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种病害!近期草鱼大面积暴发病害,塘口死鱼多!养户该怎么办?

 无流派1 2020-07-02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养殖户反映草鱼大面积发病,死亡率高,而且防治难度比较大。大多数养殖者因缺乏基本的鱼病知识,只得请药商诊断,而大多药物经销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设备,其诊断结果千奇百怪,治疗方法各种各样,有饥饿疗法、改水疗法、健身疗法等等,有的养殖者到处求医,你方唱罢我登场,结果是钱用了,鱼也死了,就算鱼病治疗好了,也不知道是哪种方法治好的。根据本人多年实践总结,现就几种对草鱼养殖危害较大的疾病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水质不良

水质不良常常伴随着多种疾病并发,水质恶化越厉害,发病死亡率越高,疾病越是难以控制,形成恶性循环。浑浊的水质,水体中悬浮物多,如有机颗粒、泥沙、胶体物,这些微小颗粒物极容易黏附在鱼的鳃丝上,特别是有寄生虫寄生的情况下,鳃会分泌大量的液,更容易附,从而导致细菌感染而引发烂鳃病,而且这些悬浮物也会影响防病药物的效果,这样的水体浮游植物少,光合作用差,溶氧也低。对于浑浊水质,可用明矾、碱式氯化铝化水泼洒,澄清水体后及时施肥,培育藻类。

“水华”的防控: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由蓝藻、绿藻、硅藻、甲藻等藻类中的部分种类引起,水华发生时,水一般呈蓝色、绿色、黄色或红棕色。其危害主要是:1、当这些藻类占优势时会抑制其它藻类的繁殖。2、这些藻类在光合作用时将自身漂浮到水面表层,形成一层隔膜,遮挡水中阳光的透射和影响下层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面肥下瘦”,中下层水体溶氧低。3、藻类死亡后分解释放的藻类毒素影响养殖动物的健康,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4、蓝藻和绿藻水华,鱼类摄食难以消化,营养价值低,影响滤食性鱼类生长。5、水华浮在水面影响视觉美观,并有难闻的腥臭味。

在养殖水产管理中,要密切注视水华的发生,在发生初期,可用红假单孢菌泼洒挤占有害藻类空间,抑制蓝藻等有害藻类的繁殖增长。严重发生时,用0.7毫克/升硫酸铜或蓝藻抑制剂泼洒,杀灭这些有害藻类,然后加注新水引进新的藻类,施肥培育水质。硫酸铜在水里分解成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铜离子能很快与藻类的蛋白质结合,改变它原来的性质,藻类死亡后腐烂分解就不再会产生毒素。

二、草鱼鳃部寄生虫疾病

做好寄生虫疾病的防治工作是减少细菌感染的途径之一,高温季节适合于寄生虫繁殖生长,4-7月是寄生虫疾病的发病高峰期。对草鱼危害较大、而且常见的鳃部寄生虫有中华鳋、车轮虫、指环虫、小瓜虫、血居吸虫、隐便虫、坏鳃变形虫。中华鳋肉眼可见,可直接选用“敌百虫”“中华蚤净”等杀灭;其它寄生虫个体小,要通过显微镜检查才能分辨。坏鳃变形虫寄生,鳃丝出血性粘连,病鱼剧烈挣扎几下鳃会出血或流血,严重时死亡率很高。对于车轮虫、鳃隐便虫、半眉虫等原生动物寄生虫,用0.7毫克/升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泼洒,有较好的杀灭效果。


三、草鱼体内寄生虫

养殖鱼类中,草鱼肠道寄生虫是比较多的,体内寄生虫病没有引起绝大多数养殖者的重视。对草鱼影响很大,发病死亡率很高,而且发病后难以治疗,往往会造成大量死亡。当寄生量大时,肠壁粘膜层遭到破坏,引起肠壁充血发炎,导致肠蠕动困难,影响摄食和消化,使鱼体质下降,体变瘦,抵抗力下降,伴随继发性肠炎、烂鳃病的发生。草鱼摄食后在水面长时间不下沉,就是肠道寄生虫多的表现。

根据笔者长期显微诊断鱼病的经验看,肠道常见危害大的寄生虫有:侧殖吸虫、单殖吸虫、肠袋虫、六鞭毛虫、毛细线虫、鲩华线虫、鲩内变形虫等。侧殖吸虫、单殖吸虫寄生在肠道粘膜层里面,导致肠壁受损变薄,蠕动困难。当寄生虫多时鱼类闭口停止摄食,也称为“闭口病” ,鱼体消瘦、头背发黑、漫游水面或趴边,并出现死亡。这时即使有灵丹妙药,也难以进入病鱼体内。  

防治方法:草鱼体内寄生虫病,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在平常饲养管理过程中,注意做好清塘,杀灭池塘中的厣螺,减少侧殖吸虫等寄生虫的传播途径。从鱼种开始,每间隔15—20天用敌百虫、阿苯达唑、盐酸氯苯胍、伊维菌素等内服驱虫药物拌饵投喂3-5天。

四、肝胆综合征

由于长期投喂变质饲料、劣质饲料、长期滥用(乱用)药物、体内寄生虫的感染,导致肝功能受损,自身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肝胆疾病。如六鞭毛虫寄生会导致胆管发炎和堵塞,影响胆汁的分泌、排查和回流。病鱼肝脏明显肿大、增厚,肝脏表面被脂肪组织块覆盖,颜色为白色、花斑,甚至为绿色,肝脏易碎或产生豆腐渣样病变,胆囊明显肿大或萎缩。在治疗时严禁使用对肝脏有损伤的强刺激性药物,外用“聚维酮碘”、复合酚、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内服“肝胆康”“酶合电解多维”“维生素C”等有利于肝胆修复的药物。

五、肠炎病

多由于投饲不规律、投喂了发霉变质的饲料或寄生虫寄生等原因引起,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脓液流出,解剖后,可见肠内无食或少食,有许多黄色黏液,肠道充血发炎,肠壁无弹性。以前投喂大麦时,经常有养殖户池塘的草鱼突然象一个个短木头漂浮在池塘水面,背露出水面,游动无力,腹部膨大,就是因为大麦浸泡时间过久,大麦腐败发酵,鱼吃了肠道胀气,导致急性肠炎。发病后,全池使用强氯精、溴氯海因等消毒水体,同时口服“氟苯尼考”“盐酸土霉素”“硫酸新霉素”“三黄粉”等抗菌消炎药物,同时配合驱虫药物。如果是单纯的肠炎,投喂内服药物3-5天就会见效果。

六、草鱼烂鳃病

引起鱼类烂鳃的原因很多,寄生虫创伤、缺氧导致黏液过多而黏附杂物和病菌、机械损伤等因素导致细菌感染。这里所讲的是由鱼害粘球菌引起的烂鳃病。病鱼鳃丝带有污泥,鳃盖中间表皮常被腐蚀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草鱼感染鱼害粘球菌,引起鳃组织病变不是充血和发炎,而是病变区域细胞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溃烂。寄生性烂鳃病,一般鳃丝浮肿、充血发炎,黏液也多,形成粘连,并易出血。此病往往与寄生虫病并发,一般养殖户很难判断和区分。

防治措施:发生鱼病时,最好拿病鱼送有关专业部门或水产技术人员检测和诊断,以便做到对症用药。

1、原生动物性寄生虫,可以泼洒0.7毫克/升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后生动物性寄生虫,一般鱼用杀虫剂都可以杀灭。

2、发生鱼病,可用强氯精、溴氯海茵或漂白粉化水满池均匀泼洒,隔天一次,连续2-3次。

七、赤皮病

又称出血性腐败病、擦皮瘟。由荧光极毛杆菌感染引起。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体的皮肤,因此,病鱼必有受伤史,因捕捞、放养、运输、跳跃或体表大量寄生虫等因素导致鱼体受伤后给病原创造可乘之机,这是发病的基础。病鱼体表局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鳍条基部或整个鳍条充血,鳍条末端腐烂呈扫帚状,又称“蛀鳍”。在生产实际中,要注意与疥疮病、打印病、红鳍红鳃盖病的区别。今年初疫情期间辛安度办事处林家台大队罗姓养殖户,一口30亩的鱼塘,放养3-5斤的青鱼、草鱼和2两的鲢鱼,大量感染赤皮病和水霉病,使用2次聚维酮碘,3次硫醚沙星,未见好转,病情愈发严重,找到我这里来,连续使用3次溴氯海因(菌毒杀星),病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5天后停止了死鱼。

   防控措施:1、拉网、运输、放养鱼种是要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放养是可以用1-3‰的食盐溶液浸泡15-20分钟,清洁消毒伤口。鱼种放养后及时用强氯精、溴氯海因、漂白粉进行水体杀菌消毒。

2、发病池塘,用强氯精、溴氯海因、漂白粉等消毒剂化水全池均匀泼洒,严重发病池塘,隔天一次,连续消毒3-4次,保持水中药物7-10天,通过药物来隔离病鱼和健康鱼,避免交叉感染。

八、饲料毒素中毒

饲料及原料中的霉菌毒素种类很多,的毒性作用也是广谱性的,对动物生理机能、免疫力、抗氧化能力及其致病均会产生影响,当养殖鱼类出现死亡等问题,往往会与饲料配方、鱼类流行疾病相联系,而忽视饲料霉菌毒素的影响,就像今年初黄颡鱼不明病因爆发性死亡事件,怀疑这病那病,没有人从霉菌毒素去分析研究,没有引起水产技术工作者、养殖水产者的重视和关注。

饲料霉菌毒素的危害:饲料中油脂氧化产物(自由基、过氧化物、过氧氢化物、醛、酮)和霉菌毒素是影响养殖鱼类健康的两大重要因素。根据苏州大学叶元土教授、奥特奇水产事业部怀明燕博士研究报告,在我国南方空气湿度大,霉菌毒素出现的几率较高。如果饲料在仓储过程中感染了霉菌,即使添加防霉剂也无济于事。水产动物饲料尤其是大豆、小麦、大麦、玉米、油菜、花生等粮油作物材料容易感染。饲料中霉菌及产物种类很多,尤其以黄曲霉素、呕吐霉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素、伏镰孢霉菌毒素危害最为严重。

呕吐霉素广泛存在于全球,也污染粮食制品,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人和动物摄食被污染的食物,会产生广泛的而严重的毒性效应,人和动物摄入了被呕吐霉素污染的食物(饲料)后,会导致厌食、呕吐、腹泻、发烧、站立不稳、反应迟钝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损坏肝肾脏和造血系统而死亡。

饲料霉素中毒表现为、红细胞减少、凝血差、拒食、肝肾脏坏死、肝肾肿大、颜色变暗、空肠、鳃失血灰白色、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死亡率高。根据有关试验数据表明,当每千克饲料含呕吐霉素达到20毫克时,喂养一个星期,金枪鱼出现拒食,集群、无力,并出现死亡。用每千克饲料含呕吐霉素10毫克,喂养斑点叉尾鮰鱼两个月,叉尾鮰肝肾、肠道出现病变坏死,失去机能,并出现死亡。

其实饲料霉菌毒素中毒导致养殖鱼类死鱼情况经常发生,2016年山东枣庄不明原因死鱼、玉林清水口网箱草鱼突发死鱼、山东临沂养殖鱼类暴亡现象、海南石斑鱼突然大量死亡、宁德古田大面积养殖鱼类突发性死亡、宁夏鲤鱼突发性死亡等事件,只是我们没有往这个方面去想,去分析研究。

笔者在给养殖户鱼塘诊断和指导鱼病防治中,也经常遇见这类问题,养殖户池塘有时发生鱼类无症状、爆发式死鱼,药物内服、外用根本没有效果,如果是流行病害、用药防治会起到控制作用。在指导生产中,常根据发病表现症状、群体死亡量、病原检测结果、饲料及投喂情况、投喂量与死亡数量的关系等分析判断,如果首先发病死亡的是规格大的个体、鱼体长势好,肥满度好而且无明显的病理症状表现,表明很可能是饲料霉菌毒素引起,建议养殖户停止投喂饲料3-5天(即饥饿疗法),如果停食几天后发病和死亡明显减少,立即更换新鲜饲料或其它饲料,并用VC、肝胆康等拌饵投喂,有些养殖户这样做确实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而有些养殖户采取杀虫、消毒、改底、改水,调水、大剂量拌药投喂,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鱼也越死越狠,到最后控制不住,经常有养殖户都这样说,“什么药都用到了,什么办法都用了,鱼怎么还是一样照死?”,其实没有找到根本原因。

预防措施:1、购买饲料应选择饲料生产日期是近期加工的,注意原材料是否干净卫生,有没有霉变。2、注意饲料存放场所,保持干燥、通风,池塘边空气湿度较大,一次性不要购进太多,存放时间太长,一般不要超过半月,防止霉菌滋生。3、在养殖生产过程中,经常添加保肝护胆的“胆汁酸”,以刺激肝脏分泌胆汁,增强肝功能,促进体内霉菌毒素随胆汁排出体外。4、池塘出现养殖鱼类吃食后长时间在水面翘头拱,集群或散花式在水面下游,无症状突发性死鱼,而且越大越死,死的看起来是健壮体丰的个体,而且饲料投的越多,死鱼越多,可能与饲料有关联,应及时停止投喂,停饲几天后死亡减少或停止,考虑更换饲料,并用胆汁酸、VC、肝胆康拌饵投喂5-7天。

水产养殖鱼类很多疾病,如粘球菌、产气单孢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是在鱼类生理机能、免疫力、抵抗力下降后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鱼类对其它疾病的易感性同样会增强,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往往只会强调防病治病工作,如果我们加强饲料安全管理和营养控制,减少和控制饲料霉菌的污染,避免霉菌毒素的影响,使鱼类免疫力、抵抗力增强,感染疾病和爆发性死鱼的机率会大大降低。

原创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科学养鱼杂志社

作者:武汉市东西湖区东山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吴自安

投稿与新闻线索提供,请联系微信:kxyyxi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