人做大了不得不跟政治牵扯点关系,而沈家的悲惨命运不是哪个人的错造成的,而是整个王朝政治的大环境造成的,在沈氏发家的途中,悲剧的种子就已然种下。沈氏家族的覆灭就是因为朝廷政治。

《吴江县志》记载,至正十九年,元朝曾向张士诚征粮,此时沈家对海运已是轻车熟路, 很快就被张士诚看中, 于是就让沈氏家族帮助他运输粮食北上燕京,长此以往,沈家发了不少横财。



而也有说朱元章建立明朝后,沈氏家族又帮助朱元璋在造南京城中出了力。南京城一半确是沈万三修筑的,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曾召见沈万三,命他献上白金千锭,黄金百斤。他为朱元璋修筑城墙以及有关设施,还修筑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实际所耗费的钱财不计其数。

而最终沈万三家族就是因牵连“蓝玉谋反案”一败涂地的,沈氏家族被罗入“蓝党”,蓝家与沈家确实也有一定的联系,而这些,都是因为一个叫做王行的人,王行是一位学者,曾受聘于沈家坐馆,教沈家子弟读书。

据英宗正统年间苏州人杜琼作《王半轩传》记:“长洲周庄沈达卿,其父号万三秀者赀雄当世,为礼聘于家塾,每成章,辄偿白金以镒。”白金即白银,一“镒”就是二十两,学生写一篇作文,老师竟有如此之高的报酬,沈氏的家底可见一斑。王行后来被邀入蓝府任教。王行在蓝府与沈府来往之下,增加了两家的联系。

蓝玉案发时,各种牵连也终于落到了沈家的头上,沈家因此也遭到了致命的损失,沈万三的曾孙沈德全也被牵连此案,被卷入案中的沈氏子孙,要么死,要么流放,沈家家境从此也一落千丈。

历史记忆与传说

身为一个传奇人物,自然少不了大街小巷的纷纷议论。关于沈万三的传说与记忆不胜枚举。“聚宝盆”说,有多项史料记载,沈万三有一只聚宝盆,放进一支金钗,能取出一大把金钗;放进一只银元宝,就能取出一盆银元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才能富甲天下。

“万三蹄”,沈万三发财后宅第豪华,宾客众多,常常高朋满座。他每每宴请时,红烧蹄膀是必备的一道菜。此蹄经数小时长时间焖煮,色泽红润,肥而不腻,酥而不烂……又因“猪蹄”和太祖朱元璋“朱”姓音近,只好自嘲自奉“万三蹄”。

“掘地得金”说,关于沈万三富贵的原因的说法很多,有“分财说”,也就是陆德源赠送家产一事,还有“经商说”等等,这里这个是民间的说法“掘地得金”说。

吕毖《明朝小史》卷二“沈万三资产缘由”条云:元末嘉禾人陆道判,薄游姑苏,得一废宅。先是居者,不胜祟扰,以是微价售与陆。始居之,张灯夜坐堂中,忽有二女子笑语于前,陆知为怪,叱问之。二女曰:“妾乃大青小青也。”言讫,跃出。

陆急飞剑击之,若中其臂,次早视剑处,庭下有大小冬青二树,因斧之,土声铮铮。启下一石板,板下数罂,满贮黄白。陆遂有之,荐以饶富。后无子,有女赘沈氏子,生万三,资产遂无纪极,为江南富族之甲。太祖闻之,皆没于官焉。说的有点缺乏可考证性,但不失普通百姓对财富渴望之心。

谈到沈万三“犒军”获罪的历史事件,在时间与原由上,很多是模糊不清的,有的说法甚至有错误。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似也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解说——洪武十五年(1382 年)二月,数十万朝廷军队平定云南后班师回朝,为庆祝国家统一,沈万三提出自己出资犒劳这支胜利之师。只是想不到这一拥军打算,捋了朱元璋的龙须,“为帝所忌”,沈万三最后因此“发戍云南”,还是个悲剧的结局。

沈万三是个传奇

朱元璋起身布衣,开创大明一朝伟业,可谓一代英主,然而在诸多历史记载中对其却颇有微词,而传说中的太祖更近乎一个阴险、猜忌、气量狭小而又狠毒的角色。人们对明太祖的滥杀和冷酷无情总是记忆犹新,流露出对他的不满与对被害者的同情。沈万三作为江浙一带的富商,是当时江浙富商生活的缩影。

他是前半生富贵荣华,但后来却在明太祖政策的压制下逐渐走向破落的江浙富户的生活反映。他们虽然富可敌国,但是却身份低微,载入不了正史的史册,但是他们鲜活地存在于野史和稗史与各种传说中。在这些历史记忆中,我们看到了江南士绅与明政权的紧张关系,以及心中的爱憎情感和对历史君王的大胆评价。

沈万三这个传奇人物,野史与地方志所记,大多出于民间传闻,因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要理清真相并不容易。而整个沈家的历史,缺乏完整的历史资料,也有许多不确定的内容。但是大的方面是有依据的。比如明朝初年对江南富户的打压、施行重赋和查抄。朱元璋死后,明初的这些政策和案子都还是交谈的禁忌。后人对沈家的微观历史津津乐道,很可能是通过这个家族的悲剧记住明初的那段往事。


在国家垄断一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古代,财富是受到控制的。财富按照国家的设想产生、掌握在国家的手中,就是安全的;财富通过国家规划之外的方法产生、掌握在民间的手中,就被视为是危险的。

对于百姓来说,官府设计好了财富旅途甚至人生旅途,通过非农手段致富的百姓都是异类。事实上,国家对财富的垄断往往造成“国富民穷”,即使是历史上的几大盛世,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贫困的。下层百姓努力追求财富,无可厚非;富裕起来的百姓,希望能够保住家产,同时希望用手里的钱去赚更多的钱,也在情理之中。

这就是每个家族的奋斗历史,我们的社会就是由这么一个个奋斗史推动发展的。著名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对沈万三一生的评价是:中国十四世纪杰出的理财大师。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