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争鸣:关于《蕹菜河故事》一文的质疑与解答

 鹭客社 2020-07-02

    刘瑞光先生的《厦门记忆:蕹菜河的故事》一文在鹭客社发布后,引起较大的关注,深受好评,但曾有读者在留言中表示质疑,对此,《鹭客社》方面表示欢迎,争鸣有助于了解真况,但希望质疑能保持在理性与善意的基础上。刘先生特地为此准备了详尽的解答,这些解答显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蕹菜河及傅厝巷等相关情况,如读者们还有疑问,可以继续留言。


读者质疑:

       翁菜河、瓮菜河还是雍菜河? 以上都是菜,但厦门话发音都不同,都读不出厦门“应菜河”的读音,古地图称“长寮河”,实际为一池塘,故为“傅氏产”。 厦门有傅姓家族是历史,但绝对没有那么辉煌的祖公,“厦门记忆”为美化厦门,歪曲捏造历史,不知道从哪来找一个姓傅的做为厦门傅姓的祖公,为此硬称傅厝巷前身为傅厝墓。 死猫吊树头,死狗跟水流,如果傅姓有当大官的祖公,敢把祖公埋在经常发大水的“长寮河”边,让祖公的骨头和死狗一起漂流? 《厦门记忆》作者根本不了解厦门葬俗,所以瞎编了“傅厝墓”这么一个笑话,请开展弟把此发给该作者,看他如何自圆其说。过两天我发一张全世界大概只有我拍下的厦门古代大官如何“葬我于高山之巅”的照片,让《厦门记忆》的作者脸红一下。—— 一读者


刘瑞光先生的解答:

一、 “傅厝墓”名称由来

【说明】“傅厝墓”名称由来地志有记载,民间传说更盛。不过有些将“傅珙”误为“傅琪”。但其谥封“诰封御史大夫”,来自其子傅镇,却是很明白的。

《厦门市志》卷五 第二章 市政建设 第一节 城市道路

厦门有文字可考的街道始于明朝。“铁局顶”因巷边设铁局得名,在今瓮王巷;“黄厝巷”因黄氏宗族献地建“迎祥宫”称“黄厝宫”而得名;“傅厝巷”因巷内有明嘉靖年间诰封御史大夫傅琪之墓,故名;“北门外街”有厦门狮山1座明墓的墓碑上所刻“万历三年(1575年)冬吉日”和“中左所北门外街”等字样为证。

《嘉庆同安县志》卷之十八 封赠

傅珙:镇父,封广东道监察御史。

《道光厦门志》卷二 分域略 坟墓

明御史傅珙墓,在西门外。 采补

叶时荣《厦门掌故》傅厝巷

旧城内外山丘坡地,历朝墓葬甚多,宅冢交错,人鬼杂居。20年代兴建新城,当局亦屡动员墓主起迁,唯权贵富豪祖坟,坚拒不动,留于闹市。是故,厦门路巷颇有以墓命名者,如“刽狗墓”、“丁仔墓”、“白厝墓”、“李厝墓”、“池厝墓”、“马墓”、“太师墓”、“水龟墓”、“大王冢”、“大墓围”等

西门外傅厝巷,因傅厝墓而得名。傅厝墓,葬明代御史大夫傅琪。其子傅镇任操江提督,为明嘉靖至万历年问(1522~1619年)厦门煊赫大族。明代,此巷至霞溪、蕹菜河大片地产,皆为傅姓私有

据传,傅琪墓造有复室,活埋童男女掌香火,葬后数日,尚闻殉葬小童哭泣声。墓前一对石兽,雕工上乘,敲之声脆如玉,清时被某大官盗换。后墓起掘,葬物空空如也,墓志石缺损一角,石上有烛泪烟痕,疑明时被盗。

李禧(《紫燕金鱼室笔记》)傅厝墓

西门外傅厝墓以葬傅珙得名。珙封御史,人传傅珙墓有复室,葬时生闭童男女于室中,以司香火,外虽马鬣崇封,而棺柩乃葬城内武庙。墓前石兽一对,雕琢绝佳,叩之琤琮作玉声。至清代,居民滥积粪土,石兽久埋瓦砾中,某军门见而爱之,潜令军士于夜间以提署石兽易去。考厦志:珙服贾起家,性孝弟,以子镇贵得封。镇历官著清节,父之教也。当知孝亲以道,决不用生人殉葬也。

作者原注:前年本市开马路,墓起迁,余特往观。墓室高约一丈,纵横各约六尺,葬物一无所有。发圹装有墓志石二,其一劈去一片如掌大,石上有灼泪、烟煤。有砖一方,墨书康熙某年重修。料墓在明鼎革时遭劫。某校教员傅晓川[村]谓为此墓苗裔载石去,最近询之,则於日寇据厦时失去。

方文图《厦门路路通》傅厝墓

思明东路自中段向东步步高升,形成斜坡,古有小丘,名为袁厝山,而今罕为人知。山间有座大墓,墓主傅珙,字质温,明代中左所人,他经商养亲,笃于兄弟情义,道光《厦门志》列入义行传。傅珙儿子傅镇官至南右都御史提督操江,因此傅珙也被封为御史。傅家广有钱财,为傅珙营造了大型墓葬,人称“傅厝墓”。相传傅家还将童男童女禁闭在墓中看管香火,有人曾听到墓中有啼哭声。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傅家是当地显贵,拥有大片地宅,人称“傅厝”,“傅厝墓”成为地片名思明东路建成后,傅珙墓葬的墓碑供桌还保留下来,约于40年前被毁。

杨纪波《拾遗集》地名趣谈:傅厝巷

傅厝巷俗称傅厝墓,此地原有明朝御史大夫、厦门望族傅珙之墓,故名。废墓辟巷后,巷仍以傅氏为名。传说原墓有复室,关闭有童男童女,为死者司仪祭奠,虽有粮食供养,但能入不能出。初葬时,过路人隐约听到童男童女传出的哭声。日深月久,便寂然无闻,谅是粮尽人绝了。

陈嘉平等《厦门地志》

傅厝墓在思明东路和顶井巷之间,葬的是明代厦门人,诰封御史大夫傅琪。傅琪的儿子傅镇(嘉靖11年进士)做过操江提督。傅琪墓规模相当大。民间传说,这墓造有复室,殡葬时把童男女封闭在墓中司掌香火,葬后数日还有人听到墓中哭声,这是以人殉葬的残酷行为。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反映了当时厦门官绅厚葬陋俗的严重。抗战前,傅厝墓已拆毁,但那边还把傅厝墓当地名。

 “厝”这个字,字书上作“错”或“措”字解释。《汉书地理志》有“五方杂厝”的说法。厦门人管大家第宅为“厝”。以厝得名的地名如傅厝巷、吴厝巷、苏厝巷、赖厝埕(今大元路)等。傅厝巷现横过思明东路,一边接大同路,一边接霞溪路。过霞溪便是瓮菜河(今思明南路)。据《鹭江志》载,瓮菜河在明代是傅氏产业,可见自傅厝墓,连傅厝巷、瓮菜河这一大片地方,当时都是傅琪这一家族所有。他家兴盛于明嘉靖万历年间。

二、傅镇

【说明】傅镇是中左所人,并有牌坊,史书有明确记载。

《闽书》卷91 英旧

傅镇,字国鼎,举进士。授南御史。镇守中官潘真奸赃不法,弹治之。以省母归。出,补北御史。岁辛丑,虏大掠三晋以西,总督樊继祖第与诸将帅坚壁自卫,而后先报首功至五百余级。镇疏言继祖目不见虏,妄称战功。继祖坐,褫职。武定侯郭勋狱事,下锦衣。孙纲推问受侯赂,絓何英等以脱侯罪。御史覆治。镇独坐勋及勋纲交私当就,吏余皆分别宽贷之。出按云南,会母卒。服阙补职,命巡真定,又巡山东。妖人谢汉、商大常作乱,擒获党与甚众。镇论杀首恶,余三十人悉放免之。入署河南道,掌计事。分宜相嵩欲黜按察使一人,镇不从,憾之。出云南按察副使,转广西布政参政,浙江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南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寻病卒。镇美风神,严举止,望之如图刻。其为南御史时,人目为“傅虎”。及宪副河南,有治河羡金二千余,悉封识之库中,指其金曰“傅真金”,从镇名,亦廉镇也。镇卒万历中,赐祭葬。

《道光厦门志》卷十二 列传 宦绩

傅镇,字国鼎,号近山。中左所人。嘉靖七年戊子举人。十一年壬辰进士。由行人授南京御史。疏谏圣驾数幸山陵。世宗嘉纳。有守珰潘真。挟私乱政,凌虐军士。镇言真不当以嬖幸开利窦,残朝廷赤子。请按真奸赃,果验。逮治之。已念母病,请归。旋补广东道御史。二十年辛丑,北兵大掠三晋以西地,总督樊继祖与诸将坚壁自卫,而先后报首功至五百余级。镇疏其欺罔,言“盛张功伐,实未尝与敌战”。奉旨勘问。果如其言。褫继祖职。武定侯郭勋之狱,事下锦衣。孙纲推问受贿,归狱何英等以脱勋罪。有旨覆治。镇坐勋、纲交私罪,余分别宽贷之。出按云南,会母卒,服除,补职巡真定,又巡山东。属妖人谢汉、商大常作乱,擒获党与甚多,郡县概具狱磔。镇论杀首恶,余胁从者三十余人悉放去。入署河南道,掌计事。严相嵩欲黜观察使一人,镇不从,憾之。出为河南副使。有治河羡金二千余,悉封识之库中,人指其金曰“傅真金”,从镇名,表其廉也。转广西参政,浙江右布政,迁湖广左布政。镇在粤西时,有议逐流民者,镇曰:“彼亦民也,况间有师、儒、医、卜、商贾之属,可裨我民,奈何驱之?”既辖楚,进南右都御史提督操江,寻以病乞归。镇为御史,凛凛风裁,贵戚、豪强敛手。时目为傅虎。及行法停谳,出于仁恕,人多德之。扬历藩臬,渐致大位,中外倚重焉。万历中卒,赐祭葬,祀乡贤。弟钥有传。 《闽书》、《通志》、《府志》

《嘉庆同安县志》卷之十七 选举

嘉靖十一年壬辰林大钦榜:傅镇 嘉禾中左所人,南京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万历中赐祭祀乡贤。有传。(同榜:刘汝楠)

嘉靖七年戊子:傅镇,第十名,嘉禾中左所人,壬辰进士。(同榜:刘汝楠等)

《嘉庆同安县志》卷之二十 名臣

傅镇,字国鼎,嘉靖戊子举人,壬辰进士。由行人授南京御史。疏谏圣驾无数,幸驾山陵。帝嘉纳之。有守珰潘真,挟私乱政,陵虐军士。镇言真不当以嬖倖开利窦,残朝廷赤子。请按真奸赃,果有左验。逮治之。已念母病,请归。旋补广东道御史。岁辛丑,北兵大掠三晋以西地,总督樊继祖第与诸将帅坚壁自卫,而先后报首功至五百余级。镇疏其欺罔,盛张功伐,实未尝与敌战也。勘,果如其言。褫继祖职。武定侯郭勋狱,事下锦衣。孙纲推问受赂,絓何英等以脱勋罪。有旨覆治。镇坐勋及勋纲交私罪,余分别宽贷之。出按云南,会母卒。服除,补职巡真定,又巡山东。属妖人谢汉、商大常作乱,擒获党与甚多,郡县概具狱磔。镇论杀首恶,余胁从者三十余人悉放去。入署河南道,掌计事。严嵩欲黜观察使一人,镇不从,憾之。出为河南副使。有治河羡金二千余,悉封识之库中,人指其金曰“傅真金”,从镇名,廉之也。转广西参政,浙江右布政,迁湖广左布政。镇在粤西时,有议逐流民者,镇曰:“彼亦民也,况闻有师、儒、医、卜、商贾之属,可裨我民,奈何驱之?”既辖楚,进南有都御史,提督操江。寻以病乞归。镇为御史,凛凛风裁,贵戚、豪强敛手。时目为“傅虎”。及行法停谳,出于仁恕,人多德之。扬历藩臬,渐致大位,中外倚重焉。万历中卒,赐祭葬,祀乡贤。弟钥。

傅镇《同安文史资料 地灵人杰专辑》

傅镇,字国鼎,号近山,明中叶同安县嘉禾里中左所人。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嘉靖十一年登进士。曾任“行人”之官,后授南京御史。因母病请归,旋调任广东道御史。任御史时,刚正不阿,对豪强贪官严惩不贷,有“傅虎”之誉。曾疏谏皇帝停止频繁的祭祀山神活动,得到赞许采纳。当时,宦官潘真挟私乱政,凌虐军士。傅镇不畏强势,拘捕潘真治罪。嘉靖二十年,山西发生战事,总督樊继祖虚报战绩,冒领军功,傅镇查出实情,上疏弹劾,罢其官职。

傅镇为官,廉洁奉公,爱民如子。他担任河南副使时,治河经费余款2000余两,悉数封归府库,人们称其金为“傅真金”(“真金”合为“镇”字)。在广西参政任上,有人提议驱逐流民,他说:他们同样是朝廷的子民,况且其中必有一批师、儒、医、卜、商、贾之人,对地方也有益,怎能驱逐他们呢?

傅镇后转任浙江右布政、湖广左布政,在担任南右都御史、操江提督后称病辞官。万历年间卒于家,赐祭葬。

《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中)》明世宗嘉靖十一年壬辰(公元1532年)

傅镇:贯福建永宁卫中左千户所军籍,福清县人,国子生,治《诗经》。字国鼎,行二,年三十二,正月二十二日生。曾祖兴。祖福,寿官。父珙。母刘氏。具庆下。兄铠。弟镗、钺。娶陈氏。福建乡试第十名,会试第三十六名。

副都。福建傅镇.戊子乡试十名。会试三十六名。廷试三甲二百十名。字国鼎,治《诗经》。辛酉年正月二十二日生,同安县人。观吏部政,授行人,升南京广东道御史,河南副使,广西右参政,江西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提督操江右副都御史。号近山。曾祖兴。祖福,寿官。父珙,封御史。母刘氏,封孺人。子南程,生员;南乔,生员;南武,监生。孙兆蕃,鸿胪序班;兆宣,生员;兆翱;兆翔,生员;兆诩;兆翊;兆翰,生员;兆赓。曾孙立相;立崇,生员;立柱;立楫;立植;立樑;立嶷。

《中国古籍版刻辞典》

傅镇,明福建永宁卫中左千户所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刻印过刘玉《执斋先生文集》20卷(济南本,半页10行,行22字)

《道光厦门志》卷二 分域略 坊表

代巡三省侍御两京坊,在吴仓社街,为明操江军门傅镇立。 《县志》、《鹭江志》

大中丞坊,在厦门城,为明傅镇立。今圮。 《县志》

《厦门指南》坊表

“代巡三省,侍御两京”坊在吴仓社街,为明操江军门傅镇立。

三、长寮河

【说明】长寮河,开始时并非一小水塘。当时河中有“桂洲”,为傅氏的产业。傅镇生活的时代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成为臭水塘,是清末的事。中间相隔了300多年。厦门城经过明末的战争、清初的“迁界”、“三藩之乱”郑经的复辟……在人口、规模上已经有非常大的变化。前后的长寮河已不能相比了。

《道光厦门志》卷二 山川

长寮河,在城南袁厝山下,一名鲲池。中浮小洲曰:“桂洲”。前傅氏产,今为官池。岁征饷银,提标参将掌之。夏月种瓮菜。俗名“瓮菜河”。 《鹭江志》东去百十步有黄厝河。 采补

《嘉庆同安县志》卷之三 水利

长寮河,在袁厝山下,旧名鲲池。中有小洲曰:“桂洲”。

《厦门掌故》

旧城之西,昔有大河名“长寮河”,一名“鲲池”。此河出玉屏山西麓白鹿洞,流经上古街、盐溪街、霞溪至浮屿人海。其河宽处而盛产蕹菜一段,人称“蕹菜河”。

据传蕹菜引自海外,当年装瓮由海路运入本岛,居民不知其名,称之“瓮菜”,或“空心菜”。因茎头难以下咽,居民随地而弃,节节生芽,贴地繁殖,河遂以盛产蕹菜出名。

明时,此河为傅琪一族私产,尔后归官府。填河前,有雇主绰名“蕹菜福”者在此承租耕植蕹菜,河水污浊,蚊虫孳生。其时河边人居稠密,民间恶习“死猫挂树头,死狗放水流”,常闻恶臭。逢雨,河水猛涨,又成泽国,居民上街以门板为舟,苦不堪言。

1925年,拆厦门城垣填蕹菜河新区。开筑马路三线。即自西门经傅厝墓至蕹莱河(名思明东路);自司令部口经南门桥亭至蕹菜河(名中华路);自浮屿至蕹菜河(名思明北路)。此后,又自蕹菜河经后路头、面线埕、竹仔河、镇南关、思明县口、桥仔头至永福宫.(名思明南路);自蕹菜河横局口街、大走马路、太山口、镇邦街至岛美路头(展长中山路);自蕹莱河至大走马路(名思明西路),自此,蕹菜河遂成繁华闹市。

《厦门路路通》瓮菜河

四五百年前,筼筜港一条小港切入厦门岛南流,港道相当于现在的思明北路、思明南路至后路头,今定安路口一线,后来小港渐渐淹没了,留下个长条形的水体即长寮河,后作种植蕹菜之用,俗讹“蕹”为“瓮”,又名“瓮菜河”。思明南路(以下简称南路)最先的一段就是填河而建,西侧贴近局口街,其间有大、小浸水埕之称,现局口横巷一带,是较低洼地方。东侧傍着中岸巷,而大陆商场东边接中山路的原妙香路口旧称中岸头。抗战前,南路这一段比较繁荣,两旁有数十家店铺,其中有经营钟表的“慎昌”老字号,对向即江声日报社。有同时新绸布店和服装、皮鞋、什货等商店以及西竺林素菜、醉翠园、聚春园菜馆,还有药房、诊所。

厦门路路通

除了傅厝墓,思明东路两厢还有许多被湮没的古迹。话说古时袁厝山下有条长寮河,呈不规则长方形,雅称“鲲池”。西北角河中的小洲名“桂洲”,名称虽美,却不符实,河中尽是野生无经济价值俗称“丁斑”的小斗鱼。它供人种植蕹菜,又名“瓮菜河”,长年藏污纳垢,孳生蚊虫,困扰周边居民,人们便在每年端午节,例行“送蚊送虫”民俗活动,齐声念“送蚊送虫,送去咬瓮菜阿福的脚筒”的歌谣,厦门方言,“脚筒”即腿部,阿福是蕹菜种植主,人们以此咒骂他。早年,长寮河属傅家所有,清代以后收归官方,由水师参将管理收租。长寮河的对岸有福河宫,街道因名福河街,50年前,吕成都先生住家于此,吕氏系原同文书院老师,精通英语,能背记英语字典,笔者受业门下时当面领教过。

洪卜仁《厦门地方史讲稿》

长寮河:—名鲲池,俗称蕹菜河。原河址在今新南轩酒家一带。妙香路的中岸巷,霞溪路的后岸巷,是这条河的一段河岸。

《厦门城市建设志》

清末,厦门市区面积3.46平方公里,扣除河地洼坑,市区可供居住的面积仅2.93平方公里,人口近12万。土地狭小,人口稠密,环境卫生问题日趋严重,加上城市建设管理失控,街道狭窄,又无系统排水沟,污水排泄困难,居民虽有各自清扫习惯,但垃圾无处堆放。光绪年间,近郊及邻县农民来城收买肥料,但因交通不便,挑运困难,销量极为有限。致使瓮菜河一带垃圾堆积如山,河床齐岸;雨季粪便溢流,春夏季节蚊蝇孽生、鼠疫和霍乱等时疫流行。曾有人讥为“厦门是垃圾商埠”。

四、蕹莱

“蕹菜”有多种写法,称“蕹菜河”是约定俗成的事。并非什么人想改就改的。

施鸿保《闽杂记》卷十:《葓菜》

葓玉篇,水草也。闽人以为蔬,谓之葓菜。其茎中空,故亦谓之空心菜。初生贴地蔓延,连根掘,置水面,若荇藻。然尤易滋长。厦门城西有池,广数顷。居民以种葓菜为业,其利甚溥,俗名葓菜河。

《民国厦门市志》卷十 物产志 蔬菜

葓菜 一名[空心菜],蔓生。花白,茎中虚。采其苗以土壅之辄活,亦名壅菜。《遁斋闲览》:“本生东夷古伦国,人用瓮载其种归,”故俗名瓮菜。厦多种河中,昔以产长寮河者最佳。

《嘉庆同安县志》卷之十四 物产

甕菜:《遁斋闲览》本生东夷古伦国,人用瓮载其种归,故俗名甕菜。能解野葛毒,有生于水中者,曰水甕。

《民国同安县志》卷之十一 物产

甕菜:蔓生花白茎中虚,摘其苗以土壅之辄活,亦名壅菜。《遁斋闲览》本生东夷古伦国,人用瓮载其种归,故名。能解野葛毒,壅以粪土,节节生芽。一本可成一畦,亦奇蔬也。有生于水中者,曰水甕。夜间发生极速。头捣烂涂疮疡能消

《厦门市志(民国)》卷三十五 杂录 五十六

《荭玉篇》云:“水草也。闽人以为蔬,谓之荭菜。其茎中空,故亦谓空心菜。初生贴地蔓延,连根掘置水面,若荇藻然,大易滋长。”厦门城西有池,广数顷,居民以种荭为业,其利甚薄,俗名荭菜河。按:荭菜俗称甕菜,自河填为市场,厦地荭菜皆种于田,其味遂逊。(采《闽杂志》)

《紫燕金鱼室笔记》蕹菜

厦池塘多种蕹菜,以产长寮河为最佳,故长寮河一称蕹菜河。河淤塞已尽,市政局并月眉池、双莲池等处增为市场或马路,蕹菜价值遂一落千丈。菜茎中空,高三四尺,叶互生,为箭头形,柄甚长,花白色,为喇叭筒状,雌雄蕊不甚完全,属牵牛花科植物。春末以小竹竿缚菜苗插池中,生长极速,自夏徂秋,青翠满池。茎叶均甘脆可口,浙之莼菜不能过之。王今坡先生《鹭江杂咏》曾及之。

郭柏苍《闽产录异》瓮菜

先时,由番国匿瓮中归,故名;后人改作蕹菜,盖音误也。

《八闽通志》:“蕹菜蔓生,花白,茎中虚,摘其苗,以土壅之,辄活一名瓮菜。”

《遁斋闲览》:“此菜本生东夷,古伦国番舶以瓮盛之,译不通,但言‘瓮菜’。能解野葛毒,(详《海错百一录》)其汁滴葛苗,立萎。”

苍按:瓮菜二种。种圃者曰“园瓮”,摘其茎,以草束,浮水面,茎、叶茁于园瓮,呼曰“水瓮”。福州南湖、西湖,皆被顽民盗种“水瓮”、菱角、白莲,致水利壅塞。

壅以粪土,节节生芽。一本可成一畦,亦奇蔬也。有生于水中者,曰水甕。夜间发生极速。头捣烂涂疮疡能消。

蕹菜(《清稗类钞》植物卷)

蕹菜之种,来自泰西,沪有之,曰空心菜,茎肥叶嫩,每岁发芽于夏,及秋而老。

五、厦门墓葬

《厦门掌故》

旧城内外山丘坡地,历朝墓葬甚多,宅冢交错,人鬼杂居。20年代兴建新城,当局亦屡动员墓主起迁,唯权贵富豪祖坟,坚拒不动,留于闹市。是故,厦门路巷颇有以墓命名者,如“刽狗墓”、“丁仔墓”、“白厝墓”、“李厝墓”、“池厝墓”、“马墓”、“太师墓”、“水龟墓”、“大王冢”、“大墓围”等。

老涛《厦门竹枝词》(《厦门小报大观》)

当年此地少居人,渐辟荆榛结屋频。扑地闾阎联古冢,莫嗤宅与鬼为邻。

住宅多近墓并有以墓名其地者

杨纪波《地名漫话》墓地名

厦门的旧墓地,除过去未开辟道路时的镇南关到南普陀一带,和文灶山、薛岭以外,连市区里也有。

坟墓多,人们就用它作为街巷道路的标志,成为厦门地名特征之一。如:

傅厝巷——思明东路接大同路的附近,原来是明朝御史大夫傅珙的坟墓。后来,拆墓开辟道路,墓前的小巷,就叫做傅厝墓或傅厝墓巷,简称傅厝巷。

丁仔墓——在黄厝巷与普佑街之间的第四塑料厂仓库,原本是一个有墓亭的明朝古墓,叫亭仔墓,谐音丁仔墓。后来开辟成巷,就叫做丁仔巷。

青墓石烛巷——思明南路末端,原本是一座古墓山,叫青墓山,山顶有一块像蜡烛的大石头,叫通天蜡烛。旧厦门景外景之一的“耸蜡烛天”,就是指这个地方。后来,山被炸,石被毁,从这个地方到六仙公巷,开辟一条巷,名叫青墓石烛巷。

白厝墓巷——在武当分镇到泉州巷之间,清朝时,有一个白门的罗氏墓。这条巷就叫白厝墓巷。

还有一些旧墓地名,至今还被老一辈人所习惯称呼,如太师墓、池厝墓、刣狗墓、水龟墓、李厝墓、大墓围和鼓浪屿的洋墓口等。

麦高恩《近代中国人的生活掠影》第四章:宗教力量

尽管中国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这个死寂沉沉的泱泱大国里,宗教力量在许多方面掌控和主宰着人们的命运。即便是偶然来中国旅行的人,也不禁对中国死者的坟墓仍能如此影响生者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中国,到处都能看到坟墓,尤其是在山的两侧,如果你想从这个地方走到那个地方,不得不从坟堆上踩过。每一处未开垦的土地都被人们相互抢夺着,用来掩埋死去的人,即使是那些被开垦的土地也被人们侵占了。那些一小块一小块种植着粮食、土豆的田地总在往里缩,目的就是为了腾出一块空间来埋葬死去的亲人。这些坟墓坐落在大路的两侧,一直延伸到路尽头,每天从早到晚都会有无数只脚在上面不停地踩踏。城市周围那些无法用来耕种的小山也被用作死者的墓地。这些小土丘就像连绵起伏的潮水般延伸到城镇的护城墙边,直到被城墙挡住。

毕腓力《厦门纵横——一个中国首批开埠城市的史事》

中国是个大坟场,你永远离不开墓冢,在庭院、山顶,顺着大路和篱笆,到处都有墓冢。你想看的地方,视野中难得不受到各种各样墓冢的遮挡。厦门的山峦巨岩叠翠,大部分石缝中间都葬着数也数不清的墓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