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十二景分别是巨峰旭照、龙潭喷雨、明霞散绮、太清水月、海峤仙墩、那罗佛窟、云洞蟠、 狮岭横云、华楼叠石、岩瀑潮音、蔚竹鸣泉。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崂山十二景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崂山十二景导游词: 1. 【太清水月】 在太清宫看海上月出,别有一番情趣。当万籁俱寂之时,光洁的月亮被一团金辉托出海面,溶溶月色倾洒海面,浮光潋滟,玉壶冰镜。岸边清风掠竹,细浪轻拍,景色幽奇绝伦。这便是崂山十二景中的“太清水月”。清代文人林绍言有诗赞曰:“相约访仙界,今宵宿太清。烟澄山月小,夜静海潮平。微雨五更冷,新秋一叶惊。悄然成独坐,细数晓钟声。” 2. 【海峤仙墩】 海峤仙墩是指崂山头南部的八仙墩,崂山头距太清宫7公里,是由海蚀岩洞组成的奇特自然风貌。崂山头的南部,由于海浪多年冲击,崖岸断落如厦,崖下海中有十多块两米高的石墩,神话传说八仙过海时曾在此小憩,因名八仙墩。此处风劲浪高,波涛汹涌,极为惊险,被誉为“崂山第一奇景”,在崂山十二景中称“海峤仙墩”。明代高僧憨山有诗赞曰:“混沌何年凿,神功此地开。势吞沧海尽,潮压万山回。洞宇今何在,仙人去不来。蓬莱应浪藉,身世重堪哀。” 3. 【巨峰旭照】 巨峰是崂山主峰,俗称“崂顶”,位于崂山中部群峰之中,海拔1132.7米。“云海奇观”、“旭照奇观”、“彩球奇观”是巨峰景物中的三大奇观。特别是“旭照奇观”,绮丽壮美,被列为崂山十二景之冠,称“巨峰旭照”。清代乾隆年间即墨知县尤淑孝有诗赞曰:“振衣直上最高峰,如发扶桑一线通。只有仙灵营窟宅,更无人迹惹天风。群山岳岳凭临外,大海茫茫隐现中。持较岱宗应特绝,碧天咫尺彩云红。” 4. 【龙潭喷雨】 龙潭瀑又名玉龙瀑,位于崂山南麓八水河中游。八水河流至此处跌落于深潭,水如玉龙,吐雾喷雨,景色壮观,在崂山十二景中,称“龙潭喷雨”。周至元有诗赞曰:“凌空乱溅沫,疑是玉龙飞。白挂虹千仞,青山环一围。抛来珠落落,舞处雪霏霏。游客贪清赏,斜阳不忍归。” 5. 【明霞散绮】 从太清宫北上,行约3公里左右,在竹树葱笼、绿荫掩映中便是明霞洞。这里背后石峰耸立,山高林密,前望群峦下伏,峭壑深邃,每当朝晖夕阳,霞光变幻无穷,因而被列为崂山十二景,称“明霞散绮”。清代高密文人孙风云有诗赞曰:“拾级不辞劳,松篁涨晚涛。岚光拔地峻,海色逼天高。绝顶霞粘屐,精庭雪晕袍。三壶皆似削,俯势瞰灵鳌。” 6. 【那罗佛窟】 自华严寺沿山涧西上即达那罗延窟,这座天然的石洞宽7米,高、深各10余米,四壁如削,洞顶有一圆洞,颇似火山喷口,天光由此圆孔透入,据僧人说那罗延佛就是在窟中修炼成正果。如此巨大的花岗岩洞国内尚不多见,在崂山十二景中,称“那罗佛窟”。清代即墨文人黄玉瑚有诗赞曰:“荒山留佛骨,卓锡何年至?那罗延窟存,东来识大意。” 7. 【云洞蟠松】 白云洞在崂山东部,华严寺西北,太平宫西南3.5公里处,坐落在海拔400多米的高山上,其景物之清奇,风光之绮丽,则又别具一格。白云洞由巨石架成,左为青龙石,右为白虎石,前为朱雀石,后为玄武石。洞石岩顶上有一名为“华盖”的古松,势如腾龙,绿荫冉冉,覆盖全洞,在崂山十二景中称“云洞蟠松”。蓝水有诗赞曰:“白云深处白云洞,日日洞口白云封。惊看云中龙出没,一株洞后百年松。” 8. 【狮岭横云】 狮子峰在太平宫东北,几块巨石相叠,侧看成岭,竖看成峰,状若雄狮,横卧在苍茫云雾中,海风吹来,白云宛若游龙,翩若惊鸿,在阳光的照射下,景色十分绚丽。但狮子峰最壮美的景色是“狮峰观日”,人们在狮峰观罢日出,趁晓雾未开,方可尽情地领略“狮岭横云”的妙趣,因而列入崂山十二景。明代即墨文人黄宗臣有《宿狮子峰》诗:“石上开樽有浊醪,海天东望月轮高。夜声时到秋山寺,半是风声半是涛。” 9. 【岩瀑潮音】 潮音瀑原名鱼鳞瀑或玉鳞瀑,因其声似潮涌,自1931年始更名。潮音瀑是北九水的尽头,四面峭壁环绕,东南高壁裂开如门,瀑布从此泻下,山谷轰鸣,声如澎湃怒潮。清代山东抚军崔应阶有诗赞曰:“何处<崖万壑雷,高峰云静石门开。盘空舞雪飞泉落,扑面银花细雨来。碧水澄潭湛洗涤,青松白石任徘徊。支筇未尽游观兴,樵唱遥从天际回。” 10. 【蔚竹鸣泉】 蔚竹庵在北九水村东北的凤凰山下,位居海拔550米高处,蔚竹成林,苍松竞茂,怪石奇秀,涧溪成韵,泉水汀咚,清新幽静,在崂山十二景中称“蔚竹鸣泉”。清代胶州文人王大来有诗赞曰:“玄都近在最高峰,石磴追寻樵客踪。履下泉声三十里,杖边山色一千重。深藏胜境疑无路,绿到仙宫遍是松。更喜道人闲似我,邀看万朵碧芙蓉。” 11. 【华楼叠石】 华楼山位于崂山水库南岸,海拔408米。华楼峰是矗立山顶东部的一座方形石峰,高30余米,由一层层岩石组成,宛如一座叠石高楼耸立晴空,故称“华楼”,又因异石突起,犹如华表,又名“华表峰”,在崂山十二景中称“华楼叠石”。清代平度文人白永修有诗赞曰:“摩霄卓立碧芙蓉,天开名山第一峰。岚气蒸成金液水,海霞飞满石门秋。” 12. 【九水明漪】 北九水分内九水与外九水两部分,全长9.5公里,是白沙河的中游峡谷地带。内外九水共有18道湾,涧水遇峰必折,折处旋成深潭,形成一处景观,各具特色,纷呈异景,《胶澳志》称北九水之景为:“水作龙吟,石同虎踞,音乐图画,文本天成。”在崂山十二景中,最为秀丽多姿的当数“九水明漪”。清代即墨文人黄襀有诗赞曰:“怪石嶙峋路可封,一川九曲出盘龙。溪边疑有胡麻饭,身在桃源第几重。” 崂山三官殿导游词2篇 “三官”实际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3位部落首领尧、舜、禹的化身。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崂山三官殿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崂山三官殿导游词范文1:崂山三官殿是崂山最早的道教庙殿,其布局工整,有三进殿。此殿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9年),由道士张廉夫来此所建。三官分别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实际上即古代三位圣贤尧、舜、禹。此殿属单檐硬山式砖式结构,顶部覆一黑色筒瓦和板瓦,匾额为木雕篆书长方形,属标准的宋代建筑。后虽多次翻修,但基本保持原风格。虽不富丽堂皇,却也古朴典雅,具道家返朴归真之风骨。 殿内外有大量古代名树,尤一大门外不远处的一株圆柏为最古,此树高18米,胸围3米多,树龄已有2100年,传为此殿建造人张廉夫所亲手栽植。近依然生机盎然。殿内三进门大门两侧,各有一株银杏,均高25米以上,树龄1000多年,系宋太祖赵匡胤赐封崂山道士刘若拙重修太清宫时所植,殿内还有数株山茶树,树龄也有400多年,其中尤一三宫殿大堂两侧的山茶(耐冬)最为著名,东侧一棵山茶,高近7米。树龄已逾600年,系明代道士张三丰渡海自长门岩上移植而来。国内植物学界对此树给于很高评价,因为此种树即使在云南等南方,就其树龄和长势也极为罕见。 更为令人称奇的是,每当冰天雪地的隆冬季节,此树却万花怒放,树身像落了一层厚厚的红色积雪。清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来崂山在此小住,对这一奇景感慨万分,灵感由此而发,其脍炙人口的名篇《聊斋志异·香玉》中之“绛雪”花神即指此树。这一山茶的知名度亦越来越高。殿外还有一株山茶的名贵品种——重瓣白雪塔,树龄400多年,其与“绛雪”一红一白,交相辉映,争奇斗艳,为隆冬季节太清宫别具之景致。 崂山三官殿导游词范文2:三官殿的正门是在东边,门朝东开。正门为什么朝东开呢?这原来是表示“紫气东来”的意思。《道藏》中记载:道家的始祖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远远看到一团紫气从东方滚滚而来,就在路边迎候,果然迎到老子,于是留请而拜之。老子与他交谈,觉得很有缘分,便著经书两卷赠给了他。此经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 此后,“紫气东来”便成了民间迎神求吉的高雅用语。正面主殿属单檐硬山式砖石结构的殿堂,顶面覆盖黑色板瓦和简瓦;匾额为木雕篆书体,长方形,为标准的宋代建筑风格。殿内供奉“三官”神像,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 “三官”实际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3位部落首领尧、舜、禹的化身。传说尧生有八彩眉毛,因敬天爱民,上应天象,天下风调雨顺,被后人尊为天官;舜长着双瞳孔的眼睛,因当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他被尊为地官;禹因治理了水患而被尊为水官,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主殿东西两壁是“雷神”和 “真武”二神的画像。院内左右厢房原来都是道士们居住的地方。院里有一块平削陡峭的巨石,上面镌刻的是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关于太清宫庙产地亩四至。因为明代万历年间这里曾发生过一次道、佛争地的纠纷,官司以道士胜诉结束,便刻石为记。 崂山太平宫导游词3篇 太平宫初名太平兴国院,又称上苑。系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道场,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5年)重修。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崂山太平宫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崂山太平宫导游词范文1:太平宫 太平宫传说 距盐池河镇政府所在地8.5公里的太平宫坐落在一个深山峡谷之中,四周重峦叠嶂,一条羊肠小道蜿蜒而至太平宫口。离宫口还有两里路就能太平宫哗哗的流水声。水声在山间回荡,声势浩大。走进宫口,听着水声,只见白雾缭绕中若隐若现的奇石林立。拨开白纱般的水雾,是一个方圆百余平方米、深不见底的水潭。水潭正中央耸立着一根十余米高的圆形石柱,石柱周围依偎着三个像蛤蟆般的怪石。据说这三个怪石原是一整个的巨石,被一个螃蟹精占据,每天早晨她变成一个妖娆多姿的美女伏在巨石上哭泣。当有人循着这凄切的哭声找到她时,她便原形毕露,吃掉来人,久而久之,给成百上千个家庭带来了灾难。后来玉皇大帝派雷神除掉妖魔,一声巨雷,妖魔化成灰烬,巨石也被击成几块。从此这里太平无事,人们因而叫这里为“太平宫”。再看潭水,原来是从数十米高的绝壁上倾泻下来的,像钉大桩子一样,声势如雷,在潭上溅起两米多高水柱,千万朵浪花,溅起的水珠像纷纷扬扬的杨花落在人的身上。置身其中,好似进入了人间仙境,此情此景令人流连忘返。 太平宫在崂山之上,崂山古称牢山、劳山。坐落在山东半岛的东南,西靠青岛,东南两面濒临黄海。面积386平方公里,崂顶巨峰,海拔1,133米。既是中国道教名山,又是著名的避暑游览胜地。 崂山景区包括太清宫、太平宫、北九水、华楼宫、鹤山和崂顶巨峰等景区与景点。奇峰怪石,满山遍布,如狮子峰、绵羊石等。人称峻山的石峰是“天然的花岗岩群雕”。由于临海,山色海波相映,形成了紫霞云海乃至“海市蜃楼”的奇特景象。再加上闻名天下的崂山泉水,如“金液”、“靛缸湾”等,构成了崂山独具一格的自然景观,如《齐记》所云:“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崂山自古被称为“神宅仙窟”、“海上仙山第一”。秦皇汉武都曾来此求仙。宋元以来,宫观次第兴建,最盛时达“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今尚存太清宫、太平宫、华楼宫等。这些建筑多为石壁瓦舍,简朴无华,具有道家冲和恬淡的色彩。其中太清宫中的汉柏唐榆至今仍蓊郁葱青。历代名道如邱处机、张三丰,文人李白、苏轼、蒲松龄等都曾来山中修炼或漫游,多有题刻吟咏,为奇丽的山水增添了几分文秀。 在崂山现存的寺观中,太平宫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观。据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和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重修太平宫的碑文记载,太平宫是宋太祖赵匡胤(960年-976年)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立的道场,因落成于太平兴国年间,故初名太平兴国院,后改名为太平宫。与此同时,又兴建或重建了太清宫和上清宫,作为它的别院。 刘若拙生于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他自四川来崂山建一茅庵,名驱虎庵,潜心修行。赵匡胤“陈桥兵变”称帝后,即召见了他,封为华盖真人,为崂山著名道士之一。宋淳化二年(992年),刘若拙逝于即墨,葬在城郊玄真宫,其墓至今犹存。 崂山太平宫导游词范文2:初名太平兴国院,又称上苑,系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道场,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5年)重修。太平宫坐落在崂山东部上苑山北麓、仰口湾畔,正殿名三清殿,配殿为三官殿和真武殿。路口两侧有两株古松,据传是宋初建宫时所植,树侧的巨石上镌刻着“疑是幻境”四个大字,在崂山现存的寺观中,太平宫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观。太平宫宫西绝壁矗立,下有天然石洞。洞内纵横各数丈,高敞如厦;洞顶镌刻“混元石”三字及星斗图案;洞旁眠龙石上,镌“犹龙洞”三字。宫北山坡下有涧水喷涌,相传曾有农人见白龙游泳其中,名白龙涧。涧底巨石累累,横跨两岸,水从石隙下泻,称仙人桥。过桥山坡有巨石,上刻邱处机咏崂山七绝20首及序。宫东北奇峰突起,形同巨狮,张嘴作怒吼状,名狮子峰。峰巅岗峦平敞,云气弥漫,有“狮岭横云”胜景。 太平宫位于仰口湾畔的上苑山麓,负山面海,景色绮丽,有奇峰异石,古木幽洞,近年来又经全面修建,是崂山的主要游览区之一,也是自此而南游览崂山的第一处名胜。 游人自仰口下车,沿新修石阶登山,前行不远,路两侧各有一株粗逾环抱的古松,虬枝交错,针叶披拂,传为宋初建宫时所植,在崂山古松中首屈一指。松侧有两方巨石,石上旧刻“疑是幻境”四字;新镌清代武邑县令杨泽诗一首:“上苑蟠松阵,半山宫殿森。嶙峋深石洞,烂熳叠花簪。峭壁文苔篆,*岩曲鸟音。仙人桥下水,声响曳鸣琴。”此景名“双石长松”。 崂山太平宫导游词范文3: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镇仰口湾畔之上苑山,创建于宋代太平兴国年间,原称“太平兴国院”。该宫虽经历次重修,但仍保持宋代建筑风格,宫为“品”字形的二进院落,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宫周围多奇峰怪岩和古木幽洞,摩崖刻石较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很丰富。太平宫奉道教全真华山派。 初名太平兴国院,又称上苑。在崂山东部上苑山北麓、仰口湾畔。系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道场,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5年)重修。正殿名三清殿,配殿为三官殿和真武殿。 宫西绝壁矗立,下有天然石洞,名犹龙洞。洞内纵横各数丈,高敞如厦;洞顶镌刻“混元石”三字及星斗图案;洞旁眠龙石上,镌“犹龙洞”三字。宫北山坡下有涧水喷涌,相传曾有农人见白龙游泳其中,名白龙涧。 涧底巨石累累,横跨两岸,水从石隙下泻,称仙人桥。过桥山坡有巨石,上刻邱处机咏崂山七绝20首及序。宫东北奇峰突起,形同巨狮,张吻作怒吼状,名狮子峰。峰巅岗峦平敞,云气弥漫,有“狮岭横云”胜景。 崂山太清宫导游词3篇 崂山太清宫又称下清宫,在崂山东南蟠桃峰下、崂山湾畔。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道场于此。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带来的崂山太清宫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崂山太清宫导游词范文1: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们的汽车现在已经进入了崂山的风景区内,从这到我们今天要参观游览的太清宫景区还有20多分钟的车程,接下来小蒋利用这段时间给大家先就崂山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我国18000海岸线上唯一的一座高度在千米以上的山峰,因而崂山又被称为“近海名山”。崂山有"海上名山第一”, “神仙窟宅”“灵异之府”。之美称,同时,崂山也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1982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 那么我们今天要参观游览的太清宫呢,他是属于崂山南线上的一个著名景点,同时也是崂山内规模最大的一座道观。崂山太清宫它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其创始人是江西才子张廉夫,当张廉夫年从终南山云游崂山,在此修建了一所庙,称“三官庙”,又建起了“三清殿”,两殿合成“太清宫”。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来到崂山,续建了“三皇殿”。到了宋朝时期,道士刘若拙又重修了太清宫,从此太清宫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后又经过了丘处机、张三丰的发扬光大,到了今天才闻名天下。 好了,说着呢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太清宫门前,我们待会呢会从东门进,西门出,全程不走回头路,由于正值旅游旺季景区大,游人多,所以,请大家待会互相提醒,跟着小蒋,以防走散。 大家注意一下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太清宫的正门前,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太清牌坊,又称牌楼,其高8米,宽16米,由底座、立柱、额枋、字板四部分组成,为四柱三门式。 他呢建于1997年,上面写着“崂山太清宫”五个大字, 继续前行,我们现在来到了太清宫的正门。此正门与2004年4月建成,2005年5月1日正式开放。山门内两侧供奉着道教的四大护法天师:三眼灵光马灵耀、黑虎玄坛赵公明、威灵瘟元帅温琼和南宋名将岳飞。走进山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两侧的钟楼和鼓楼。在我国古代有晨钟暮鼓之说,其目的呢是警示众道士勤修苦练,不可虚度光阴。我们继续往前走,大家可以看懂啊在道路的左右两边呢有两座雄伟的建筑,他们分别是元辰阁和元君阁。元辰阁正中供奉的是斗姆元君,元君阁供奉碧霞元君。我们再往前走,好了我们现在已经穿过太清宫的第二个正门——仪门,来到了三官殿的正门前,三官殿主要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也就是我们的三位祖先尧、舜、禹。相传尧敬天爱民,上应天象,风调雨顺,被人尊为“天官”。舜在位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被誉为“地官”。大禹呢继承了父业,三过家门而不入,治理了水患,理所当然地被尊称为“水官”。 走出三官殿,我们会看到一块大石头,上面雕刻着“逢仙桥”三个字。相传宋代的道长刘若拙除夕迎神,在这里遇到了一位白须飘飘的老翁,于是他走上前来与老翁交谈。正想问其姓名时,老翁却不见了,只在雪地上留下了两个脚印。于是刘若拙认为自己遇到了仙人,所以就将此桥称为“逢仙桥”。过了逢仙桥我们就已经来到了山上,我们首先会看到的是康有为石刻,上面还有丘祖殿、文昌阁、财神殿。由于时间有限呢我们就不上去了。好了,大家现在呢跟着我往左拐,此时大家会看到这里有一颗弯弯曲曲的榆树,因为它是唐朝道长李哲玄亲手栽植的,所以呢称之为“唐榆”,又因为它树干盘曲,形状似龙头,又被称为“龙头榆”。 参观完龙头榆,我们再往前走,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大殿就是太清宫三大殿的主殿三清殿。三清殿是道教供奉主神“三清“的地方,正殿内供奉的是三清真神。中间的这位是玉清----元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征洪元;右边的这位是上清----灵宝天尊,他怀抱如意,象征混元,左边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宝扇,象征太初。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在三清殿的外侧,大家看到的这尊神像是镇坛王灵官。在他的东西有两个配殿,东配殿内供奉的是“东华帝君”。西殿供奉的是西王母。 走出三清殿向右拐,我们看到的这个殿堂叫关岳祠,这里供奉的是汉代关羽和宋代忠将岳飞。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崇尚“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继续前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泉就是崂山四大名泉之一的“神水泉”。传说大旱三年泉水不涸,大涝三年不溢。 好了,现在接下来呢我们前往三皇殿,进入三皇殿院内,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近7米高、0.6米粗的耐冬,它的树龄呢有600多年了,这棵树呢也就是《聊斋志异》“香玉篇”中“绛雪”的化身。再看走边这株,是由耐冬嫁接的重瓣白花茶,是崂山稀有的茶花品种。 在这两颗树的前面大家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三皇殿了。走入殿内,大家看到中间手里擎着太极图的就是天皇,也就是伏羲氏;旁边那个手捻稻菽的是地皇神农氏;另一边手握笏板的是人皇轩辕氏。关于这三位老祖先的传说很多,如伏羲制八卦、神农尝百草、轩辕黄帝做兵器、造舟车等,他们都被尊为开创华夏文明的先祖。在正殿的屋檐下大家可以看到此处有两块碑刻。东边是成吉思汗赦谕丘处机的护教文,西边是成吉思汗颁给丘处机的金虎符文,他们至今已有780年的历史了,是崂山庙宇现存碑记中最古老的两块,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走出三皇殿,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高大的树木,这是一颗桧柏树,是由汉代的才子张廉夫亲手栽植。树上寄生了一颗凌霄树,像龙一样缠在树干上,这一奇景被称为“汉柏凌霄”。在这棵树的北面的第一个树杈上还有一颗小树,经鉴定是一颗刺楸。这一奇迹被称为“三树一体”。 好了各位游客我们的游览到此先告一段落,现在有30分钟的自由浏览时间,大家可以去海印寺遗址看看,游览完毕后我们在太清牌坊前集合。 崂山太清宫导游词范文2: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崂山太清宫又称下清宫,在崂山东南蟠桃峰下、崂山湾畔。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道场于此。 太清宫现存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院。宫中奇花异卉,四时不绝。耐冬花开,红艳如火,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篇所写红衣女子绛雪,幻为宫中耐冬化身。汉柏、唐榆、宋银杏均历经风霜,至今仍柯干嵯峨,蓊郁葱翠。凌霄花盘绕汉柏而上,蜿蜒如龙蛇,名曰“古柏盘龙”。三清殿前碧水一泓,宫中道士名之为神水泉,大旱之年亦不涸竭。 三皇殿内壁嵌元世祖忽必烈护教文碑及成吉思汗所颁金虎符文。宫后巨石有康有为题刻。宫东道旁有一巨石,高达丈余,上刻“波海参天”四大字,下有“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小字一行。每当月夜,天风海涛,空明一片,崂山胜景“太清水月”即此。
崂山太清宫导游词范文3:太清风景游览区位于崂山风景名胜区的东南部,从青岛市区沿湛流干路东行40公里即可到达。景区是以著名庙殿太清宫来命名的,简称太清景区。景区坐落在宝珠山下,宝珠山的7座山峰从东北、西三面环抱着这一临海谷地,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宝珠山的主峰称为“老君峰”,它的左边依次是“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右边依次是“重阳峰”、“螺桃蜂”、“西王峰”。这7座山峰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南面海湾。 名为“太清湾”,又有暖湿气流不时从海上送来,使这里形成了亚热带气候环境,所以人们称这里是“崂山小江南”。从传统的风水学分析,这的确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在崂山众多的道教庙殿当中,太清宫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崂山道教祖庭。太清宫从初创到现在已经历了两干多年的历史,几乎每朝每代都进行过修茸,至今其建筑风格还一直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典型风格,这在国内的各宗教建筑中,也是极少有的。因此又可以说,太清景区是崂山景区中展现道教文化的代表景区。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庙宇主体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关岳祠和东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属设施,共有房间150多间。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悠久的道教文化为各种植物提供了食好的生存环境。 这里又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一大分支?寺庙园林在崂山最早形成风格体系的地方。游人可以看到这里不仅生长着暖温带植物,而且长有大量的亚热带植物,如茂密的竹林、青翠的茶园、棕榈、广玉兰。红糖等。更可贵的是这里生长着大量的古树,是整个崂山风景区内古树名木分布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地方。 崂山游记范文:清晨,我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了崂山脚下。抬头仰望巨峰,虽不是那么高耸入云,但近旁也是云雾缭绕,使我为之震撼。 “出发!”导游一声令下,我们沿着盘山公路直上。从车内望出去,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真不愧为青岛风景名胜区。一路前行,山下的景色尽收眼底,让我心旷神怡。随之,我们登上了缆车,从缆车上望下去是一个大峡谷,真有点身临欢乐谷的感觉,同时也有些心惊胆战,加上姐姐又讲起缆车事故,更让我毛骨悚然。 终于,漫长的缆车路程结束了,到了巨峰的半山腰。举目仰望,那山顶好像并不怎么高,可爬起来还真是费劲,刚爬了百十级台阶我已累得气喘吁吁。每登上一级台阶,我的脚都在微微地颤抖着,好像支撑不住就快倒下似的,只好走几步歇一歇。这样走走停停,大约三分之一的路程过去了,终于抵达了离门。我恨不得就地躺下睡上一觉,可很多游客还非常有闲情逸致地在各处拍照留念,丛丛的柏树下,一些情侣拿着红绳正在虔诚地许愿呢。休息够后,我又艰难地向上爬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到了一个平台,平台东南而立,向下望去,一片奇妙的景象进入眼帘:碧蓝碧蓝的天连着碧蓝碧蓝的海,海与天融为一体,美不胜收。海边是青岛市第一海水浴场。有人躺在沙滩上沐浴着阳光,有人悠闲地开着小快艇在海上转悠。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动人心弦。 经过百般努力,我终于胜利抵达山顶。从山顶的木桥头向下望,又是另一番美丽的画卷,整个海洋和天空都被一层轻纱似的雾笼罩着,模模糊糊的,有如仙境一般,我乐在其中了。 后来,我们又游览了后山、小亭阁…… 夕阳西下,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美妙绝伦的崂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