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平和灵通山下发现壶形大土城,为吴凤故里

 鹭客社 2020-07-02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土城内屋舍密集,巷道幽深,宛如迷宫。住在里面的村民告诉我,他们村里流行一句话:“走得进壶嗣,走不出壶嗣“。


到大溪后时,是为寻找吴凤故里而来的。

后时又名壶嗣,位于灵通山麓,村民绝大多数姓吴。故一到村庄,即可见一座修葺一新的吴氏宗祠 —— 报本堂。报本堂边上,则是吴凤纪念馆。

壶嗣村早在明洪武4年(1371)就开基了,开基者自漳浦陆鳌而来。报本堂大致建于清乾隆年间。在乾隆年间的报本堂《育才社碑记》中,有位叫朱光章的人在序文中称“壶祠吴府,安厚巨族也”。这句话,透露了三个信息,一是嗣字与祠有关;二是曾为安厚之地;三是在乾隆年间,吴氏已经是人口众多。这也是为何,后时人讲的话竟与安厚相似,同为平和闽南话中的安厚片音。

作为灵通山下的吴氏巨族成员,吴凤出生于清康熙38年(1699),5岁随父渡台。他在壶嗣,只有区区五年。这区区五年,对吴凤来说,可能很难有太深的乡土印象。但这区区的五年,却给他的故乡壶嗣带来了莫大的荣耀。今天的壶嗣已经沐浴在阿里山山神的光环里,成为平和众多名人故里中闪亮的一个。

参观完报本堂,我忽然想到报本堂西侧的村庄走走。

本来只是想随意走走,结果走进去后却大吃一惊。原来,壶嗣村居然是一座规模巨大的壶形土城,壶的原形是葫芦,土城形状也可以称是葫芦形。不是圆的,也不是椭圆的。土城内部,别有洞天,屋舍井然,树木蓊郁,似城非城,似园非园。其核心,则是一座类似祠堂的建筑。此建筑前有大埕,后有茂林,我怀疑壶嗣村的宗祠最早应该是在这里。土城内屋舍密集,巷道幽深,宛如迷宫。住在里面的村民告诉我,他们村里流行一句话:“走得进壶嗣,走不出壶嗣“。

壶嗣土城建筑面积或有上万平方米,总面积估计有几万平方米。其东西南北,各有一道门。每一道门,都供奉着一位土地神。城墙与屋墙皆是土角砌就,巷道则统一铺着河卵石。河卵石大多闪烁着年深月久的光泽,这让我意识到,这座土城建造时间显然已经极为久远。

这样的土城,其实可以称为壶嗣古城。

在壶嗣古城,我没有看到太多的财富积淀,只是感觉到一种远比其它地方要浓厚得多的宗族意识。这种宗族意识通过宗祠与村名的顽强存在,历久弥新。

我忽然想到,葫芦,不正是象征着“子孙万代、福禄安康”吗?  在南方,葫芦也曾经被当成是人类的祖先。这和土城中心气势非凡的“宗祠”形成呼应。

令人奇怪的是,壶嗣村的吴氏,居然应验了这座村庄的设计梦想,其远播的子孙,已由明初的小家庭,繁衍至今天的逾五万人以上。

或者还有更多的秘密未曾解开,然而,无论如何,壶嗣古城已经让我的大溪之旅,有了一个神奇的开端。


壶嗣村

本文摄影:苏芳杰

作者简介:林鸿东,1976年生,漳州平和人,福大毕业,军队转业干部,厦门翔安区劳动监察,鹭客社创办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