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金国人南下侵占整个中原。康王赵构渡江南下,在江南建立南宋,继续与金国抗衡。在南宋初期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以岳飞为首的一批抗金名将担负起保家卫国的历史重任,与金国侵略军展开殊死搏杀。 岳飞对南宋忠心耿耿,在抗金之战中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多次创造了中原王朝对抗游牧部族骑兵的经典战例,不仅使得南宋迅速稳定了风雨飘摇的危机局面,他本人也成为南宋军民心目中的一面旗帜和精神偶像。 不幸的是,在南宋朝廷中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逐渐占据了上风,岳飞身为主战派中流砥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遭到他们的疯狂攻击陷害。岳飞长期手握重兵,且威望越来越高,也找来了宋高宗赵构的猜疑防范之心,岳飞由此在劫难逃,在公元1142年被冤杀在临安府诏狱中,酿成千古奇冤。岳飞是当时名震天下的大帅,是南宋妇孺皆知的重量级人物,他的死也是当时万人瞩目的焦点之一。南宋的很都诗人和此人,都对岳飞的死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与不满,并形诸笔墨,在诗词作品中表达出来。 南宋大诗人陆游,就写过很多怀念岳飞的作品。比如《书愤》:“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他的《感事》:“堂堂韩岳两骁将,驾驭可使复中原。庙谋尚出王导下,顾用金陵为北门”,在另一首《绝句》中更是直言不讳地写道:“帷幄无人用岳飞”,都表达了对岳飞深切的赞美与追思之情。 令人不解的是,南宋另一个大文人辛弃疾,与陆游的表现截然不同。辛弃疾也是南宋抗金主战派的标杆人物,他的词作中,很多都表达了热血澎湃的抗金为国之心,耿耿丹心读来令人感喟不已。但辛弃疾一生留下的600多首词中,提到岳飞的几乎没有,也可以说是一字未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按理说,他应该对主战派老前辈不吝笔墨热情讴歌才对呀,无论如何也不应该一字不提。 原来,其中另有原因。第一是因为生活年代问题。岳飞卒于1142年,陆游生于1125年,也就是说岳飞遇害时,陆游已经十七八岁,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故此岳飞之死在他成长历程中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也成为他的作品中的内容题材之一。 但辛弃疾生于公元1140年,岳飞遇害时,他还是个两岁的娃娃,不谙人事。等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写诗填词时,岳飞之死已经是陈年往事了,故此他对岳飞遇害一事的感受,并未有陆游那样强烈。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身份官职问题。陆游一生仕途坎坷艰难,大部分时间里担任的都是一些微末职务,如宁德县主簿、隆兴府通判等等鸡肋小官,要么就是给达官贵人做幕僚,因此相应地牵挂羁绊也很少,敢于直抒胸臆抒发对岳飞怀念之情。 而辛弃疾则不然,他的官职要比陆游高得多,担任过江西、湖南等地转运使、安抚使,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浙东安抚使等职,最高做到龙图阁待制,都是手握实权的重要官职,因此必须与朝廷保持一致,在岳飞遇害等敏感问题上不能畅所欲言。 加之辛弃疾一生矢志不渝坚持抗金,如果因写诗填词触犯朝廷忌讳,导致丢官罢职,纵然他视功名富贵如粪土,但也会实实在在影响他施展自己的抗金抱负,因此他在词作中才会对岳飞一字不提。 参考资料:《剑南诗稿》《稼轩长短句》《宋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