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曙明原创丨万年风化似刻刀,千姿万态展容颜——约旦纪行

 真言贞语 2020-07-02

万年风化似刻刀,千姿万态展容颜

——约旦纪行

作者:杨曙明

说起约旦这个国家,我们国人大都较为陌生,因为它在世界上没有多大名气,我们的媒体也很少有相关它的报道。

此行之前,我对约旦同样知之甚少,只是知道它地处约旦河东岸,首都是安曼,(前)国王是侯赛因,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对我来说,以色列神秘,约旦同样也神秘。

简明约旦

约旦国家的历史并不长,至今不过百年。它原来是巴勒斯坦的组成部分,再早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大马士革省。1920年,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1921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硬是把巴勒斯坦一分为二,河西仍称为巴勒斯坦,河东则成了外约旦酋长国,不过,那时的外约旦酋长国,仍在英国的统治之下,直到1946年,约旦才真正获得了国家独立。

约旦是个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相对于周边国家的内乱不断来说,约旦的社会还是较为稳定的。自从获得独立以来,除了那几次对外的中东战争,国内很少有因为派别之争而闹得不可开交的动荡。我们在安曼期间碰到了一位中国留学生,他已经在那里安家立业。他对我们说,在约旦这十多年间,感受最深的是社会安定、生活安逸。

约旦与以色列隔(约旦)河相邻,自1974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约、以两国虽然还有些纷争,但大致上却能和平相处。在“土地换和平”的阳光照射下,两国于1994年7月化干戈为玉帛,签署了《华盛顿宣言》,宣布结束敌对状态,而后又于同年10月签署了和平条约。

约旦现有600多万人口,其中60%以上的是巴勒斯坦人。约旦国民与巴勒斯坦国民同宗同族,而且原来还是一家人,可是,因为巴勒斯坦内部派别众多,彼此间争斗得很厉害,所以约旦与巴勒斯坦的关系始终不是太融洽,经常有些摩擦发生,前些年还为此动过枪炮,最终还是在阿拉伯联盟斡旋下才平息了事态。

在世界各国中,要说难民数量,可能数约旦最多,总数有300多万,占了约旦国民人数的1/3,究其原因,乃是其周边国家的战乱所致。约旦与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相邻,而这几个国家的时局动荡,使得他们的很多国民便逃到约旦避难。据联合国难民署公布的相关数据,自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仅是避难在约旦的叙利亚难民有130多万。难民多,国际捐助机构的捐赠也多,前些年因为捐赠机构各自为政,曾导致捐物过多过滥,影响了约旦的社会稳定。后来约旦政府对此进行了干预,如今,所有的捐赠物品均由约旦政府统一发配。

约旦的国土有9万平方公里,面积不算太大,也不算太小,可是在那块土地上,沙漠竟然占去了80%。我们此行是从北往南穿越了大半个约旦,沿途所见的,几乎全都是沙化土地。在这些沙化土地上,虽不是寸草不生,但也仅有零零星星的荒草,比那完全意义上的沙漠强不到哪里去。

约旦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像沙特、伊拉克等,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可约旦却是个贫油国。道路不收费,石油价格贵,缺水缺油不缺外援,这就是时下真实的约旦。由于没有石油资源,国土面积又大半是沙漠,所以约旦的人均国民收入比较低,2018年为5293美元,在世界各国排名中据91位。不过,约旦国民的人均收入虽然不算太高,但较为平均,没有多大贫富差距。

约旦首都安曼是建在七座山上的山城,故而他也被称之为“七山之城”。由于海拔高低不同,一天能有四季。早上是冬季,中午是夏季,山上是春季,山下是秋季。安曼的山都不是太高,而且山势较缓,所以山上、山下、山腰间到处都建有房屋。由于多是依山就势,所以建筑显得较为杂乱。

在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国王虽然是国家元首,但并没有多大行政权力,像英国、泰国、柬埔寨等都是如此。约旦虽然也是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其国王却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仅有权任命政府首脑,而且还有相当大的立法权,这在君主立宪国家中属于另类。当然,中东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都是如此。

安曼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里有众多古罗马时期的遗迹,如神庙、斗兽场、露天剧场等。斗兽场呈圆形,地面铺石,阶梯看台,虽然如今已是遗迹,但往日的风采依稀可见。露天剧场也是用巨石砌垒,三层看台,每个座位都能清晰看到舞台上的表演。此外,像拉客丹宫、祖尤斯庙、艾尔特尔斯庙等,都是让人看了叹为观止的圣地。据说,在安曼地下,仍还有许多罗马帝国时期的遗迹尚未重见天日。

在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中,三妻四妾的情况虽不多见,但也并不少见。因为按照伊斯兰教规,男人可以娶四个媳妇。约旦虽然也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但一夫多妻的情况却很少见,这倒不是他们的国民有多么开明,而是经济条件所限,不像沙特、阿联酋的那些王公贵族们那么有钱。伊斯兰教不禁止一夫多妻,但却不允许男人们喜新厌旧。也就是说,媳妇不管老的新的,都得享受同等待遇,老四有什么,老大、老二、老三也必须有什么,否则就违背了伊斯兰教规,就会有麻烦。约旦的国民虽然不贫穷,但也不富有,男人如果想娶四个媳妇,经济上承担不起,况且伊斯兰教规还有女性婚后没有养家责任的规定,除非是自己愿意出去工作。

红海和死海

约旦境内有个“死海”,但“死海”名为“海”,实为“湖”,所以约旦算是个内陆国家。虽然其最南端的亚喀巴频临红海,但面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1965年,约旦为了扩大海上贸易,以6000平方公里的沙漠,与沙特置换了亚喀巴附近的12公里海岸线,据说这还是沙特居于兄弟情义才同意置换的。

红海是印度洋的陆间海,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伸。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形状狭长,最大直径有1900多公里,最大宽度有306公里,面积约为45万平方公里。红海北端被埃及的西奈半岛分叉成两个海湾,西为苏伊士湾,东为亚喀巴湾。在亚喀巴湾沿岸,有四个国家,分别是埃及、沙特、约旦和以色列。约旦的亚喀巴居于亚喀巴湾的顶端。

亚喀巴处在海洋和沙漠之间,面向红海,背后是广袤的沙漠,说它是沙漠绿洲似乎并不过分。

亚喀巴是座十分美丽的城市,因为历史的原因,所以它的欧化特别厉害。我前不久去过东欧,置身在亚喀巴,我恍惚有种置身在欧洲小城的感觉:弯弯曲曲的街道,起起伏伏的路面,干净整洁的环境,蔚蓝纯净的天空,沿街多是些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的欧式建筑。我们此行是在2月上旬,或许不是旅游旺季的缘故,街上车辆不多,行人寥寥,整座城市到处充满着安静、温馨的氛围。

那日下午刚到宾馆住下,我放下行囊,换上便装,不到4点就来到海边。清澈的海水,蔚蓝的天空,笔挺的椰树,停泊的游轮,还有那金色的沙滩,美景收入眼中,留在心里。红海虽然姓“红”,但海水并不泛红,不过,在阳光的照射下,远近高低的海水却也呈现出多彩的色斑。我躺在海边的沙滩上,享受着难得的身心愉悦,在微微海风的吹拂中,伴着轻轻的海涛,不知不觉间竟然进入了梦乡。当我从梦中醒来的时候,天色已是傍晚。

死海是一个内陆湖泊,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之间的约旦谷地。它的西岸是以色列的犹太山地,东岸是约旦的西部高原,约旦河水是它的主要水源。死海南北长约86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面积约为102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46米,最大深度有395米。死海与红海同样,都是东非大裂谷延伸所致,因而海拔很低,湖面海拔为-42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地方,“世界肚脐”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死海中含有高浓度的盐分,为海水的8~10倍。因为比重较大,所以人们即使不会游泳,也不会溺水而亡。同样是由于盐分太高的原因,其海水中没有生物能够存活,甚至连沿岸的陆边,也很少有生物,这也是人们把它称之为死海的原因。

说起死海,人们大都知道自由漂浮之事,其实,此言多有虚假成分,因为自由漂浮并不像传说的那么简单、那么容易。那日快到死海的时候,当导游啰啰嗦嗦地给我们介绍完了“漂浮”的注意事项之后。说实话,就把我等不少人给吓住了。

在死海里游泳,只能面朝上的,不能面朝下,更不能把头浸泡到水里。如果不小心让眼睛或鼻孔进了水,你就会被杀的疼痛难忍。死海的沿岸水下,不是细沙而是乱石,下海时还必须穿着拖鞋,而穿着拖鞋在乱石上走,人就很难站稳。,一旦歪倒在海水中,疼痛难忍就难免了。同时,人下海后并不像传说的那样立马能漂浮起来,而是要有个适应和放松的过程。对那些体重适中且身手敏捷的人而言,可能很容易,而对我等行动笨拙的大胖子而言,就不那么容易了。那天在死海,我原本也想来番漂浮,可试了几试都没有成功。当看到旁边有人不慎让海水进到眼睛的痛苦状,我便掐灭了漂浮的欲念。虽然此生很可能没有机会再到死海来,但我对放弃“漂浮”丝毫也不遗憾。

杰拉什

在世界历史上,罗马帝国曾经存续了一千四百多年,其帝国版图环绕地中海,也包括了现在的约旦。罗马帝国虽然早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却留下了诸多辉煌的建筑遗迹,其中就有杰拉什。

杰拉什古城遗址被誉为“中东的庞贝”,又被称为五百柱城。据考古学家们考证,早在公元前1600年时,杰拉什就有了人类居住生息。公元前64年,罗马帝国军队在占领了中东地区之后,便在杰拉什按照罗马建筑风格,建筑了许多神殿、庙宇。公元3世纪初,随着罗马帝国的颓势,杰拉什开始衰败,而后又随着拜占庭帝国的兴起和波斯人的入侵,以及诸多王朝的更迭,它几度兴衰,尤其是公元8世纪那几次强烈的地震,几乎摧毁了杰拉什的所有建筑。到了公元9世纪,具有悠久历史的杰拉什便销声匿迹了,直到千年之后的1806年,它才又重新回到世人的视野中。随着1920年起的考古发掘,杰拉什的古城遗迹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虽然它是以废墟的形式展现出来,但从它苍老的容颜中,我们依稀还能够看出其昔日的风采。如今的杰拉什,不仅是约旦也是世界上保护最好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之一,“中东的庞贝”和“罗马之外的罗马”的美誉,就是这样得来的。

在杰拉什的入口处,有一座气势雄伟哈德良凯旋门。这座门楼建于公元129年,是为了纪念罗马帝国的皇帝哈德良巡视而建。哈德良皇帝喜爱出游,在他统治时期,罗马帝国各行省都留有他的足迹。如今的哈德门虽然已是满目沧桑,但雄风犹存,尤其是每根石柱上雕刻的精美花纹,体现出当时的建筑工艺就已经堪称精湛。当然,就规模与气势而言,哈德良凯旋门无法与巴黎凯旋门相比,但要想到它建于两千多年前,任谁都不能不为之叹服。

跨过凯旋门,左手边是一排长长的马厩,马厩背后则是座赛马竞技场,这里是当年贵族们赛马的地方。长方形的赛马场,形似如今体育场的400米跑道。赛场周遭是条石砌垒而成的坐席,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此乃罗马时期的建筑,任谁也想不到它已有2000年的高龄。

杰拉什的椭圆广场,长90米,宽80米,是古代经典的罗马建筑。广场周围的爱奥尼克石柱,如同琴弦般地整齐矗立。在以巨石斜向铺就的地面上,留有深深的车辙轮印,犹如这座古城的历史痕迹。

穿过椭圆形广场是800米长罗马大道。在大道两侧,排列有科林斯石柱,因而罗马大道又被称之为列柱大街。大道北向不远处,有座水神殿,此乃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群。在水神殿外墙上,有七个出水口,它们与殿前的喷水池和下方的排水沟,构成了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而罗马大道上的石柱,其实也是悬空水道支柱,它们把山泉水从山上引过来,沿水道流入花园喷泉、公共浴场、住房居室等。这些建于公元2世纪末期的用给水设施,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实在令人叹服。

罗马大道上还有座月神庙,供奉的是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在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是宙斯和勒托的女儿,为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而在罗马神话中,阿尔忒弥斯又被称为戴安娜,她除了掌管狩猎之外,还肩负有照顾妇女分娩、保护少男少女的重任,因而她便被奉为杰拉什城的保护神,这也是这座神庙位置居高、建筑雄伟的缘故。

杰拉什古城内的露天剧场,在约旦境内现存三个罗马古剧场中,当属最大。剧场建筑依山就势,气势颇为壮观。虽然经过了千年风雨,但至今仍还在使用,每年的杰拉什音乐会就在这里进行。巨石堆砌的阶梯看台,颇为陡峭,游客来到这里,大多数都会望而止步,很少有爬到最高处的。我虽然是个胖子,但爬高上梯的自我感觉还不错,在别人观赏民间艺人演出的时候,我就爬到了最高层。站在最高处往四下俯瞰,虽然是“风景这边独好”,但也让我这个不恐高的人多少也有些恐高的感觉。

漫步在杰拉什古城内,映入眼帘的虽然是废墟,但呈现在心境里的,则是雄伟的气势。这些经历了两千年岁月侵蚀的废墟,犹如历史巨人,向来此观光的游客,述说着它曾经的辉煌。

佩特拉

200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学家和文化界人士评出了“世界新七大奇迹”。在这个榜单中,中国的万里长城名列第一,约旦的佩特拉古城位列第二。“到约旦旅游,就是为了去看看佩特拉”,这是当地导游所说,不过此言不虚,因为那佩特拉是座雕凿在山岩上的城市,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佩特拉古城地处约旦南部的沙漠中,隐藏在一条连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峡的峡谷内。站在远处眺望佩特拉,阳光照射下山体会呈现出微红的色泽,因为这个原因,佩特拉又被称为“玫瑰古城”。

佩特拉在希伯来语里是"岩石"之意,让人称奇的是,它的所有建筑不是用料石垒砌,而是在岩石上雕凿而成。据神话传说,这里是古代希伯来人的领袖摩西钦点出水的地方。

古时的佩特拉,是叙利亚到埃及陆路交通的中转站,地理位置的险要,让它成为纳巴泰王国的都城。公元前后,这里曾经较为繁荣,可是到了3世纪,陆路商贸逐渐被海路商贸所替代,佩特拉由此开始衰落,当7世纪它被阿拉伯军队占领时,已是一座废弃的空城,而后逐渐被历史所淹没。属于穆斯林世界的佩特拉,从那以后,几乎与外部完全隔绝,只有当地沙漠中的贝都因人偶尔还能去看望它。

日月穿梭,转眼间人类历史就前进到了1806年。那年,一名德国学者试图进入佩特拉,可是因为语言不通,被贝都因人所杀害。1812年,热衷于研究阿拉伯文化的瑞士探险家约翰·贝克哈特,在从大马士革前往埃及的途中,来到了佩特拉。为了避免当地人的敌意,他装扮成阿拉伯人。由于他会讲阿拉伯语,又具有丰富的伊斯兰教知识,了解贝都因人的民俗风情,因而被当地人当作了朋友。他雇用了当地向导,不漏声色地穿过西克峡谷,当古城遗址渐次展现在眼前的时候,他欣喜若狂,断定这里就是传闻中的佩特拉,这一天是1812年8月22日。

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西克峡谷。西克峡谷长有1.5公里,宽处有7米,窄处仅有2米。峡谷内的路径回环曲折,险峻幽深,抬头仰望天空,但见蓝天一线,壮观而又美丽。在两侧的悬崖峭壁的山岩上,有很多凿岩而成的洞穴,这些洞穴多是墓穴。或许是墓穴主人身份的高低贵贱,墓穴的雕刻图案各异,大小、宽窄、高低也不尽相同。在峡谷尽头,有一座同样是依山雕凿而成的殿堂,名为哈兹纳赫。殿堂为古罗马风格,高大、壮观,奇伟, 6根罗马式门柱,顶天立地,横梁和门檐上雕有精细的图案。在殿门上的3个石龛中,分别雕有天使、圣母和带有翅膀的斗士石像。宫殿有正殿和侧殿之分,石壁上的原始壁画色彩虽已暗淡,但粗犷线条勾画出的画面仍然清晰可辨。哈兹纳赫殿堂其实也是座陵墓,传说里面曾收藏着历代佩特拉国王的财富。由于殿堂地处西克峡谷内,所以殿前的空间很狭小,游客要想拍摄殿堂全景,非得使用特技摄影手法才行。殿前的空地上,有几匹骆驼,这是当地人为游客准备的拍摄道具。

当我们在西克峡谷内行进到距离哈兹纳赫殿堂十多米处的地方时,导游让我们排成一行,闭上眼睛摸黑前行。当他从10倒数到1的时候,随着他的喊声,我们睁开双眼,哈兹纳赫殿堂便呈现在眼前。此时那刻,我们无不为殿堂的奇伟、壮观所震撼。

穿过哈兹纳赫殿堂侧面的峡谷口,佩特拉古城渐次呈现在我们面前。在群山环抱之中,寺院、宫殿、剧场、住宅、浴室、水渠等,争先恐后地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佩特拉古城内的本特宫,也被称为“女儿宫”,这是一座拜占庭风格的古庙建筑。传说当年佩特拉缺乏水源,国王下令,如有人能引水入城,愿以公主相许。后来,有位能工巧匠从峡谷外劈山筑渠,引得泉水入城,国王没有食言,将公主下嫁于他。为了纪念这件事,本特宫改名为“女儿宫”。如今在峡谷进口处,石壁左边的水槽就是当年的引水明渠。

佩特拉古城内的露天剧场,雕凿在山间,34排阶梯座席,依山就势呈扇形展开,就连剧场中央的舞台,借用的也是一块大岩石。舞台四周,竖立着四根粗壮的圆形石柱,因而格外引人注目。

沿着古城的盘山路前行十多里地,尽头是一座高大的修道院。修道院同样是依山雕凿而成。门高45米,宽50米,八根石柱并排而立。或许是路程稍远的缘故,而且又是爬山而行,所以有很多游客半途而退。我自是不会那样,靠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信念,到达了终点。修道院地处佩特拉最高处,站在那儿四下眺望,风景如画,让我颇感不虚此行。

佩特拉古城是纳巴泰人在岩石上敲凿出来的城市,可是在佩特拉被罗马帝国占领后,这些纳巴泰人却无影无踪了,难道他们被罗马军队斩尽杀绝了?史书上没有记载,自然也没有答案,以致他们在佩特拉雕刻在石崖上的图案和文字,至今成谜。

瓦迪拉姆

瓦迪拉姆是阿拉伯语,语意“酒红色的山谷”,之所以得此名称,是因为那里的地貌呈现出玫瑰红色,因而瓦迪拉姆也被称为“玫瑰沙漠”。

瓦迪拉姆的地表形状,与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极其相似,所以它还有一个更雅致的名称——月亮谷。单就名称而言,我们中国游客似乎更喜欢“月亮谷”这个雅称。

瓦迪拉姆位于约旦南部,靠近沙特边界,占地有74000多公顷。从沙漠里那些沙岩上的壁画、碑文遗迹考证来看,那里的人迹已有12000年的历史,而主人就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的贝都因人。“贝都因”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或“逐水草而居的人”。贝都因人至今仍然遵循着其祖先的生活方式,游牧在沙漠腹地,黑色的帐篷和聚集的驼群就是他们家园的标志。

“沙漠里面有岩山,山山座座沙相间。万年风化似刻刀,千姿万态展容颜。”这是我在游览瓦迪拉姆时的有感而发,应当说,这当是瓦迪拉姆最大特色的真实写照,也是它与其他沙漠的相异之处。这些红色岩山,千姿百态,似乎经过了鬼斧神工的雕刻。我到过全国很多地方,也到过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如此地貌景观,瓦迪拉姆独一无二。

那天上午九点多,我们来到了瓦迪拉姆。蔚蓝色的天空万里无云,阳光照射在沙漠上,泛出五颜六色的光芒。我们乘坐上敞篷越野车,行驶在沙漠里,车随路转,人随车转,座座岩山好似城堡。穿行在岩山中,看着那万年岁月留下的容颜,我想,与大自然相比,人太渺小了;与岁月相比,人生太短暂了。

这些年我很少看电影,也不太看电视剧,所以此行之前,对瓦迪拉姆是一无所知。其实,近些年间,很多影视剧里都有瓦迪拉姆的背影。从上世纪80年代的《夺宝奇兵》,到近些年的《火星救援》,以及《红色星球》《变形金刚》,以及《阿拉伯的劳伦斯》等,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只不过我有所不知罢了。

…… ……

约旦有很多看头,四天的行程显然只是走马观花了。不过,即便是走马观花,也让我颇感不虚此行。因为此行又让我看到了自然界的奇妙和人类的伟大。

(写于2019年3月19日星期二)

【作者简介】杨曙明(男),祖籍沂源的济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历下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岁月无痕》《流年似水》《心路不觉远》《凝固在记忆里的时光》《光阴的印记》等七部散文集,《有话明说》《话由明说》两本时评专著;曾为《齐鲁晚报》“有话明说”的专栏作家;主编有《济南的味道》《历下倾城》《诗意历下》《历下民间故事》等书籍;曾获得过冰心散文奖、齐鲁散文奖、泉城文艺奖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