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连颖原创散文丨难忘的岁月——关于地震的回忆(二)

 真言贞语 2020-07-02

难忘的岁月

——关于地震的回忆(二)

文/萧连颕

一九七五年六月,也就是唐山大地震前一年零一个多月的时刻,我接到人事调令,离开工作生活了八年多的唐山,到天津铁路水电段工作。这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我躲开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灾难,逃过了我人生中的一劫。据老同事后来说,单位宿舍里原来我睡觉的那张床,被掉下来的楼板砸成两截。如果人在床上的后果可想而知。这是真主的安排,此所谓前定。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三点四十二分,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了。我睡在单位上。就是这黎明前的黑暗时刻,突然感到门窗嘎嘎作响。凭直觉,我意识到地震了。我大声呼叫同室的其他人,来不及穿鞋,几步跑到室外,另外两个同事奔跑不及,挤在门口,其中一人光脚踏在自行车支架上,划了一道口子。大地的晃动使我们三人都蹲在室外小路上,整个大地沿南北方向在晃。大约有两三分钟才停下来。

说铁路是半军事化管理真不过分。地震发生的当天上午,就传来上级命令:挑选精兵强将,组成抗震抢险队伍,火速奔赴灾区救灾。由于是盛夏,我几乎什么都没带,穿一身工作服,脚踏一双塑料凉鞋,也没给家人说一声,便匆匆出发了。

强大的地震波摧毁了几乎地上的全部建筑物。我们到达唐山市区时,看到的是一片废墟,像是电影上战争的场景。我也算是半个当地人了,但由于建筑物的倒塌,根本认不清道路。街上,废墟上到处是震亡者的尸体。好在唐山火车站的钢制跨路天桥和老水塔没倒,我们确定了火车站候车室的位置。先期到达的人民解放军官兵正在奋不顾身地拼命救人。

地震摧毁了房屋建筑物,也摧毁了供电供水设施,全市无水无电,人们就像回到了原始状态。加上酷暑炎热,活着的人们也在忍受煎熬。人们向河边,向水坑边找水,甚至去倒塌的浴池找水喝。上级给抢险救灾队下达命令:三天通水,七天通电,十天通车。这就是当年著名的“三七十精神”。

其实,实际操作的过程却是先实现供电。当时的供水系统是从地下深井抽水通过管道送到水塔上,再向地面各用户供水。深井泵房有两路电源。市内供电系统被地震破坏,只有为备战配备的柴油发电机尚可使用,但是泵房顶子塌落,柴油发电机的启动皮带轮被砸断,现场无备品,要想发电必须先解决这个难题。抢险队突发奇想,用木板砍了一个不太圆的皮带轮,套在发电机上,经过几次试验,终于发动成功!当电机发出胜利的轰鸣,水泵送出清澈的水流的时候,前来排队接水的群众热烈鼓掌,一片欢呼。供水如救命呀!

但是,这仅是第一步。要实现大面积供水,还要修复水塔和供水管道。水塔没有倒下,可是它的下部已经是环状通裂,钢筋裸露。再建水塔从时间说不允许,从实际说也只能采取加固措施。而通向水塔储水池的管道也断了,且断处在顶部。在平均几分钟就有一次余震的情况下,必须有人爬到水塔顶部进行抢修。在抢险队全体队员面前,党委副书记李文明大声问:“谁上塔顶?请举手!”这时全队人员齐刷刷起举起手,争着呼喊:“我上,我上!”领导最后确定,由一个老工人王师傅一个赵技术员和团支书邵成厚组成的三结合小组进行突击。他们如同上火线去爆破敌人的碉堡一样,披挂整齐,各握工具,在党组织面前宣誓:不怕牺牲,保证完成任务!说罢就冲进水塔。当他们爬到断管处,正好一阵较大余震袭来。三人毫不畏惧,抓紧抢修,终于成功修复。此时,当他们走出水塔,在塔下等待的抢险队员们一齐拥上前去,和满身湿透汗水的三位英雄握手,为供水关键抢修成功祝贺。

与此同时,抢修管道的几个组也正在紧张施工。巨大的震波把埋在地下的管道沿接口拉开,给恢复供水造成极大困难。由于匆匆赶赴,抢修队没带抽水机。每挖开一处漏点,只能依靠从现场找到的几个洗脸盆,抢险队员们轮换着泡在泥水中人工淘水,为贯通管道接口创造条件。其他人忙着熔铅锯管备料做接口准备。大家每天都是早上四点起来,一直干到天黑晚上八点。在这关键时刻,来了英雄的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他们以极快的速度新铺地上二百米供水钢管!终于,我们按上级要求,实现了火车站地区全面通水。救灾指挥部发布嘉奖令,通报表扬供水抢险队全体人员。解放军直升飞机上投下消毒用的二锅头酒,为这嘉奖增添了色彩。

【作者简介】萧连颖(男),1946年生于济南。原铁路单位工程师。回族。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