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人生: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悦读札记 2020-07-02

  文/玉倾语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曾说,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诗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

那时,看到这句话,我一度费解,如今的我们无需以诗词取士,也难以用它直抒胸臆。那读诗词有何用处呢?

看完叶嘉莹老师的《小词大雅》一书后,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原来,是我们太过浮躁,太过功利,才会觉得诗词无用。

我们从内心认定了诗词无法给我们带来实际效益,就判之为“无用之物”,读诗也就成了“无用之事”,这才将诗词的“用处”遗忘在角落里。

实际上,看似无用的诗词,用庄子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诗词人生: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小词大雅》

1 诗词,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美感

不少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可是大部分人并没有过上“诗意”生活,眼前依旧是苟且,最多只能向往“远方”。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高压力的生活,让人变得焦虑、浮躁。每天忙碌过后,大部分人都是一头扎进网络世界。我们渐渐丢失了情趣,变得乏味、麻木。眼睛昏暗、心灵疲惫、言语粗糙成了这个时代人们的通病,又何来“诗意”的生活?

可是《中国诗词大会》上,当武亦姝浅笑吟出那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时候,我猛然发现,原来枯燥乏味的生活可以这么美。

当我们重拾诗词,走近深处,感受着辞藻之美、意象之美、心境之美,就会发现那些被忽略的情趣。

春日里,看到盛开的朵朵桃花,我们浅笑吟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看见草长莺飞,我们不禁想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日里,看到满池的荷花,我们吟唱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抑或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日里,天高云淡,凉风乍起,梧叶飘黄,一句“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跃上心头,我们也突然明白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

冬日里,银装素裹的世界却又有一番风味,看着冬天的景致,我们会想到“江涵雁影梅花瘦,四无尘、雪飞云起,夜窗如昼”抑或是“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我发觉,当保留着初心的向往与诗意的安放,不经意就把生活过成了诗。

读诗的人,因为懂得无用,便变得从容,不再刻意追求有用之物,反而能细品出生活的美感,于细微之处感知美意,于裂缝之处触摸阳光。

读诗无法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利益,却能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不为浅层的欲望所捆绑,尽情地感受生活的美感,过上真正的“诗意”生活。

诗词人生: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图片来自免费正版图库,侵删

2 诗词,让我们品味多样人生,体味生活百态

诗词中,不仅仅只有山水田园、塞外风光以及江南景致,让我们可以感受生活的美感。诗中更有人生起伏、宦海沉浮,有家长里短、应酬交友,有小日子、有大场面,让我们品味多样人生,体味生活百态。

读诗,就是在读史,在读人生哲思。不同境遇下品读,总能琢磨出不一样的味道,质朴自然,不乏深意。

当人生得意时,有人高唱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当人生失意时,有人低吟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当面临非议与诋毁时,有人在心底默默告诉自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诗的过程中,我们就像是在跟古人对话,我们渐渐变得平静,用心去感受和古人之间生命状态的沟通,不带功利色彩,没有任何顾虑,不经意间就唤醒了内心的纯粹与简单。久而久之,我们也变得更加豁达、乐观。

诗词大会上,有一位让我非常动容的人,她就是来自河北的白茹云。她出生于家境清贫的农民家庭。多年前,她被查出了淋巴癌,丈夫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家中经济拮据,为治病欠下很多债。弟弟自小脑中生瘤,一发作就拼命抓头,为了照看、安抚弟弟,她开始为弟弟念诗、唱诗,由此走上了热爱诗词的道路。现实生活给了她沉重的一击,她却始终淡定自如。

面对生活的重担,她没有丝毫的沮丧或愤懑。她饱受生活的折磨,承受了那么多苦难和不幸,却只是云淡风轻地说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份豁达和坚韧让人肃然起敬,她活成了她喜欢的那句诗的模样“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我们的生活体验、人生经历跟诗人的荣辱辛甘、理想抱负以及悲欢离合发生共鸣那一刻,我们便有了豁然欣喜的感觉。从诗人的人生中,我们看淡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和悲欢离合。我们懂得了,人世间之事,不如意事十八九,无奈何时岂二三!但我们仍要大步向前,走向终点。

诗词人生: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图片来自免费正版图库,侵删

3 诗词,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力量

当我们从诗词中,感受到了个人诗意生活的安放,有了个人生活的感悟后,我们更能充分地感受到中国诗词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千百年的积累,来自每个中国人心底的不屈,它最终觉醒壮大、喷薄而出,化作中国力量,鼓舞我们砥砺前行。

郦波老师曾说:“不要说诗词和你无关。中国是诗词国度,只要你是中国人,血脉里一定流淌着那种“文化基因”,唯一需要的是让它觉醒,让它萌芽,让它壮大,最后成为支撑你生命的根本所在。诗词就是抵达彼岸的一条路,一艘船,一座桥。由此,在现实生活中,哪怕“雾霾”重重,也可以长成属于你的参天大树,这就是诗词的力量,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力量,这就是每个人身体里的人性的力量。”

深以为然。中国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最能让人振奋人心,最能激起人们内心那份人性的力量。不管遇到何种艰难险阻,中国诗词的力量总是鼓舞着我们,它给我们打气,也给全世界打气。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人心齐,泰山移”、“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等等,这些简单的诗词,承载着团结的力量,给我们鼓舞了士气。让我们坚信,只要团结一心,我们必能战胜风雨、战胜一切天灾人祸。

“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寥寥几句,更是给予了我们希望的力量。让我们深信,疫情期间这些寒风凛冽的日子终会过去,我们终会盼到春意盎然的日子。

诗词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通过言语化成了精神的力量,给我们的人生带去强而有力的前进动力。这是文化的力量,是中国的力量。

诗词里,我们看到了无数风光景致,领略了人生百态,也感受到了喷薄而出的力量。所以,读诗词到底有什么用?

美景当前,我们可以感叹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旅行时,我们登高眺远,可以吟唱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思念恋人时,我们可以浅吟出一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人生踽踽独行、孤单寂寞时,我们可以在心中默念:“试问人间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追梦路上,遇到艰难险阻时,我们可高喊一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诗词给人生活以美感,给人塑造精神的力量,给人以修养,给心灵以港湾,给灵魂以芳香。读诗词的人,往往能感受到生命的美意,发现潜藏在枯燥生活中的诗意,现实生活也变得更加精彩绝伦。读诗词的人,灵魂经常得到与古人的对话,就不会沉寂,内心世界就不会乌烟瘴气,面对人生百态,他们往往豁达、从容。读诗词的人,往往能感受到那份喷薄而出的力量,让自己在艰难险阻面前,依旧可以傲然挺立,可以自信顽强。

诗词的“用处”只有用心体会的人方能感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