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小事做到极致就能成功?谁再这样讲,我跟谁急!

 大材研究 2020-07-02

大材研究公众号ID:dacai365,泛家居老板经营决策内参,实战精英每日读物!泛家居市场、公司分析与产业走向见解,欢迎点击上面的“大材研究”关注,获取输赢的答案。 

你把手上的小事做好了,做到极致,难道就足够了吗?真的就能成功吗?

有些观点确实就这样认为。包括一些名人在内,都曾有过关于小事重要性的观点,或者发表过把小事做好的演讲。

姑且举几个例子:

拿破仑说:不以小事为轻,而后可以成大事。

卡耐基说: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

马丁-路德-金说:如果我做不了大事,我至少能把小事做得大气一点。

爱因斯坦说: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

.....

于是,有些人觉得小事原来如此重要;于是,有些人就开始写文章,将小事的价值无限放大,先是说把小事做好,慢慢就能成大事,说来说去就变味了,变成了“把小事做好、做到极致就能成功”!

于是,就有很多人埋头苦干,将一生都扔到了无数的小事当中。

同学,你如果在没有做出一个充满远见的选择之前,按这样的方向去做,就上大当了。

成功人士在强调做小事的时候,忘了给你讲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做的这些小事,必须能够累积成一件大事,才值得去做;必须符合自身的能力优势,才足以长期做下去,做出亮点。

不然,你即使做一万件小事,每件都做得很漂亮,最后的结局不过是落个累死的下场。

荀子在《劝学篇》里有句名言,相信你也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事实上也有个前提,那就是你得先有千里与江海之目标,才能用跬步和小流去完成。

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说了,“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样也是有前提的,你必须先立大树、高台、千里之志,然后再考虑如何用毫木、累土、足下去实现。

大学时一个班,同学30多人,十多年后发现,喜欢用心做好每件小事的,在事业上的成就普遍逊色于怀有抱负的那批人。

道理很简单,前者兢兢业业,一个箩卜一个坑,安排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鸡零狗碎,他们坚持认为这样就够了,孰不知,埋头于琐碎,彻底丧失了抬头仰望星空的机会,甚至连自我分析的兴趣都被吞食。

当然,不排除有两三人,因为每件事儿都做得漂亮,深得领导欢心,给个职业上升的机会,但他的天花板很快就到了,因为你在领导心目中,只是占了做小事的这点角色地位。

而后者,一直是死盯目标的野心家,总想干点大事,总认为自己能干点大事。当然不能光想,他们是在工作经历中,发现自己的优势、特长与兴趣,用三五年时间将自己的事业方向定下来,然后用每一件小事给这个目标打基石,添砖加瓦。最后,数百数千件小事,垒积成了一件大事。

作为成功者,他们做小事的逻辑是非常清晰的,就是所做的小时,有希望能够成就大事。

我们现在经常讲迭代,讲快速迭代,要求业务不断地微创新、微改进,以前是一年内升级就可以,现在是按季度、按月考量,要求我们快速更新产品,收集用户反馈数据加以改进,在匹配用户需求与企业能力之间寻找到动态平衡。

即使如此,千万别忘掉了为什么出发?迭代也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核心优势基础上,建立起目标客群的需求基础上,有主线、有逻辑地朝目标进军。

阿里巴巴做了那么多年,东征西讨,电商依旧是主线,近几年花上千亿收购,它的目标很清晰,线上线下的新零售,一个又一个的收购去完成它的大目标。

腾讯出了无数产品,大多不离社交,从社交向电商、向支付渗透;新浪的折腾很少,基本上在媒体圈里打转,连微博也做成了信息原。

华为现在已经傲视群雄,电信设备的产业链一直是最核心的战场,它一直特别注意放大自己的技术优势,给市场的印象是,华为的技术过硬,做的东西靠谱。当做手机的时候,从起步开始,大家就很认华为。

格力野心爆发,从未放松过空调战线的霸主地位;联想也在多元化,但从未放松对PC大本营的稳固。欧派力推大家居,但主业橱柜从未懈怠,做欧铂尼木门、卫浴、壁纸等,一步一步谨慎地走,它的目标很清晰,用大家居来突破橱柜的天花板,拉开与同类品牌的差距,进一步做大规模。

简一做大理石瓷砖,发起于抛光砖、仿古砖、微晶石等众多品类交锋的年头,它的目标很清晰,创新一个品牌,催熟一片市场,做成品类的霸主,然后再一点一滴地做精技术、做大网点、做强营销与做好服务等,于是出现了“肖氏服务法”等看起来不显眼的小事。

林氏木业的生意刚开始的时候,也算不了什么,在淘宝开店,一单一单地卖,但它在做好小事的过程中,抓住了家具电商爆发的风口,关键是核心团队在前面数年中积累了成熟的实战经验,才炼就了力压全友、顾家等传统一线品牌电商的实力。

凡是有大成者,或者能够稳守较长时间基业的企业,都必然坚守与踩准自己的优势,在优势的范畴内定目标,踩风口,在明确的方向指引下用心做小事。这是定律。

产品面临的形势是这样,我们个人的能力也面临必须快速迭代的命运。一两年时间,你原本擅长的能力与业务,可能就遭遇瓶颈,必须学习新的东西。

但是,如果你只想着学新东西,只要有新的,就去学,认为学好每一点,就可以了。又掉坑里了!这样的结局基本上就是各门都不精,成不了专业人士、专家,更无论权威,想收割大的成果,极为渺茫。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另外,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也强调了同样的主张。在一万小时定律之外,还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建立的“十年法则”,他与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约10年的艰苦努力。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必须给它加几个前提:

1、你有没有方向?把1万小时或10年投向哪里,投得对不对?它强调的核心有两个,专注与选择的正确性,一个领域,一种技能,而且还得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

假如选错了方向,估计投入再多的时间,你也无法成为专家。唐山撤销一些收费站的时候,有收费站大姐说: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我现在36了,除了收费,我啥都不会。

2、1万小时内,我们经常做的事情都是小事,但不是简单重复每件事情,很多生产线上的操作工,就是重复10年、20年又能怎样,最后可能因为社会变革,他被淘汰了。你得不断提升自我,把小事做成不简单的大事,比如《大国工匠》里的那些大师。

再追加一个正确的姿态应该是,守住你本身已经锻炼起的核心优势,不需要完全跳出来,只是去融入新的趋势、思维、工具与模式,将原有的优势打磨得更闪亮,就可以在你还有能力奋斗的那些年头里,百战不殆。

以前认识几位朋友,做培训、做咨询、做策划,前几年成就相当,最近两年差距不断拉大,有的年收入上百万,有的还在原地踏步,收入锐减。

他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将自己的传统优势发挥到了最大,并插上了新趋势的翅膀,如虎添翼。而后者,要么死守一亩三分地,不思迭代,要么放弃了自己的核心能力,东征西讨,战果寥寥。

如果再有人跟你讲,用心做好身边的小事,就可以无敌于人生,那么,请他看看这篇文章。

与所有泛家居人共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