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练太极能体认“松”了多少?

 武道网 2020-07-02

 

  【太极】中国最受欢迎的太极文化类公众号    

文 | 陈雄

编辑 | 鹿鸣

太极拳的放松是有层次和质量的,求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身上换劲的过程是从僵劲到柔劲,然后由柔劲到轻劲,再由轻劲到虚灵劲,虚灵至极则成虚无。从某个角度讲,评论一个人的太极拳功夫,首先要看他放松的功夫如何.没有松柔,就没有太极拳特有的内涵与味道。根据本人几年的观察,发现相当部分的太极拳爱好者对放松的看法和体认各自不同,你说这样的状态是松,他说那样的状态是松。有的太极拳爱好者对松产生半信半疑,有的太极拳爱好者由于传授不明或是练不得法,结果练了十几年的拳,也只是练了一个松也是假松,柔亦是假柔,太极拳功夫一直都是上不了层次。

为了有助于太极拳爱好者明辨与体认各个层次的放松,我把名家明师有关太极拳放松的资料和自已的体认,按每人的体认为一个自然段,整理如下,供太极拳初学者参考研练。

1、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笔者注:松而能沉,沉而脚下有根是真松;否则,所谓沉而脚下无根是假松。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下盘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不是松沉,而是下蹲;只有松开腹股沟,塌腰松胯,脚底受力,才是松沉而脚下生根。)……如感觉两臂、两手松软软、沉甸甸的,才是练对了,在这个时候,两脚两腿是很柔弹的,很扎实的踏在地面上,这样子才对……全身各部如松的均匀舒适了,便会感到掌心指肚之间发泡发胀,泡松松、胀鼓鼓的感觉,灵感无比……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的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用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到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净(笔者注:打人不入内,就是说自已击打之劲力只在对方浅表皮肉上起作用,击点较大而压强较小,穿透力浅,对方感到表面皮肉有点辣痛;如打人入内,就是说自已击打之劲力震过对方皮肉而透入骨里,击点较小而压强较大,穿透力深,如同铁棒敲击的切骨之痛甚为难受)” 

2、杨式太极拳名家郑曼青说:“真松透了手要提起来时都好像是很重的,身子在运动时手就像在水中游动一样,空气的阻力自己会感觉出来。”美国的史密施先生请教郑曼青时问:“在练拳时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已松? ”,郑曼青是这样回答的:“知不知道是主观的,而松不松是客观的。我愿意说,当一个人在练习整套拳架的过程中,其心灵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便是求松的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你须踏踏实实的练。练完时你会筋疲力尽。当你的双肩觉得沉重时,你就知道这已是接近真松了。这是‘陆地游泳’的结果。” 郑曼青大师有个叫龚作汉的学生,有一次问他老人家如何松法和松到什么程度,郑曼青回答说:“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

1980年,武式太极拳名家郝少如在上海授拳讲课时说:“肩松沉下来手指会发胀,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对的,还有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觉,这都是合乎要求的……腹松也要通过腰,腹松可使身躯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相对地讲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够沉降肌肉,就能有骨头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头在肉的松沉的同时也就飘起来了……再就空松二字来说,松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如以起势为例来说,起势时两手的意原在膝下,却可以一直到脚下(笔者注:意想两手掌的中指尖松到地面),空是拔两头,即意上升,气下沉,并不是空洞飘浮,空松一道做之后,就可以‘气遍身躯不稍痴’。”

杨式太极拳名家蒋玉堃说:“沉肩是松开肩头,又称松肩,使肩胛三头肌出现一个低洼,能稳妥地安放一个鸡蛋,这个标准经过一段锻炼时间是能达到的……‘松腰’两字的提法比较笼统,应该说是‘松腰肌’。因为腰部肌肉有司感神经,能够自我控制,腰椎骨则不能,而单独松腰又是做不到的,只有在胸肌、腹肌同时放松的条件下,腰肌才能放松。”

杨式太极拳名家汪永泉说:“真能进入腕部松开阶段,手腕会有较长一段时期感到不吃力,甚至连提一暖瓶水亦觉艰难。待内气贯足之后,腕内劲不仅能恢复,还会比以前有所增强……在运用内气使全身放松时,可以想象内气通过小腹,经两腿内侧微前下行,过内踝到达足心涌泉穴,再由外踝向腿外侧上引至两胯,并且以意导气,向四周散去,想象其形成一个直径约一米左右的气圈,胯在气圈之中。散的过程可以比喻为石头投入水中所形成的波纹逐渐散开。”

杨式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在《也谈太极拳的松肩》一文中说:“在意念的引导下,让臂与肩象松脱开了似的,这样,当身腰转动时,让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去牵动手旋转;当身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动手沉降;当身腰前进或后退时,让前进或后退的惯性带动手的向前或移后;如此等等,需要提一下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尚应借助地对脚的反坐力,让这个反坐力由脚而腿而腰传递而手。身势的进退、升降、旋转均应如此,不然就会懈。要做到松而不懈,这是关键……略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也是手(上肢)的虚实变换的需要……略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在许多场合还有助于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师郝明之说:“在起式两手下落时,两臂有类似蚂蚁爬动,到达手掌和手指,或有涨、麻、热的感觉(笔者注:每个人对气的感觉可能都会有点差别,不要控制这些感觉,也不要强求,让气感来去自由,你静静的练拳就好了)。二是两臂左右滑动或上下起伏时,好似扯着皮筋,有对拉粘连的感觉。三是有似水的阻力和浮力的感觉。如在水中游泳,两臂来回摆动,觉得水的阻力和浮力,犹如在水里边按着葫芦,下按时有顶力,抬手时向上浮力。四是空气的阻力,在闷热无风的夏天,穿短袖衣练拳时,两臂左右摆动或上下起伏,有丝丝凉风的阻力。” 同时郝明之还客观的指出:“有的人练拳练了几年或十几年,甚至于几十年,浑身都是硬劲、拙劲、僵劲。有的只感觉到手麻、手涨、手热,其它的感觉都没有,那是还没有松开或松得不够,我认为这是由于传授不明,或是锻炼不得法。”

1993年,我在成都体育场看恩师林墨根先生演练拳架,他老人家盘拳有如流水行云,连绵不断,上盘轻如风吹杨柳,下盘稳如盘石。他越练越神采奕奕,面部、手掌越练越红,尤其是手掌又红又胀。过后我问林老师:手掌为何变得这样红?他老人家回答:是练拳时周身松净,松得均匀,松得一致,使经脉通畅、气血流行无阻所致。当时为了抓紧时机,征得林老师的同意下,用手抚摸一下他老人家示范松腰塌胯发劲时骨、筋、皮肉的变化,你不摸就不知道他动作时腿部、臀部、腰背部、胸部皮肉松开坠落、筋和骨松开与虚实变化的具体状态。比如:不少太极拳师用类似动作发劲时,其腿部、臀部、腰背部、胸部的皮肉是紧张结实的,或是虽然皮肉不是紧张结实,但皮肉没有松开坠落感,原因是他们动作时不够松,内劲不足,拙力较大。

林健先生在《太极拳宗师褚桂亭》一文中说:比如练太极拳要沉肩垂肘,节节松的要领,我就不懂。如怎么练才能做到一个松字。禇老师就说:“你在面盆里洗手,洗完后手拎起来,两手往下一甩,把手上的水轻轻甩掉,是吗?”我点点头,老师又问:“你甩的时候用不用力?是不是很用力的甩?”我回答:“不用力,这样轻松地一甩就行。”我做了个很自然地甩水的动作。“对了!就这样轻松自然,这时候你的肩与肘都是垂下松开的,都是放松的,只有手腕抖动,手腕松而有弹性,有这种感觉就对了。你再试试故意用力的甩。”我试了试,感到动作很僵硬,便回答说没有这样甩手的。老师又说:“教你练太极拳不要用力气,要放松,就是这个道理,你回去要反复对照,自然轻松的与故意用力的两种甩水感觉,仔细琢磨,会味出太极拳松的道理。”禇老师就是能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能用理论指导练功,又能把复杂的东西用简单明了的话点拨清楚。禇老师用形象生动的例子来解释松,松与劲,与松散、松懈的复杂关系。他问我:“你有没有用手摸过汤婆子(铜质容器,灌开水取暖),去试试烫不烫?”“试过”,“你的手是怎么伸出去摸的?”我做了一下伸手的动作。禇老师又说:“你手伸出去叫做探、探听。这时候你注意点不在手上,而在汤婆子上,手是不用力的,很放松的。当手刚碰到汤婆子就立刻收回,反应极快,但冷热已经知道,很灵。这就是口诀中重要的四个字:‘轻出重收’。如果,手很用力的伸出去,手上的肌肉是紧张的,手的反应反而慢和僵,手的感觉就不灵,手弄不好会烫痛。但是,手懒洋洋的伸出去,虽然手也是松的,但碰到汤婆子后仍慢吞吞收回来,手也会烫痛的。所以,没人会用这两种方法去试。而懒洋洋的松,不是真正的松,是松散、松懈。练拳、尤其是推手,听劲、懂劲,要的是松而灵,不是松懈。”

武当赵堡太极拳名师何俊龙说:“松静则皮肤、血管与全身肌肉极舒展,而使汗腺的分泌排泄顺畅,使体内的呼吸与循环、传导与蒸发有机地结合,从而达到在夏天习练时越练越凉爽的感觉。”从中医方面来说,夏季属火,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所以,夏季的炎热最易干扰心神,使心情不宁,引起心烦。而心烦就会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会加重心的负担。如练拳时做到心静体松,静则生阴,故有阴阳协调,所以自然凉爽。本人愚钝笨,练了十几年拳后才有这种感觉。

吴式太极拳名家祝大彤在谈到周身松柔的检查时说:“练拳行功两脚有腾虚的感觉,两手不管虚实手,均有扶物感……对方摸你,在接触前,对方面前空间有阻力感,呼吸略有憋闷,接触后,脚下站立不稳……如何检查你的太极松柔圆活性呢?例如你的关节被对方拿,此时常人的反映是以力反抗或逃跑。被对方拿住,逃跑是不可能的,反抗也是无益的,只有按对方的意志,或蹲、或跑、或倒、或弯腰认输,任何用力于事无补,只有失败得更惨,不信可以实验。而具有太极阴阳变化中的灵活性可以解困。解困的方法是你成年累月,一秒一分的修炼,从脚到手大小关节一节一节的松……请一位同道好友对你推、拉听劲,一切来力都作用在你的身上,如果你的周身上下内外仍处于僵紧的状态,还须在拳法上去修炼。修炼一段时间后,双方各搬对方的反关节,所用的劲力在对方关节部位失效,证明你的周身具备了阴阳变化中的灵活性。” 祝大彤在谈到如何检验松肩时说:“检验他人,请以两手抓住对方一只胳膊,往上托举对方的肩。对方的肩上去了,对方随你的端力往后仰,证明肩未放松。相反,用力端不起对方的臂,此时,你的脚很稳地站在地上,也证明对方的肩不松,以本力支撑着。如果端臂者端不动对方的臂,有上浮感,脚下漂浮不稳者,证明对方的松功有一定修养。”

杨式太极拳名师王建业在《松则沉》一文中说:“前辈大师已为我们指明一打练习太极拳放松的检验标准,松的标准,是看你有没有沉,松得愈彻底,沉劲也愈大,有了沉,你的松才是真松(笔者注:松肩坠肘,气沉丹田,松腰塌胯,松到脚底,身体便会产生沉的感觉)……我和林文涛老师在练习太极散手时有如下体会:搭手极轻,如虫爬,用意接,全身意气布满,搭住即沾,与对手相连,攻不进,逃不脱,技艺差者,心知肚明,细心体会太极散手之神韵,对散手中的松理解更上一层楼。” 

有位太极拳明师在《如何松开肩关节》一文中说:“肩关节真正松开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手臂抬不起来,就像脱臼了一样,酸痛难楚,而且用不上一点力;说白了就是手臂不敢动弹了(笔者注:肩关节的骨与骨之间缝隙会因此而拉大,连结骨与骨的韧带会因此受力,而一般人很少有机会让韧带有被拉扯的机会,所以会感觉很不舒服。),这就是肩关节松开时的现象,不用害怕的,经过十天(笔者注:每个人的生理结构和练拳投入程度有所差异,这个不舒服的、酸痛的感觉,会使有些人超过十几天才能减轻乃至消失。)左右的时间一切恢复正常,到这个时候你就能体会到上肢有松、沉、灵的感觉;两臂就像挂在肩上一样,你的意念一动手臂就自然而然的上提或下沉,好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起作用,尤其在练太极起势的时候,这种感觉最为明显;每一动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没有一点矫揉造作。”

吴式太极拳名师马多瑞在《吴式太极拳之“松”》一文中说:“推手是对拳架的检验。很多人在盘架子时还能松下来,但与别人搭手时,对方一问劲,自己先是本能地一顶,然后再放松,岂不知这一顶已犯了大忌,这就是假松。还有的教太极推手的书上讲‘接手先微微用力棚住,再行走化’,殊不知若是遇到水平低于自己的推手,如此接手虽不算妙手,却也可以获胜。若遇高手,你微掤之时,对方之意力已透你骨内,哪还有走化的余地。照此练下去,最终也只能练个中等水平。真正的高手应该是问不出顶劲的,而是避开锋头,在对手意力微弱的侧背将力填进去。当然这要练至知一指之虚实方可。这里主要是在说松。当对手用力时能不顶、能在不破坏松的状态将对手化开,就算有了进步。但遇到更强大——些的对手,其意先透过你的层层防线直指你的重心,你松的功夫已不能承受其重力,又僵了,不能运转了,前俯后仰,立脚不稳,就要再松,要像一条装满沙子的麻袋,沙子很细很均匀地自然向下松沉,周围越刺激越摇晃就越密实。练拳练到了能承受来自各方面的重力仍能灵活运转时,就有了一定的内力了。很多练习推手者是一松就懈;虚领顶颈、节节贯串、支撑八面等等都没有了。吃了亏,不寻查自身的毛病,却认为是松之过,便用力使僵劲想捞回来,在僵滞和散懈之间左右摇摆,把握不住‘恰到好处、无过不及’的尺度,这就是太极拳‘十年不出门’难以致用的一大关口。”

孙式太极拳名家支燮棠说:“所以尚柔(不同于软),不尚刚强,要虚不要坚实。不妨作一个试验,孰优孰劣,当场分明,假使有一个人全身用力,又刚强又坚实的站着,由另一个人将他抱起来,这时就请记住他的体重,放下来后,仍由前一人站着,此时一点不要用力,四肢软绵绵放松,,两胯亦放松,两膝略弯,仍让前所抱起的人将他抱起来,这时就可以辨别出来,虚柔比刚实为重。而太极拳之所以主张要虚要柔的道理,不是就因刃而解了么?”

我对松的体认试举几例:

1、处于拳势动态和静态的身体放松到位后,于实的一部分身从头到脚趾都感到非常沉重,似乎这半个身子都要陷入地下;于实的手指、手掌、手臂亦有着沉甸甸的感觉。于虚的另一部分身从头到脚趾则有着轻盈的感觉,于虚的手指、手掌、手臂亦有着像羽毛一样轻飘飘的感觉。

2、 在练前进太极步时,后虚腿仿佛从泥沼里拔出一样,似脱臼的那样吃力,这是实腿松沉与虚腿胯根放松的体认。

3、在练“左倒撵猴” 变“右倒撵猴”时,右实腿松腰胯沉下的同时带动左虚腿脚掌、脚跟先后落地,这是是沉胯落脚的练法;倘若松不到位,那么就练不出一体联动的协调动作。

4、在练“高探马”时,右实腿松腰胯沉下的同时带动左虚腿先后提起左虚腿脚掌、脚跟,这是松腰沉提的练法;倘若松不到位,那么也练不出一体联动的协调动作。

5、有些人以为肩关节绕转运动时阻力较小就是松肩,其实这是叫肩关节灵活,是活肩,不是完整的松肩;肩关节相对好松,肩胛骨相对难松,肩胛骨松开沉下才叫松肩;当肩胛骨松开后,两手臂才能相通;另外,如松肩求得肩井穴与脚心涌泉穴的上下贯通,还有助于下肢沉实稳固的功效。

6、倘若松腰时松腹跟不上,那么腰松得还不够完整。

7、倘若推手时做不到劲顺气和,那么心静体松还有问题。

8、松沉是体现了松的功夫,同理,沉中弹、沉中轻也是体现了松的功夫,还是更高层次的功夫呢。

9、行拳走架的匀练,倘若松腰松胯达不到相应的技术要求,那么以腰胯带动四肢就练不到位,匀练也就打折扣了。

10、推手时“粘黏连随”倘若松不了,那么不是“顶”就是“丢”,能否练到“不丢不顶”,与心静体松的功夫有较大关系。

11、推手时发劲能有几成脆、化劲能有几成净,取决于能使“周身一家”和“完整一气”的松;换句话说,倘若没有较高的松功,又哪来“周身一家”和“完整一气”?

12、二00八年十月中旬,松绪金老师在北京家里示范演练太极起式,双手上提了要往下松时,松老师叫我轻轻地摸他的后勺、颈、腰、臀、大腿、小腿、脚跟,我感到他老人家身后在肌肉如棉花的状态下有一小股气从上往下缓缓流动。松老师说;只有气松,才能气遍全身,而无滞重之处。

太极拳名家吴图南老先生说过:第一阶段要松筋骨,第二阶段要松肌肉,第三阶段要松气。哦,原来是这样回事。

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太极》微信公众号 微信:taijichanyi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