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省英德市英东中学

 廷战江南夜雨 2020-07-02

   广东省英德市英东中学位于革命老区桥头镇,是一所“全国少有,广东仅有”(原驻冰岛大使陈枫语)的革命学校。学校创办于1942年春季,是为适应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积蓄和培养党的力量而创办的,是当时北江地区第一所由共产党领导创办的革命学校。原校址在现桥头镇板甫村的潭峰寺,第二年,因学校的发展,搬迁到桥头镇墟一停业的老当铺,不久搬迁到桥头镇北的山坡上(即现校址)。英东中学办校之初,办校宗旨是为了培养一批有文化知识,有革命理想,有政治觉悟,有组织纪律,有战斗力的先进青年,以输送到革命队伍,在1945年4月和1947年10月,先后两次,分别有师生一百多人投笔从戎,参加抗日和反蒋的战斗,学校两次因此而停办。建国后,英东中学再次得以复办。


    民国30年(1941年),为建立革命据点,培养革命人才,在中共北江特委领导下,新兴乡(今桥头镇)地下党员廖碧波、石可权、陈仁畿着力筹建私立英东中学,并于民国31年(1942年)正式开学。创办之始,以板铺谭峰寺为校舍,并以其田租收入作为办学经费。推举有威望的进步人士陈日斋为董事长,聘请留日学生杨仙槎(杨品奎)为校长。之后,为争取当时任英德县县长左新中的支持,特地把校名改为新中中学。不久,左新中离任,恢复校名为私立初级英东中学。民国32年春,学生人数增加,校舍显得不足,遂迁入桥头墟市一停业的当铺,由校董事会发动群众,募捐集资,在桥头圩北面坡地新建校舍。次年,迁入新校舍(即现校址)上课。

  学校创办后,中共党组织先后调派党员陈国梁(陈枫)、邓文礼(两人均为延安“抗大”学习归来)、李元平、李卜凡、沈章平、李曼晖、梁渭容(女)、朱叶、邓荫民、肖松雪、罗章、梁天培、唐庚、熊燎、陈持平、周湘、陈汉威、叶华等加强学校领导和担任教师。

  学校在认真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结合形势,自编教材,教练游击战略战术。民国33年(1944年)秋,日军进犯粤北,部分师生在陈仁畿、陈枫带领下,开赴鱼湾潭洞山区,组成英东抗日自卫大队;是年冬,又一部分师生参加北江特委组建的北江挺进纵队第四大队,另一部分师生则由廖碧波、石可权等带领在桥头附近进行抗日活动。民国34年春,东江纵队北江支队挺进英东地区,英东中学师生一百多人,在吴震乾、李曼晖、陈汉威等领导下,参加了该支队。学校因此被国民党当局诬为“匪校”,教学设备惨遭严重破坏,学校被逼停办。

  1949年10月,英德解放。1950年,县长陈仁畿批准拨出稻谷五万斤,作为英东中学复学经费。同时决定把辉南中学、象光中学并入英东中学。1958年起,英东中学开始招收高中一年级学生。1959年春,英东地区并入翁源县,英东中学改名为翁源县桥头中学;同年冬,英东地区重新划回英德县,学校复名英德县英东中学。1968年,各公社兴起初中和戴帽子中学,英东中学改为只招收桥头大队学生,改名为桥头中学。1979年后,学校恢复面向全英东招生,又重新改回英东中学。

  至1993年,学校教学楼、实验室、图书室、仪器室、体育室、师生宿舍楼逐步建成,校园占地面积10.2万平方米,运动场1.8万平方米,附有茶园32亩。

   1993年,学校共有高中8个班(高一高二各3个班,高三文理各1个班)共376名学生,初中一至三年级各2个班,共6个班327各学生,教职员工48人,其中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6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