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莲坂颐园:古墓背后的宗族旧事

 鹭客社 2020-07-02

 1:莲坂“颐园”


关于莲坂,杨纪波先生这样写道。

莲坂的周围环境,俗有“左鸡(金鸡亭),右凤(凤屿),前溪(莲溪),后璧(奎璧山)”之称。由此延伸还有:莲溪前头的双涵的陶溪,奎璧山后面的乌林的乌龟池。乌龟池,池中有龟石,池前有水田,田边有树林,林中有栖鸦。因此,过去有“乌鸦下田”之胜景。

正是由于这些山水,这个地方才叫莲坂,“莲”取自莲溪,“坂”则是山坡或水旁的小平地的意思。不过,莲坂这个地名,是在南宋初期才有。之前,叫刘坂。因在十一世纪初有一外地来的刘氏家族在此开垦。

南宋以前,北京河间府人叶顒,中进士,官至宰相。金兵入侵时,家族避难龙溪县平和里叶浦社,一一六三年,举家三十四人,再度迁来嘉禾屿浦源社(即今厦门禾山浦园),将要大兴土木,建造房舍时,有人建议到刘坂这个地方定居,更能休养生息。于是,叶氏家族三迁到此,并改名“莲坂”。刘坂虽改为莲坂,但沿袭至今,厦门方言,仍叫莲坂为刘坂。

一四五一年李轮山所撰并刻在金鸡亭南苍石上的《莲溪志》有:“莲溪一带,肥田沃土,宽而厚也。云顶仙岳回拱垣卫,环而耸也。两溪活水,沧海横弥,其逶迤澎湃之状,又何如也。双髻峭角于前,马鞍镇重于西,而乌石星石,又护其离坎焉。”记述当年莲坂周遭的地理实体。石刻附有一诗:“崎璧迢迢列嶂峦,筼筜水口凤飞搏。金鞍白马为雄镇,双髻峥嵘入眼看。”补充描绘当年莲坂周遭的风光胜景。(《打杂集》)

如今这个在厦人口中依旧称为“刘坂”的地方,已是高楼林立,街衢纵横。唯一称得上是古迹的也只有称为“颐园”的叶十三郎墓园了。关于此处墓葬,《厦门文物志》记载道:

叶十三郎墓位于开元区莲坂嘉禾路东侧。墓葬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毁失在禾山造纸厂包装厂基建工地下,至1992年因建盖嘉莲花园大厦被重新发现,翌年由文物部门会同建设单位及叶氏族裔在距原址20米处予以建复。今墓坐西北朝东南,墓冢、墓围平面“风”字形布局。原有墓碑为辉绿色岩质,弧首,高1.1米,宽0.9米,厚0.14米,碑额浮雕卷云纹,碑身镌楷书“十三郎叶公墓”,无款。墓区面阔20.8米,进深24.2米,占地面积503.3平方米,四周建有红砖仿古护墙,墓园内辟设绿化地及石砖通道。叶十三郎,名颐,南宋初举族自河南入闽。叶十三郎于绍兴年间定居厦门莲坂,聚族垦拓,成为莲溪叶氏的开基祖。


     图 2:叶十三郎墓(录自《厦门涉台文物古迹调查》)

叶父名霆,又名文炳,称五郎。五郎生有三子,叶颐排行第二,称十三郎。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叶颐举家由漳州迁居嘉禾屿,应该也就是普通庄户人家。不过因与叶顒的关系,叶颐的身份也就扑朔迷离起来。叶顒是文炳的三子,叶颐之弟,称十四郎。这叶顒并非等闲之辈。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出身,此后从广州南海县主簿、信州贵溪知县做起,经过几十年的宦海打拼,到了乾道元年(1165年)当上了宰相。史评为“简易清介,与物若无忤,至处大事毅然不可夺”。叶顒一族,在仙游县万善里古濑村(今大济镇古濑村)繁衍,称为“古濑叶氏”。

叶顒有兄,但却叫叶顗。这叶顗是武状元出身。当年叶家兄弟步行进京(开封)入太学学习。叶顗生性“尚义好谋,习骑射”。见时下金兵南侵,山河破碎,恰逢朝廷设武艺谋略科招收军事人才,叶顗便慨然应试,中首选。靖康元年(1126年),在京城保卫战中,叶顗以身殉国,时年29。有人以为叶顗即为叶颐。

另一种说法,叶文炳在仙游娶妻郭氏,生有四子,长子即叶顗,次子叶顒。叶文炳后来又在漳州娶妻刘氏、吴氏,又生有二子:叶颜、叶颐。叶颐,后来迁居厦门莲坂。

无论情况如何,叶颐(叶十三郎)被尊为莲坂叶氏开基祖,却是事实。叶颐一脉在厦繁衍,以地名为号,称“莲溪叶氏”,立有宗祠名“莲溪堂”。

叶颐生有六子,长子入赘古楼(在今前埔)吴家,最后墓葬古楼,称为“叶十五郎墓”。地志中有言:“宋叶元邻墓,在古楼径旁,石勒‘官荣’二字。相传宋丞相陆秀夫所赠。元邻为宋丞相叶禺之侄。”其中“叶元邻”当为“叶元潾”,“叶禺”当为“叶顒”。

莲坂确实是宜居之处,叶家定居之后在此生息繁衍。经过明清两代约500年的发展,由此分衍出仙岳、西郭、东山、枋湖、后坑、岭下、屿后、竹坑湖、西林、西山、埭头、浦南、双涵等15个自然村,以及同安、龙海、长泰各一个自然村,加上“母社”莲坂,于是就有了“十八乡正派同堂”说法。清代中叶以后,莲溪叶氏又从鹭岛分衍到台湾各地。

在莲溪叶氏众子孙中,知名者有如叶普亮、叶翼云。

叶普亮,字广熙,号静庵。“幼颖异,读书目数行下”。正统13年(1448年)叶普亮以第71的名次中进士。后历官南京清军御史、北京巡城御史、河南道监察御史等。但到了天顺2年(1458年),有乡人举报叶普亮“强夺人田宅,又娶族女为妾”(《明实录》),触犯天怒,被打入锦衣卫狱。后虽被起用,但尙未赴任即身亡,时年五十。死后葬于乌石浦的陈盏山(即今百果山)。

叶普亮一案,《明实录》的英宗实录有记载,谈迁的《国榷》也谈及此事。但在民间却有不同版本的故事。有一则这样写道:

话说明朝时,莲坂才子叶普亮中榜题名二名榜眼,钦点两京御史。他知书达理,为官清正,因此颇得帝心。明帝下道旨意,在叶普亮家乡莲坂溪仔口桥头建一碑,赐名“下马碑”,乡绅庶民文武百官经过此碑,都须下马下轿步行而过。

叶普亮有一表亲名唤林帮溪,是厦门郊区禾山人氏。一日,他暗思忖:“我乃两京御史亲戚,如今吉日将到,迎娶花轿岂能停立‘下马碑’前,让新人步行而过。”于是他亲往京城求叶普亮免去此礼。叶普亮一口应诺,便修书一封,差人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赶回家乡,但还是晚到一天。再说林帮溪的迎亲队吹吹打打从厦门港迎了新娘,来到“下马碑”前不停朝前直走去,叶氏族人此时尚未接到叶普亮的信,便上前干涉,双方冲突厮打起来,打碎了花轿,新娘和随从也都受伤了。

新郎难咽此气,将把小刀系上红丝线于溪边大树上恨恨道:“刀虽小,也要复仇。”他是当地富豪,携带大量银两进京。买通关节混入皇室一亲王府当差,伺机报仇。

当朝太子常到亲王府与亲王下棋,每不胜,心不悦。林帮溪有心巴结太子,他棋艺甚高,便略施小计,在大阳伞上戳一小洞。明为太子撑伞遮日,暗借“小洞日光”照耀棋盘,示意太子该走哪一着。太子会意,由此棋艺长进不小。因感林指点,两人甚是投机。

一日早朝,明帝金殿集臣议事,高坐龙位呼曰:“叶爱卿,今黄河缺口,泛滥成灾,朕欲让你前去修复,卿意下如何?”叶普亮当即回道:“万岁,救灾修堤,臣之本份,微臣领旨。”

叶普亮披星戴月赶到黄河时,但见饥荒遍野,民不聊生,心中万般痛楚。他不另请民工,利用灾民修筑堤坝,藉此给灾民散发银两,但所发银两只够一人生活,灾民家属还是难以生存,于是他差人飞送奏章,求帝拨银两赈救灾民。帝不允,只得冒欺君之罪,暗中与好友工部尚书磋商,虚报材料费十三万两银子,分给灾民暂解饥饿。不久,黄河修复,叶普亮班师回朝。

若干年后,叶母在莲坂仙逝,叶普亮告假回乡守孝三年。就在此时先帝驾崩,太子登基。

常言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真是一点不假。林帮溪以为复仇时机成熟,又探得虚报银两一事,便到后宫进谗言。新帝与林交情甚隆,信一面之词便差官擒拿。早有人到莲坂报讯,叶普亮悲痛欲绝:母亲、先帝相继仙逝,表亲欲置我于死地,新帝不分青红皂白。罢罢罢,不如就此了结残生。逐吞金含恨离开人世。

可怜一位清官贤士,为救灾民屈死九泉之下.留下千古奇冤!死时“罪臣棺木”尚锁着链条。据说,工部尚书也以欺君罔上遭受株连。

且说叶普亮归天之后,新帝欲斩草除根,便遣商辂为钦差带密封圣旨一道往厦门莲坂办案。

商辂是叶普亮的同窗好友,他乡知已。当年同赴考场,叶普亮中了榜眼,商辂便是同科头名状元。这些新帝并不知道。此时商辂高坐轿内。一路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外表威风凛凛,内心却波涛翻滚:万岁因何交待圣旨一定要到莲坂金鸡亭方可启宣?连钦差都要保密?看来叶氐宗族难逃株连之劫。我须设法搭救以慰叶公之灵。便心生一计,派一心腹乔装先往莲坂报讯。

传说古律一臣犯罪株连九族,但是处死犯人均在午时三刻,谁命大逃过此刻就永不追究。为了让叶氏宗族人逃生,商辂有意拖延时间,违旨不到金鸡亭宣读圣旨,而改在厦门港演武亭,地方文武官员备下香案跪接,三呼万岁。钦差大臣此时先煞有介事地宣读圣旨:皇帝诏曰,查罪臣叶普亮欺君罔上,罪在不赦,株连九族,今着钦差大臣商辂到厦门莲坂围剿……接着又磨磨蹭蹭调兵遣将,来到莲坂时,叶氏人早已逃之夭夭,一个不留,官兵只捉了些鸡鸭猪狗。

后来,叶氏子孙为了纪念恩重如山的大恩人,特地在祠堂塑造商公金身永世供奉,每年春秋二季祭祖也都要祭商公,并不准看《秦雪梅训商辂》这戏。就这样世世代代,流传至今。(《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厦门市分卷》)

民间故事少不了夸饰虚构,但莲溪叶氏确因叶普亮一案蒙受劫难,举族外逃。龙海角美镇金山村充龙社叶氏家族,据传也便是当年从莲坂逃出的叶氏一支。

《秦雪梅训商辂》又名《雪梅教子》,是流传很广的一出戏。台版的歌仔戏《雪梅教子》至今还屡演不衰。讲的是商霖遗孀雪梅守节教子的故事。秦雪梅自幼许配商霖。商家家道衰落,秦父嫌贫爱富,乃设计用婢女爱玉代替雪梅与商霖成婚。商琳发现中计气极病发身亡。雪梅得知后,与父断绝关系,矢志为商琳守节。爱玉有孕后,雪梅日夜织布纺纱,换米粮养活全家。爱玉产子名为商辂。商辂七岁时逃学忤逆,雪梅欲责罚,却被商辂奶奶阻止,祖孙并说雪梅并非生母,无权责骂。雪梅伤心断杼。爱玉见小姐委屈,告知商辂事实。商辂因而自责,奋发读书。八年后一举中狀元,皇上特颁“贞节可风”牌匾。大概《雪梅教子》故事有辱恩人出身,故莲坂地区是不演这出戏的。

 
         3:明传奇《商辂三元记》插图

商辂是明代头号学霸,在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中连拔头筹,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史上有“商辂连中三元”之说。如此神迹,以至“商辂中三元”一语也被制成观音灵签,签道:“春来花发映阳台,万里车来进宝财;若得禹门三级浪,恰如平地一声雷。”此签为上签,是所有卦中第一位好卦。签“主从心所欲 诸事皆吉”,若从政,能得职位;若贫穷,可获财宝;谋划事业,可称心如意。商辂是正统10年(1445年)参加会试和殿试的,并非与叶普亮同年进士。不过在叶普亮的传记中,却多有商辂的痕迹:

时有番使陈诗,上命邱濬、商辂等十三才子和之,普亮与焉。又尝与商辂、刘某策马观榜,商一览无遗,普亮遗三名,刘遗七名,时号天下三才子(《厦门志》)

其中提及的“十三才子和诗”与“策马观榜”只是传闻。但叶普亮聪明过人,满腹诗书应该是事实。地志又说,叶曾游洪济山留云洞,留有诗句“两阶苔雨三春湿,半岭松风六月寒”,然“全诗无可考”。其实叶普亮的全诗就在云顶岩留云洞内,只是时间久远,略有湮漶,再加洞中昏暗,识者无多。全诗为:

  祖讳复临陟翠峦,生成境界白云间。

  满阶苔雨三春湿,半岭松声六月寒。

  动石叮当禅后鼓,插香环向刹前蟠。

  游人若问开山迹,好向苍碑剔石看。


        4:叶普亮诗刻

说到莲溪叶氏,不能不提叶翼云。叶翼云,史书载“莲坂人”,又云“莲坂侯乡人”。“侯乡”应该就是湖里的后坑,“后坑”又叫“侯卿”,二者在方言中读音相似。侯卿的叶氏家族也是源自莲溪一脉。

叶翼云于崇祯十三年进士,后任吴江知县。吴江自崇祯九年以来就旱灾、蝗灾连年。米价腾涌,流丐满道,饥民造反。“民间以糟糠、腐渣为珍味,或屑榆树皮食之”(《吴江县志》)。叶翼云到任后,平冤狱,捕巨盗,抗灾赈灾。实实在在做了不少好事,却也得罪了权臣吴昌时。崇祯末年国库空虚,有官员提议根据田亩增加赋税。叶翼云硬是上书抗辩,为吴江百姓免除税粮六万多石。任满考核,叶翼云获上上考,拟提拔进入京城。吴昌时一伙却以催科不及格为由阻其晋升。吴江百姓原想赴京挽留翼云,闻讯后一片哗然,尽道,怎么忍心因自己的事连累了叶公。于是争相交税。未满十日,完粮二万七千五百余石。朝中大臣感叹道:生祠、去思碑都是容易得到的,而一个即将卸任的官员不用逼迫手段,就能完粮近三万石,不是深得民心者无法做到啊。

明末国破,已退休在家的叶翼云入唐王帐下,任职吏部。唐王败后,叶又投奔郑成功。顺治五年奉命以吏部主事身份守同安城。8月间,清总督陈锦及李率泰、佟国器等合师进逼同安。城墙被夷为平地,邱缙、林壮猷、金作裕等战将皆巷战死。城未破,叶翼云就做好决死的准备,对邱缙等人说:“余今虽未死于君事,却得死于明土,亦吾辈之幸也。”城破,与弟翼俊、翼青及全家老少一同殉难。其子伯熊、侄伯奋在外任职,幸得保住血脉。

吴县名士潘柽章为其作传,刊于《松陵文献》之中。传末,潘子慨然叹曰:

余少以文字受知于公,公之归也,余饯之,舟中时初闻扬州失守,相顾唏嘘,慷慨不能自已。余周知公殉义决矣。后四年果举兵以死。余既不能执鞭弭以从公,又不能徒步千里效尸乡之哭,尙何言哉。然公在吴为循吏,在闽为义士,虽谓到今不死可也。

潘柽章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与同郡吴炎私修《明史》,而被牵扯进庄铤龙的文字狱中。康熙二年,潘吴二人被凌迟死。时人有诗赞之曰:

  昂然大笑掷头颅,支体何妨寸寸刳。

  天为河阳留一线,必教程杵保遗孤。

程杵,是春秋时期晋国程婴与公孙杵臼的合称,诗中用的是“赵氏孤儿”的典故。若将此诗说叶翼云事,亦当矣。

【注】参见台湾《文化资产保存学刊》2010第十三期《旗后新泰记叶家之研究》、钱海岳《南明史》等。


                     5:莲坂叶氏家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