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撰写调查报告

 东西二王 2020-07-02

机关公文写作系列之三:

如何撰写调查报告

什么是调查报告?比较通俗的说法是:“有针对性地或有目的地展开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再对材料进行深入地分析,以得出某种结论,说明某个观点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种调查、研究、分析、结论书面化的文字,便是调查报告。”

一、调查报告的种类

如果按性质和内容来分,调查报告大致可分为八种:

1、综合性的调查报告。这是一种为党委、领导、机关掌握全局情况,制定政策或作出工作部署,在系统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报告。这种调查报告一般都有明确的内容,但没有固定的专题。可以说在所有种类人调查报告中,这类既是最容易又是最难的一种。说它容易,是说下去后跑一跑,听一听,总是能掌握一些情况。说它难,是说这种调查报告要真正出大成果不容易,弄不好就流于一般,仅仅反映表面化的东西。

2、专题性的调查报告。这种报告与综合性调查报告相区别和相对应,突出特点是专题性。它可以是对一个时期单位建设或工作中需要解决的某一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对策;也可以是对某个方面建设和某项工作经验和情况的总结、分析及工作指导的建议。

3、先进典型的调查报告。包括对先进人物、先进单位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基本上是先进典型事迹和经验的总结。要通过对典型事迹和经验的调查了解,对其行为和做法的根源深入挖掘,对其形成和发展的主客观环境做出具体的分析,提炼出典型经验给人们启示,以及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4、工作经验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是由于某个单位、某一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对指导和推动其他单位的工作有意义,通过进行专门的调查总结所形成的书面报告。这种调查报告要注意把成绩、效果搞清楚,把经验做法概括提炼出来。同时,要注意反映工作的过程,即这项工作是如何开始的,进行当中遇到什么矛盾和问题,怎么认识和解决的,解决以后带来什么变化等等,都要下功夫搞清楚。

5、带倾向性问题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一般带有全局性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是单位建设和工作在一个时期内较为普遍的消极现象、不良问题的调查分析及对策性建议。

6、具体事件的调查报告。这主要是针对发生的某一案件或某严重问题进行调查后形成的书面材料,比如对单位发生的一些刑事案件、经济犯罪案件及其他严重问题,在深入调查了解之后所写出的报告。撰写这类调查报告,必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及当事人、时间、地点、具体责任等搞清楚,还要提提出处理意见或写明处理结果。同时还要着眼于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避免和防止类似问题及案件发生,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措施。

7、研究探索性的调查报告。这类报告大都是围绕新形势下单位建设和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展开的,总的就是对新情况和问题有怎样的表现,有怎样的影响,其原因是什么?应该赞同什么、反对什么、怎样去做等等,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正确的回答,其中对于一些看准的事情和问题,则迅速转化为工作决策和具体实践。

8、视察印象性调查报告。主要是跟随领导下基层检查指导过程中形成的调查报告,这类报告以直观和亲身感受的东西为主,不一定有特地的题目,但具有着眼全局、权威性强,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等特点,对工作的指导作用很大。

二、调查报告的主要特点

与其他文体比较,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一个“新”字。调查报告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新意。所以,调查报告一定要有新的材料、新的见解、新的办法,把人们的思想认识向前推进一步。如果一篇调查报告出来,不能给人一些新的情况、新的思想、新的启发,就没有多大的感召力和实用价值。因此,选用的材料新,概括的观点新,总结的经验新,使人看了以后受到新的启迪。

2、着眼一个“实”字。即内容情况要实在。真正意义上的调查报告,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凭事实立论,在大量详实的材料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的调查报告,才具有实际价值,才能为领导机关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调查报告最忌讳掌握不充分,缺乏事实依据,搞空泛议论那一套。这种调查报告可以说是装腔作势,面目可憎,机关干部应当自觉克服。

3、追求一个“深”字。一篇好的调查报告,必须要善于透过现象,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规律,以利于指导工作。所以,撰写调查报告不能满足于现象的罗列,简单的反映情况,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止步不前,而应通过对事物表象的分析,抓住其背后深层次的、真正有用的东西。

4、做到一个“精”字。即篇幅要简短,文字要精炼。调查报告以说明情况,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为目的,应写得简明扼要,避免冗长繁琐,也就是常说的“有话则讲,无话则收”。

三、写好调查报告的基本原则

如何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原则之一:“七分调查,三分写作”

写好调查报告,关键不在“写”上,而在调查上。人们形象地称调查报告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有一种通行的说法,调查报告应是“七分调查,三分写作”,这是很有道理的,也是一条需要认真遵循的重要原则。

一是调查前要有必要的思想和知识准备。在展开调查研究之前,要根据调查研究的内容和任务,有选择地准备一些文件,熟悉一下与调研课题有关的党的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研习一下上级的有关指示、要求、规定,了解一下本单位和兄弟单位有关的成功的做法、经验等。了解的情况越多,视野就越开阔,全局意识就越强,进而做出透彻地分析。还应多了解一些被调查单位和个人的背景材料,如组建的历史,执行过什么重大任务,有过哪些辉煌建树等,这样既有利于历史地、全面地观察分析问题,也容易唤起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形成和谐融洽的调查研究氛围。

二是把掌握第一手材料作为第一要务。撰写调研报告,仅靠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打电话或看材料,不可能掌握真实情况。必须到一线去,向最知情的人员调查,做到“细、全”:所谓“细”,就是要了解和掌握细节问题,在调查中不厌其烦地询问,尤其对那些有价值的重要细节要反复调查核实,把情况弄清楚。所谓“全”,就是要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开座谈会容易听到多数人的意见,个别交谈则可能听到少数人的意见。对于多数人的意见要注意分析,是心里话还是随大流;对少数人的意见,要认真辨别是否反映了真实情况。

三是让思考伴随调查的全过程。调查中形成的一些具体认识,往往是不完整的、片面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不足以反映事物的本质。这些认识,需要随着思考的深入,不断调整、补充、修正和完善,使之符合事物发展的特点规律。让思考伴随调查的全过程,还有利于在调查中形成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和基本看法。有了正确认识,就能在研究问题和起草报告的过程中,用以统帅调查中所占有材料,搞好分析论证,增强报告的针对性、原则性、战斗性。

原则之二:“动脑第一,动笔第二”

调查结束后,不要急于动笔写,先认真思考一下,按什么思想写,按什么思路写,按什么形式写,都做到心中有数。磨刀不误砍柴工,把报告的路子研究透了,就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是把主题提炼好。主题是调查报告的灵魂。要着眼于调查研究中了解到的情况,大胆立论,鲜明地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克服旧框框、老观念的束缚,针对被调查对象的特点来提炼主题和观点,尽量避免使用老话、套话。同时,命题尽量小,内容尽量充实一些,切忌用大题目、大观点统小材料,大帽子底下扣个小身子。要把反映问题和提出解决办法结合在一起写,不仅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怎么办,切忌只反映问题,不拿解决办法。

二是把思路研究好。研究思路的过程,实际上是思考、研究、深化的过程。动笔之前,围绕主题思想、结构形式、基本观点等集思广益、研究思路,把握好“高、新、实”:所谓高,就是起点要高,要超脱自己的业务范围,立足局部看全局,胸怀全局论局部。所谓新,就是善于把上级的精神与调查的情况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见解和观点。所谓实,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使主题和观点既新又新得实在,新得准确,新得合理。

三是把结构安排好。调查报告的正文一般分为前言(或导语)、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关于前言。前言主要是概括地介绍调查对象、全文的重点或点名主题,因此前言的文字要求精炼、简短、概括。常见的写法有五种:第一概述式。用叙述的方法,概括地写出调查的基本情况、问题、目的和主要事宜及其重要意义,第二结论式。先就调查的情况、问题和事宜作出结论,然后在下文分别加以叙述和分析。第三说明式。先说明所述对象的基本情况,或简要的背景情况,再叙述主题和其他有关材料。第四提问式。即现在开头提出问题,然后在下文逐步分析情况,说明观点,得出结论。第五,问答式。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概括介绍调查结果和基本经验。

2、关于主体。这是调查报告的主要部分,调查得来的主要情况、经验或反映的情况,都需要写在这部分。常见的结构有三种:第一,横式结构。即把调查得来的情况、经验和问题,经过分析,得出结论,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成几个并列的部分,紧紧围绕全文的中心分别加叙述和说明,或冠以小标题,或加以序码,也可用鲜明的观点来加以区分。第二,纵式结构。根据事物发展先后顺序安排结构层次,可以列出几个小标题以序码表示,每个小标题或序码表明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此外,也可以用小标题或序码按时间顺序一气呵成。第三,纵横式结构。即纵横兼而有之,互相穿插组织安排。在经验性调查报告中,往往采用这种结构,通常先按时间顺序介绍经验产生的前因后果,然后再将经验并列为几部分,分别加以说明。

3、关于结尾。结尾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常见的写法有:总结式、呼应式、展望式、说明式、感叹式等等。当然,也可以不要结束语,以正文部分的末段自然结束,意尽言止。使用什么形式来结束,根据情势而定。总的原则是,结束语要画龙点睛,而不要画蛇添足。

原则之三:“有虚有实,虚实相生”

这是指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写调查报告的目的是为了讲清问题,而要讲清问题,就是论事不行,就理论理也不行,只有正确处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综合与分析的关系,坚持用观点统率材料,用材料证明观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清问题,才能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虚实结合,常用的方法有五种。

1、解剖典型事例说明观点。一个调查报告,既要有对一般情况的概括,又要有对典型事例的分析。没有对一般情况的概括,就形不成认识;没有对典型事例的解剖和分析,就缺乏生动性和说服力,两者不可偏废。

2、用数字性材料说明观点。这是写调查报告的一大特点。几乎所有的调查报告都有数字,有的用一两个,有的用几十个。数字用得恰到好处,不仅无枯燥之感,而且还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3、用对比性材料说明观点。有用数据对比的,有用语言对比的,也有用典型事例对比的。对比的目的,是为了十分鲜明、生动地说明主题。

4、用群众的语言说明观点。群众语言是非常丰富的,有的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往往能一语中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材料起草中,要尊重群众的看法和感受,善于从中汲取营养,这对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深化对事物的看法是大有裨益的。

5、用典型材料和综合性材料结合起来说明观点。在一项工作、一个教育、一项任务完成之后,多是采用这种“结合”的办法说明问题,写出调查报告。

原则之四:“不走极端,防止片面”

由于多方面原因,在调查研究和起草报告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太好的现象,这里针对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提个醒。

1、要防止和克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倾向。抓住一点就发一篇宏观议论,用芝麻来说明跟它不相干的西瓜,这是撰写调查报告易犯的一个毛病。克服这种倾向,重要的就是要用辩证的、全面的、系统的眼光看问题,所用材料必须真实。调查时,对涉及的人、事、物,前因、后果、过程以及时间、地点、数据等都要反复核实,做到准确可靠。对材料选择使用时,既不能为遮丑而有意缩小,也不能为造势而任意扩大。必须一是一,二是二,不可有水分,更不能虚构捏造。

2、要防止和克服对情况不加判断、听风就是雨的倾向。机关干部对调查研究所掌握的情况,必须经过认真判断后才能使用。不仅要弄清情况的真假,而且还要弄清情况所含信息的真实意义。世界的事情是复杂的,有真相有假相,有的假相比真相还真。如果望风捉影,听风就是雨,很可能要受骗。这要求在调查中一定要增加辨别能力,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确保调查报告的内在真实性,

3、要防止和克服先定调子,先入为主的倾向。也就是先有一个主观的预设,定下了调子,设好了框,然后再去找材料进行论证。群众戏称这种做法为“关起门来想点子,走出门去找例子”。如果在调查前就已经对调查对象,或某个单位,或某个人,或某个方面的工作,形成了一定的看法,那随后的调查研究,就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准确。无论做什么调查,都应尊重客观事实,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深入了解事物的全部情况,然后再作出结论和评价,防止主观片面性。

(李德亮声明:转发请注明出处,本人保留作者权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