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亮之界:永不阖幕的音乐会

 鹭客社 2020-07-02

       林鸿东


       你可以离开家乡,离开你的吊脚楼,土围楼,离开你的四合院——你却离不开月光。
       在那酣梦般深沉的夜空里,那只银的埙一直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里孤独地奏响。
 
   谁也不知道演奏者是谁,却有无数的人迷恋地倾听,天地仿若是一场永不阖幕的音乐会。
 
   这场“永不阖幕的音乐会”是艺术,也是宗教,无声无乐,教人醒悟。
 
   它的唯一的教义便是美,这美直指人心,无须介质。
 
   万物之道有标准么?美便是唯一的标准,也是终极标准,因为它的尺度来自内心。
 
   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无论是狄安娜的神话,还是嫦娥的传说,月亮都是至美的象征,美之徽,美止于此。
 
   “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
 
   这沦肌浃髓,却又沉潜静默的无物之流,无声之息,在你的额头、臂膀、指间轻轻滑过,如风如水。
  
  它的汁液浸润在诗歌里,使诗歌变得空灵;
 
   它的形体镶嵌在夜空里,使夜空拥有了生命。
 
   然而,最好的音乐需要最好的耳朵,纯物质驱动者的一大悲哀便是失去了聆听大自然的耳朵,对美的失聪症。对他们而言,月亮只是个星球,一个尘土飞扬的星球。
 
   事实上,由于终极标准的不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分裂成了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奇妙而又荒诞地存在于同一时空之中,正如它们奇妙而荒诞地存于同一个人的思想中。
  
 这两个世界地核心分别是美与用。
  
 在美的世界里,自由思维使人变成最重要、最富有潜力的艺术品,变成了自我塑造、自我选择、自我成就的产物,而在用的世界里,专制思维导致生存方式的模式化,使人成了纯粹的商品和工具。
 
   一句话,在美的世界里,就月亮而言,月亮是泪水——反射的光,是光,是感觉与灵魂可以抵达的圣殿,它跟望远镜和宇宙飞船等技术无关。
 
   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的人终生生活在月亮之外。
 
   然而已经无法改变的是,“用”的标准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标准。以美为标准的“美人”则进一步被游离,被边缘化,像木锯拉出木屑。
 
   梭罗们只好走了,回到自己的瓦尔登湖。
 
   也正是如此,丰富多采的“民间”兴起了。
 
   这“民间”有别于我们日常所言的民间。
 
   前者依据美的标准,后者依据一些“用”的标准衍生出的标准。
 
   这些人游走或定居在世界各地,对美的原则坚定不移,充当人类清醒的良心,并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出将入相”,摘取桂冠。
  
  就像那天上的“埙”,在无边的寂寞中执著地吹。
 
   这些不屈不挠的“理想主义者”,是大地的头脑,是民众的嘴唇。
 
   没有它们的社会是沉默的,也是可怕的。
 
   他们怀着一颗上帝般、孩子般的心,从天空俯视大地。
  
  他们的目光逡巡在每一座城市、每一座小镇、每一座村庄、每一片树林、每一位忙忙碌碌的普通人身上……
 
   正如已故诗人海子所写的一首诗《夜月》:一扇又一扇门/推开树木/太阳把血/放进灯盏//河静静卧在/人的村庄/人居住的地方/人的门环上//鸟巢挂在/离人间八尺的树上/我仿佛离人间二丈//一切都原模原样/一切都存入/人的/世世代代的脸,一切不幸/我仿佛一口祖先们/向后代挖掘的井/一切的不幸,源于我幽深的水。
  这首诗里,我们可以发现一双注视着大地的充满怜悯的眼睛,这双眼睛的确象是上帝和孩子才具有的。
 
   这双眼睛聚焦在月光下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门环,门环后面是世世代代繁衍不息的不幸。
  门环象征无法进入,月光象征美,月光下的门环实质上是指出美的世界与“用”的世界相互缠绕却又彼此隔绝的悲哀。
 
   1989年,悲哀的海子死了,死前留下一句著名的诗:
 
   万人都要从我的刀口走过,去建设祖国的语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