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雕塑史都没有提及过的最精美的近万尊唐宋石雕都隐秘于四川

 liran946 2020-07-02

圆觉洞因雕刻有12圆觉而得名。但圆觉因年久风化而颜容尽失,倒是几处观音菩萨雕像历久弥新,几处飞天浮雕灵动飘逸尽显宋塑的严禁、华美、大器与精致。

圆觉洞并不像其他石窟一样躲避在深山老林之中无人知晓,从而躲过了无数次的政治运动,恰恰相反,圆觉洞就在安岳县城的眼跟前。山门外几十米处就是熙熙攘攘的闹市街区,人来车往人声鼎沸。这再次让我对安岳人的不跟风、不疯狂、不浅薄留下深刻印象,换个地方,这些封资修,这些牛鬼蛇神哪有存身之地,岂不早就扫地出门?

而他们被完好的保留下来,而且保存得相当完美,几乎没有人为破坏的痕迹,再次向安岳人致敬,你们让我们直观地感受了大宋的宽宏博大,感受到了这个朝代的富足平和美丽精致。我爱大宋,我爱安岳、我爱安岳人!

但是安岳太热了,因为那天是大暴雨的前夜,在圆觉洞的几个小时中,我就像只热锅上的蚂蚁,被湿热酷暑折磨得几乎发疯,真的是没有沉下心来认真观赏研读这里的精美雕塑,但即使这样也已经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撼人心魄的博大内涵。

我参拜过数不清的古刹名寺,涉猎过无数的石窟,但是我在圆觉洞第一次见到了我心目中的佛祖。

佛祖应当是像老子李聃一样学富五车的老师,应当是像孔夫子一样德高望重的长者,应当是像父兄一样循循善诱的益友。但由于《佛说造像量度经》为佛造像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则制度、比例尺度。

规定了造像必须或立,或座,或卧,但都必须端正,不歪不斜。造像时要用手指作为工具量度佛像,边雕塑,边用手指量。有人以讹传讹,说《佛说造像量度经》是佛陀在世时为给自己造像定的规矩,这样就更不敢有人逾越半步。

其实《佛说造像量度经》并非佛陀钦定,佛在世时,甚至涅槃后若干年后,佛教都是严格禁止造像的,跟随佛陀的上座部长老们(小乘佛教)认为佛陀是大智大觉、完美无缺的圣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能同普通人一样随便塑造形象,有着“佛像不可显现”的一定之规。

在早期佛教艺术作品中,佛教艺术家们一般用佛的脚印、莲花座、菩提树等表示佛的存在。后来由于大乘佛教(大众部)思想的传播,才开始打破禁忌,出现佛造像,最初都是以金铜材质塑造佛像,但尺寸都极小。敦煌最早的石窟开凿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那时的佛造像应当是汉传佛教大型佛造像的肇始。

《佛说造像量度经》的作者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十大弟子中有两人我们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分别是老大迦叶,老九阿难,而编著《佛说造像量度经》的是二弟子,他名舍利弗。

在《佛说造像量度经》庄严肃穆的约束下,佛造型始终都“神气”十足,而欠缺人气儿,说白了就是呆板无生气。即使像龙门的卢舍那佛,虽然极具大唐盛世的雍容华贵,美如则天武后,但看起来依然远离普通百姓。

而在圆觉洞我终于见到了我心目中的佛陀,一个满腹经纶的智者,一个亲切温暖的长者,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他斜身、歪头、垂目,朱唇似闭而未闭,似开而未开。似在聆听,似在神思,似在指引,似在开导。作为上师智者他历经风霜,社会阅历丰富,他懂人生,知天命,洞察天下。

他满脸的慈爱,目光温和如春,似在耐心开导一位腹有心结的孩子,那唇中似金声玉振口吐莲花——孩子抛开业障,丢却烦恼,擦干眼泪,慈航远渡,摆脱轮回,大胆前行,远方就是极乐彼岸。没有居高临下,没有疾言厉色,没有强行灌输,没有压制强迫。有的是以理说法,以法释理,春风拂面,循循善诱。再看侍奉两边的观音及大势至菩萨,谦恭而从容优雅,侍奉于佛陀两侧,亲耳听到佛陀的谆谆教诲,如遇甘霖如沐春风,幸福愉悦,甚至有些陶醉。尤其是大势至菩萨得道后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快乐感使得她情不自禁喜上眉梢。

继承盛唐最后的光辉荣耀,菩萨的面部雕塑十分的丰满圆润,甚至比起盛唐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甚至有些过于肥胖,但是在比例协调的前提下,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朝代社会的无比繁荣富足,百姓的安居乐业与幸福美满。展示的是大宋在外患的重重威胁下依然可以让百姓们安静生活的自信,表现的是大宋文人内心的平和。

这是一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作品,从超过5米高的巨大体量上,我们感受到大宋的内心的强大与自信,从雕像的头冠、衣着的极尽奢华、靓丽与繁复上我们看到了伟大时代的繁荣与蒸蒸日上。或许说到宋代的强盛繁荣有人会不以为然,表示怀疑。任何朝代的文学艺术的繁荣都是以社会政治的开明,经济的强盛为前提的,更是以文人士大夫的归属感、向心力为必要条件的。

大宋的北部边境屡受蛮夷骚扰侵蚀,最终被金所夺,但大宋的南部大后方,尤其是四川一带却在大宋的庇护下安定富足了200余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得到了蓬勃发展。无论文人士大夫还是百姓对大宋无不充满归属感和敬仰感。蒙元攻入四川,巴蜀之地超过5座城市坚持抗战30年不降,大名鼎鼎的钓鱼城甚至坚持36年不降,这些奇迹总览世界再无二例,唯有大宋。

合川钓鱼城

二位菩萨的衣着很值得一提,它完全抛弃了自唐以来一以贯之的规范——着僧祗衣,缠络腋巾,罩披帛带——而是在衣着上进行了彻彻底底的汉化。菩萨上衣下裳,中裹裙裾,外罩宽袖大氅,是地地道道的汉人贵妇穿着,再无半点印度或胡人打扮痕迹。其衣衫裙裾极尽华美,质料柔顺飘曳,色泽艳丽夺目。这就是大宋上层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两位菩萨的僧冠更值一提,其冠华美,全部镂空雕塑,正中心雕有佛像一尊,围绕佛像是三层缠枝莲花图案,僧冠壁厚不足一寸,而缠枝莲花图案却要全部镂空雕塑,其难度之大世所罕见,就连向以精致、逼真、写实著称的西方雕塑中,亦未见以镂空方式来雕塑王冠类作品的,因为难度太大,僧冠与佛首是一体雕成的,如果僧冠一处崩裂损坏,则整个佛像都毁于一旦,难怪自印度来的朝圣者死活不相信“华严洞”“圆觉洞”的佛冠是石雕,他们坚持认为是后来泥塑上去的,为此,华严洞的守护人和印度人打赌,如果不是石雕,从今以后华严洞对印度人终生免票,如果是石雕印度人承诺再专门组团来安岳朝圣。

华严洞守护人因此找来云梯,让印度人爬上10多米高的华严三圣佛像,让他亲自验证了佛冠,研读人心福口福,甘愿认输。但他是否遵守诺言,再次组团来朝圣我就不得而知了。但就此事可以间接证明一个事实——安岳石雕创造了无数个世界之最!

以我个人见解,圆觉洞中艺术价值最高的是环绕在佛陀及菩萨上空的飞天浮雕,如果你去过敦煌,如果你认真研读过敦煌的飞天的话。圆觉洞的飞天一种是以半仰卧姿势示人,看起来自然舒适,这就更加增加了飘逸感、失重感、真实感。

让人感到,飞天仙人安逸地仰卧于厚厚的白云堆积成的棉絮之中,她们或手捧果盘,或敬献鲜花,在祥云之中聆听感受佛陀的金声玉振。飘带在祥风瑞云中自然飘动,其曲折委婉的姿态毫无生硬违和感,似乎缠在美人儿勃颈上的柔软纱巾随风起舞,那种美妙岂是一个“美”字可尽言之?

俯冲式的飞天

另一类飞天仙女做向下俯冲感,飘带在重力作用下向身后飘拽,似要拯救仙女下落的身体,仙女自腰部弯折,身体上部与下部成柔美的九十度曲线,裙裾由于风的作用而紧贴在身体上,使得下体一如水中自由徜徉的美人鱼。祥云被下坠的仙女冲出一个漩涡,很好地包裹承托着仙女,使之从视觉上产生安定感,在动与静之间制造了奇妙的动态平衡。

俯冲式的飞天

第三种俯冲式的飞天则更加动感,犹如泳池中冲刺的瞬间,祥云被冲破而左右分离,只能在仙女的身后而“望尘莫及”,仙女因冲刺过快而甚至面部轮廓稍有变形,即使这样,她依然犹显不足,左腿十分夸张地前屈后伸做用力前奔状,其灵活柔软的身姿堪比杂技中的柔术表演。

俯冲式的飞天

敦煌我是去过两次的,以后还会去。敦煌是飞天的鼻祖,自然地位尊崇,艺术成就非同一般。但如果不考虑年代的话,圆觉洞的飞天真的是我见过的最灵动、最鲜活、最飘逸的石刻浮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修定寺塔飞天照片

为了证实我上述观点的正确,不妨再拿另一处唐代飞天来做对比——安阳修定寺塔上面的飞天,和圆觉洞比起来,是不是有点呆板笨拙的意思,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对吧?

更为令人惊奇的是,诸飞天中还塞进来一位须发男儿,他混迹在众仙女中显得滑稽可笑。男人本性皮厚肉糙身僵体硬,如果做出像仙女一样飘逸身姿不大可能,也不可信。这位男性飞天单腿跪于祥云中合掌做礼拜状,显然这是一位道家真人在敬仰佛陀,聆听佛训。这种扬佛而抑道的倾向,不知为道家所接受否?

圆觉洞怎能不提12圆觉?

不提自然有不提的道理,因为这里的12圆觉反而艺术水平一般,与西方三圣石雕和飞天浮雕的艺术水品有不小的差距,若和山西长子县法兴寺的12圆觉比,那就更不在一个档次,我还另有文章专门介绍法兴寺12圆觉,所以在本游记中就不再耽误读者时间了。

文图 李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