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生我未生 我生君已老----夏枯草·半夏

 zqbxi 2020-07-02

虽然这都2020年了,但你偶尔还是能看到这样的文章:“震惊!路边看到这种小野花不要错过,欧洲人把它当宝,包治百病!”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种药叫“啥都治”,你真的敢用吗?现代人多半是不会上当了,“啥都治?大力丸吗?切糕做的吧。吃了能瘦吗?治脱发吗?包生儿子吗?”这素质三连抛出来,一般的无良商家大概也就吓跑了。

然而在古代,人们往往渴求一种什么都治的万灵药。别说减肥生发这种不上台面的小目标,就算说吃了可以长生,可以筑基,都是有人相信的。

英国草药师 John Gerard 在其1597年的著作《The Herball》中提到,没有一种草药或疗愈方法,能比得上“自愈草(self-heal)”的效果。这种神奇的“自愈草”其实就是常见的唇形科植物夏枯草

到底哪里灵了

古代欧洲人认为,夏枯草可以帮助人体自我疗愈一些基础性疾病。说是基础性疾病,实际上包括了跌打损伤、抗炎止痛、结核病、高血压乃至癌症。因此,它的另一个英文名 heal-all(万灵药)更为响亮,当然你也可以翻译成“啥都治”,这样听起来更牛(也更假)一点。

古代欧洲人来说,夏枯草最大的作用是治疗喉咙疼。它的属名 Prunella 据说是来自林奈的拼写错误,原词是 Brunella,来自德语的 die Br?une,意思是咽喉炎或扁桃体炎;种加词 vulgaris 在许多植物的学名里都能看到,意思是普通的、到处都有,可见这种植物分布广泛,十分常见。

这么一种平平无奇的植物,竟然也能成为欧洲人口中的“啥都治”,真是欧洲草药不发达,必须要有 Prunella。可能正是因为太常见,又没有特别大的毒性,所以当时的欧洲人有事没事就来上几棵。

除了用作草药,夏枯草有时候还可以作为野菜食用,或是泡水做成凉茶,这一点倒是中西同源。喉咙发炎有时会导致口臭,而这两种症状都属于传统意义里的“上火”,所以国内外的许多凉茶里都会有夏枯草成分。

中国传统医家用夏枯草来治疗瘰疬(淋巴结核)、手脚身子麻、红眼等疾病。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在体外和动物实验条件下,夏枯草提取物有一些抗菌、抗病毒的作用,不过它本身也具有肝毒性,因此这类凉茶不宜多喝。

夏枯草名副其实,入夏便枯萎,不过不是全部枯死,而是只有挺立的花序干枯,变成一个坚硬的黄褐色小棒棒,非常显眼。因为形态有点像麦穗,而且时节与麦收相近,有的地方也叫它麦穗夏枯。它的日文名靫(chá)草(ウツボグサ)也是形容花序的形态,类似箭袋。

夏枯草可作为优良的观赏地被植物,花期的紫色小花和果期的铁色果穗都很好看。花后的匍匐茎蔓延很快,可以迅速铺满大片土地,耐踩踏,而且冬季常绿。

各朝各代的医书对夏枯草的夏枯习性都有记载,并引申为药性。《本草发明》《本草纲目》《本草备要》等一些后人抄前人的著作,都说此草性禀一身纯阳之气,可补阳气,祛寒阴之病。许多医书都记载的“夜间目珠疼痛”,看似上火,其实是阴气太盛,用黄连等大寒之药治疗,越治越重,用夏枯草治疗,以阳克阴,自然就好了。至于入夏枯萎,是因为夏至后阳极阴生,阳草得阴气便枯萎了(呵,说好的以阳克阴呢)。

不过,最早记载夏枯草的《神农本草经》却有相反观点,说其他草都是生于春、长于夏,这才是阳草,而夏枯草冬至后生叶,入夏而枯,这明明就是纯阴之体嘛。说夏枯草得少阳之气,勃然兴发,一遇到夏季的盛阳,便即枯槁,因此用来治疗“盛阳留结之病”,最为有效。

古代医药书籍中有关夏枯草的药性记载,基本上都是把“阴”、“阳”两个字翻过来倒过去,什么阴退阳进,阴中透阳,阴在下生阳,阳在上化阴……可见这实在是一味令患者头大、令医者舌头打结的草药。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

余伟兹草不与众卉俱生,不与众卉俱死,有特立之概,枯于暑而能祛暑,得严重之气,乃为赋曰:笤黄箨零,乃蕃滋兮。苦雾悲泉,甘以怡兮。冻荄温萼,贯四时兮。与麦为秋,避恢台兮。百英炜煌,独沉寂兮。喜肃畏嬴,自忻戚兮。离景风而就不周,其不为诡激兮。非无惧无闷之俦,孰能敌兮?

大意是说:夏枯草的滋长与沉寂和万物不同步,它独自经受喜怒哀乐,不合常理,只有那些无惧无欲的植物,才能和它相提并论。

尽管修辞加工的成分居多,但仍旧可以说是“阴阳”中的一股清流了。它给夏枯草脱去了玄学的外衣,使之化身为一棵特立独行的草,非常浪漫主义。

半夏

半夏,生于夏至日前后。此时,一阴生,天地间不再是纯阳之气,夏天也过半,故名半夏。

别称

半夏(神农本草经)的别称甚多,分别有:三叶半夏(山西、河南、广西),三步跳(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麻芋果(贵州),田里心、无心菜、老鸦眼、老鸦芋头(山东),燕子尾、地慈姑、球半夏、尖叶半夏(广西),老黄咀、老和尚扣、野芋头、老鸦头、地星(江苏),三步魂、麻芋子(四川),小天老星、药狗丹(东北、华北),三叶头草、三棱草(上海),洋犁头、小天南星(福建),扣子莲、生半夏、土半夏、野半夏(江西),半子、三片叶、三开花、三角草、三兴草(甘肃),地文、和姑、守田(古称),地珠半夏(云南)。

形态特征

块茎圆球形,直径1~2厘米,具须根。叶2~5枚,有时1枚。叶柄长15~20厘米,基部具鞘,鞘内、鞘部以上或叶片基部(叶柄顶头)有直径3~5毫米的珠芽,珠芽在母株上萌发或落地后萌发;幼苗叶片卵状心形至戟形,为全缘单叶,长2~3厘米,宽2~2.5厘米;老株叶片3全裂,裂片绿色,背淡,长圆状椭圆形或披针形,两头锐尖,中裂片长3~10厘米,宽1~3厘米;侧裂片稍短;全缘或具不明显的浅波状圆齿,侧脉8~10对,细弱,细脉网状,密集,集合脉2圈。

花序柄长25~30(~35)厘米,长于叶柄。佛焰苞绿色或绿白色,管部狭圆柱形,长1.5~2厘米;檐部长圆形,绿色,有时边缘青紫色,长4~5厘米,宽1.5厘米,钝或锐尖。肉穗花序:雌花序长2厘米,雄花序长5~7毫米,其中间隔3毫米;附属器绿色变青紫色,长6~10厘米,直立,有时"S"形弯曲。

浆果卵圆形,黄绿色,先端渐狭为明显的花柱。花期5~7月,果8月成熟。

生境分布

半夏的生境分布除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尚未发现野生的外,全国各地广布,生长于海拔2500米以下,常见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田边或疏林下,是旱地中的杂草之一。朝鲜、日本也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