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滁州18:秧歌灯

 冬不拉拉 2020-07-02


秧歌灯又名宝塔灯,产生于明末清初,发源于滁州市来安县南部圩区汊河、大英、汶山一带,流传于皖东来安、江苏江浦地区,至今已又300多年历史。


秧歌灯取材于农事生产、岁时节令,用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法,将生产、生活中的自然、历史、文化现象加以提炼,再现了勤劳勇敢的民众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表达了人们追求平安、幸福、祥和生活的美好愿望。


秧歌灯的表演形式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跑阵,二是花场,三是坐场。跑阵是集体舞,参加的人数可多可少,最少为36人。花场也称为小场,为分组表演的歌舞。常唱的秧歌小调有《金垛子》《风摆柳》《剪剪花》《八段锦》《跌断桥》《鲜花调》等曲目。坐场一般在夜晚表演,演唱小戏折子戏,剧目有《断桥》《武松杀嫂》《宋江杀惜》等。


秧歌灯阵容庞大,舞步多姿,吟唱优美,曲牌丰富,配以铿锵锣鼓,悠悠丝竹,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是人民群众喜爱得一种民间歌舞。

省级传承人 章思林

2006年,秧歌灯被确定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作者:来安文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